春山可望:十首诗词讲透一个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4.07
4.2折
¥
5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李蕾
出版社上海文艺
ISBN9787532187935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203005019
上书时间2024-06-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李蕾,作家,前央视主持人,帆书APP(原樊登读书)“李蕾讲经典”主讲人。已出版书籍9本,代表作有《藏地情人》《美是步履不停》等。
目录
王维
李商隐
李煜
李清照
辛弃疾
内容摘要
精选五位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王维、李商隐、李煜、李清照与辛弃疾,以“十首”为数量,用“生平”为线索,择“名句”做串联,将诗词解读和诗人生平相结合,解析作品中的文学内涵和情感底蕴,体悟古诗词的意象与文字之美,在字里行间回望中国人的传统情感表达和诗人文路。
精彩内容
明朝的诗人徐增在评价唐代诗人就说:“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就是说这个唐朝风流人物,这些大诗人,绕不开李白、杜甫、王维这三个人。
李白是天才,被称为“诗仙”,可望不可及,你看他的句子就会倒抽一口冷气,感叹想象之精妙。那杜甫是地才,被称为“诗圣”,他忧国忧民,普通人虽难以承受其重,但也非常佩服他。那么王维就是人才,被称为“诗佛”,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其实跟普通人更为接近,也为我们现代人也提供了一种“人间值得”。
王维活了61岁,他的父亲是做官的,官不太大,就是司马一类。他的母亲姓崔,母亲对王维影响极大,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的名字是她起的,名维,字摩诘,合起来是维摩诘,这是佛教中一个著名的居士,意思是洁净的、没有污染的人。冥冥中,王维的命运好像就和他的名字契合在了一起。
讲王维,我发现没办法放在唐诗三百首这么大的一个框,所以我挑出他的十首诗,也希此能够展现王维最与众不同的特点——他的禅意。骆玉明老师有一本书叫《诗里特别有禅》,我们会结合这本书来讲透王维接近禅意的人生。
曾经有人问我说,如果嫁给诗人的话,你选谁?我就在苏东坡跟王维之间犹豫不决了很久,但是想想,王维起点真的高。他长得好,玉树临风;多才多艺,诗写得好,善于画画,精通音乐,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而且王维还烧得一手好菜。他15岁到了京城,很快才华就难以掩盖,所有人都知道他。21岁就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朝廷的太乐丞。
重阳节,每个人都会重温《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就是王维的作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我们都学过,写下这首诗的时候,王维才17岁,震动文坛,大家都说这就是才子的风姿。那当时王维是一个人出去“北漂”,打引号的北漂,因为当时他漂在哪呢?就是洛阳和长安之间。
重阳节这一天,一个少年思念故乡的亲友,就写下这首诗。“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古名句,所有的中国人一旦思乡,一旦想家,可能都会用这句话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情绪。
这首诗通俗易懂,但有几个点值得讲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就是重阳节,古代以九为阳数,所以九月九就是重阳。那山东兄弟是在山东的兄弟吗?是烟台的,还是青岛的,都不是,诗里的山东并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山东兄弟其实是山西兄弟。王维是蒲州人,即现在的山西永济。蒲州在华山的东面,所以王维就是站在自己的地标上,朝东看,就看到了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把身在故乡的兄弟称为山东兄弟。
还有“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种名为“草决明”的香草,就是。古代的时候人们认为重阳节佩戴茱萸可以避灾、可以驱邪,所以会在重阳登高望远时,戴好藏有茱萸的香囊爬到山顶,还会分食花花绿绿的重阳糕。古人重阳登高,极目远眺时是要许愿的,我们现代人也可以效仿古人做法,在重阳这一天站在高处许个愿。也许是企盼颜值越来越高,也许是希望身高越来越高,或者是盼望事业步步高,总之都是美好心愿的寄托。
读诗,首先要体验到音乐美,即诵读时的音调和节奏。那这首诗怎么读?
