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林攀科,1981年出生于福建闽侯,本硕于厦门美术系。现为华侨建筑学院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厦门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主要从事美术学研究与创作、建筑美术教育研究。
目录
引论
1.写生在图像时代的意义
2.建立抽象意识
3.技进于艺
一 取景
1.美景与艺术
2.景物的趣味启示
二 形状
1.要素形意识
2.“形状感”的形成
3.关注负形
4.形状的秩序化
5.形状的律动感
6.要素形意识在画面建构中的意义
三 明度
1.自然中的明度
2.明度之于画面秩序的意义
四 色彩
1.影响色彩的客观因素
2.观察色彩
3.创造性色彩
五 肌理
1.景物肌理
2.画面肌理
3.景物肌理与画面肌理的并重
六 空间体验
1.视觉及动觉游历
2.“置身感”