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第一个字“独”就尤为重要,声音不能太高,否则“独在异乡”就很假。“独”包含些许压抑、深沉的感情,甚至微微颤抖的。接下来两个“异”,“异乡”“异客”轻重不能一样,理解这首诗后,“独”是有层次的。“异乡”就是一种怅然的表达:我已经在别人的地方,“异客”则加重这种漂泊感:我在人家眼里也是别人。强烈的孤独感在“独”字的表达下层层渲染,所以轻重要略有不同。这种情感和体验,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都不陌生。
“独在异乡为异客”,此时所思所想的又是什么呢?饭菜、方言,甚至家里的枕头,全都是细节。王维写这首诗也不过十几岁,还没有成年,他15岁就出去“流浪”,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交通特别闭塞,人们过着这种封闭的生活,往来比较少,所以翻过一座山,风土人情、语言习惯、饮食就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远行的人就有那种强烈的找不着归属的感觉。
王维在平淡的叙述里表达了这种感觉,我身在异乡,但是感情却是很强烈的。平时忙,也许就想不起来了,今天闲下来,恰是人间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人家每一家都热热闹闹的,但我独自一人,以至于思乡之情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这句写得非常自然和质朴,他的感受真切,就很具有代表性。前面这两句就是艺术创作中的直接法,没有迂回,直接就到了核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好精彩。
下面怎么接呢?王维接下来的两句就转折了,从直抒胸臆转折到联想。“遥知兄弟登高处”,我家乡的兄弟们现在在干什么呢?他们应该登上高山,然后身上佩戴着茱萸,非常快乐。但是“少一人”,就是亲人在遍插茱萸的时候也应该发现,还少了一个我王维,我在思念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刚好在思念我。这种感情的呼应就非常深厚,而且毫不费力。这首诗的精彩就在于它的质朴和深情。
开元九年,王维走马上任,他做了一个官叫太岳丞,官职不大,从八品,但是它挺重要的,有点类似文艺部长,就是为皇室宫廷培养乐队,培养歌唱家,所以有很多机会跟王公贵族们接触。
这个时候的王维,意气风发,又是个才子。但这个官没做多久,他手下的一个伶人却在排练狮子舞时,误用了皇家专用的黄色,一下子触到了皇室逆鳞,王维就被牵连贬到济州任司仓参军,就是管理库房。
王维在济州度过了四年被贬的时光,整天无事可做,就去结交隐士,老想着出海。明明人生刚开始,他就说“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说你看我这头发都快白了,可见他对未来还是很绝望的。人登得高,跌得重,又是少年时,你想那种内心的压力,仿佛突然之间,原本顺遂的人生一下子泥泞起来?
四年以后,王维自以为看破红尘了,他的罪责也免了,王维辞去了官职,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隐居,有点像我们如今流行的说法——躺平。可是躺平之后,他没有说我就躺着不起来了,他很快又回到了繁华的长安城,我比较欣赏这种做法,躺平不是完全放弃,只是要喘一口气。
其实现在的年轻人也会这样,让我喘一口气,想一想我究竟喜欢什么,我要做什么,我要到哪里去看看。王维就这样在长安闲居了几年,他开始研习佛教,给精神找个寄托。无所事事是不行的,总要有点事情做,做什么呢?王维开始旅行,开始交友,就在这个时期他结识了写“春眠不觉晓”的孟浩然,“王孟”并称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
这个时候,王维其实有了第一个重要的改变。从凌云壮志到平常心,王维的生活方式逐渐“心平气和”,他不再锋芒毕露,也不再到处炫耀。登山涉水,寻幽探胜,或去道观佛寺,或去拜访高人,每次都是兴尽而归,就在这种畅游中,大自然的灵韵一点点慢慢进入到他的世界,之前的郁结之气也慢慢地散尽。所以有的时候如果遭遇到生活的重锤,去看看山,去看看水,去放空一下,未免不是一个纾解的好方法。
但是,命运并不想放过王维。
开元十九年,王维遭遇到了特别大的变故,和他患难与共的妻子因为难产而死。他跟妻子的感情非常好,中年丧妻,然后也没有孩子,王维一下子就跌到人生的谷底,他痛哭,形容枯槁。为了纪念他的爱情和他的妻子,此后王维一个人单身生活三十年,终生没有再娶。 至情至性的王维在经历丧妻之痛后,又是如何治愈自己呢?
千古以来,文人的终极理想就是入朝为官,造福一方,治国安邦。作为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王,王维也不例外。纵然官场崎岖,但这团火没有熄灭过。家庭遭遇变故,他就开始专心地做事业。在他三十四岁那一年,开元的二十二年,他专门到洛阳去毛遂自荐,给当时的中书令张九龄献了一首诗,表达“我要做官”的意愿。
在唐朝,选官的制度要么就是科举,要么就是有人提拔推荐。张九龄非常欣赏王维的才华,第二年就给他任命了一个官叫右拾遗。什么叫拾遗?就是一个谏官,皇帝有什么做的不好的,谏官来说一说。
成为右拾遗后,王维的事业心一下子高涨起来了,但是毕竟经历过人生的这个跌宕起伏,他的性格还算比较成熟,在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也进退有度,始终保持着独善其身的那种气节。
宋代人张戒就评价王维,说他“出则陪歧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就是说他只要在朝廷为官,会在王公贵族的身边出入。可是,他离开朝堂回到家,就是游山玩水,他也不去站队,不掺和朝廷上的是非恩怨,不结党营私,所以跟谁都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跟每一个人的关系都处理得比较融洽和妥帖。
这是王维做人的智慧,在中国人处世哲学中亦可作为一个可以参考的范本。王维至情至性、重情重义,同时他的性格中还很有担当,他是一个能扛事的人。
命运很快就给了王维一次大的考验。开元二十五年四月,就是公元737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张九龄被罢相,贬至荆州做长史,历史上著名的奸相李林甫也登场了。张九龄跌入谷底,一般情况下,原本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难免多思,纷纷地想会不会牵连到我?然后我应该离他远一点吗?这个时候我应该怎么办?张九龄对王维有知遇之恩,但现在曾经高高在上的这个人倒霉了,那王维怎么做呢?
他做了一件非常大胆的举动,写了一首诗——《寄荆州张丞相》。明明张九龄这个人已经被贬到荆州了,你怎么还能叫他丞相呢?王维用这名字就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诗中愤慨激昂,“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豪迈吧!就是我终身都会念着你对我的恩情,我跟你这种情谊是不会改变的,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当时李林甫的集团正在清算张九龄站队的这些人,满朝的文武都不敢站出来替张九龄说话,王维在这个时候敢站出来,性格中这种豪侠重义的一面就表现出来了。
所以我曾经看过有人画王维,就是把他画成一个腰配宝剑的一个少年郎君,其实没错,他确实是有侠气的。因为这件事的牵连,王维又一次靠边站了,这一年秋天,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在当时,这样的调动意味着赶出核心政治势力范围,你远远地流放吧。
王维在河西生活了差不多两年的时光,这反而给了他一个机会,就是让他写出了一系列的边塞诗。出发的时候,他写了一首叫《使至塞上》,这真的是非常豪迈的一首诗。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是不是有点耳熟?“单车欲问边”,意思是轻车前往。那去哪儿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现在的甘肃张掖的西北边,在当时是非常远,很荒凉的地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一句里,王维以飞蓬和大雁自比,说我就像那个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被刮到哪里是哪里。不过这种飘零又有“新生”之感,到了边关,我又像那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了胡天,这里未尝不是新的一方天地。
此时。王维并不是很丧,依然是感觉到我有使命,虽然激愤,但并不抑郁。接下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小时候我读这两句并没有觉得它特别好,只是形象。大漠里面,只见一束孤零零的烟升起来,笔直朝上。到了塞外,看见边疆风景,落下来的日头非常圆,画面很开阔。这种画面感,只有等你真的到了沙漠里面去,才会感同身受,你就会发现除了这两句,确实没有更精准的句子来表达你眼睛里看见的景象。只有在没有任何风的地方,那个烟才会笔直朝上,只有在视线没有任何阻挡的地方,你才会看到一个浑圆的落日,非常雄浑,也非常苍凉。
最后两句,王维写他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个字在古音里面念骑,骑,代表着一马一人,但后来统一都念骑了,他依然是说,在这里我没有碰到将军,而是来了一个侦察兵,骑着马的侦察兵就告诉我说,首领正在燕然的前线。王维在边塞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方面他远离朝廷的是非,心情就非常开阔,“长河落日圆”;另一方面,到了塞外之后,那种将军血气、金戈铁马感染他,建功立业的情绪愈发饱满,他会看到直线般的狼烟在长河尽头,落日也给了自己无限的灵感。
所以在这一年多里,王维的创作很丰富,留下了四十多首边塞诗。其实王维一生中曾经两次出塞赴边,第一次就是我们讲的被贬,第二次他是奉命出使榆林郡,也是在开元年间,具体什么时候,历史已经没有记载了。王维的边塞诗大多写于这两个时期,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叫亲历边塞诗,纪实体的,就像个记者一样,我就到了这个地方,然后我看见了什么,听说了什么,心里面是怎么想的,所以这类诗有一点新闻性,也非常形象。我们说的这个《使至塞上》就是这一类。
第二类叫送别边塞诗,从古至今,离别就是一个伤感的话题。佛教说人生八苦,其中有一苦就是别离。在古代的时候车马也不方便,好朋友之间一旦分离,有的时候此生都不一定能够见面了,所以这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王维写下了最深情的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要走了,筵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酒喝过好多轮了,告别时一直叮嘱你不要太累,要保重身体,要多来信,有什么事要告诉我,这已经来回说了很多遍,可是分离的时刻还是会来到,那王维就举杯相送,说再喝一杯酒吧,你出了阳关就再也碰不到故人了。这就是一个脱口而出的告别语,但是其中的感情非常强烈和真挚。
第三叫虚拟边塞诗,它指的是什么呢?有一些人其实没有去过边塞,他也没有朋友在边塞,但是他就是看了很多的书,对边塞有一定的了解和想象,所以他也写边塞诗。这个就属于基于真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虚构,那王维有一首诗叫作《观猎》,大概就这个意思,它很难和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对接,也不一定是王维亲眼目睹,但是他就把所有的种细节放在了一首诗里,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是王维前期的边塞诗,描写了一个将军打猎时候的情景,我个人特别喜欢,尤其是“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一句,我还抄写在本子上,带着女儿来看,就觉得人应该有这种开阔的意境,你可以用鹰的视角来看这个大地,用奔马来感受雪融草青。
这首诗的最后这一句,“射雕处”也是有一个典故的。在《北史》里面记载,斛律光去打猎,然后看见了一只大鸟,他就拉弓射鸟,正好射中这个鸟的脖子,结果那只鸟就像车轮一样从空中旋转而下,掉下来一看是一只雕,所以有人就说,说“此射雕手也”,所以“射雕手”就变成了一个典故,形容这个人是一个武艺特别高强的英雄。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也许从这个典故里得到过灵感。所以这最后一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尽是意气风发,刚健雄浑,飒飒英雄气,又区别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悲壮苍凉。但他都是写英雄,你读了以后,就不再执着于那些小情小调的事,会觉得这个天地是壮阔的。
然后找到人的位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边塞回到长安,王维已经快要40岁了,他接了一个职位叫知南选,这个官职是干什么的呢?按照唐代的这个制度,岭南地区官员的升迁不是由吏部负责,而是朝廷派一个官员到岭南去实地考察,之后再来任用。知南选就是这样一个考察监督官员的职务,这个职务很有实权,但也非常苦,就是你要出一趟长差,当时到岭南多困难。
得到这个职务,王维非常高兴,他就是喜欢到处去看看,这一下直接“公费出门”,他从长安经过襄阳、夏口,一直南下到岭南,这一趟长差也给他带来了非常多的写作素材,这中间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
在经过襄阳的时候,王维知道自己的老朋友孟浩然在这里,他特别高兴,想着要故人重逢,就去拜访孟浩然。可是到了那,却意外地得到孟浩然已经过世的消息。在通讯不发达,车马也慢的时代,这对王维来讲是晴天霹雳,他黯然神伤,就写了一首《哭孟浩然》。而且根据自己的回忆画了一幅孟浩然的画像挂在刺史亭里,后来这个亭子就因此改名叫浩然亭,现在还能看得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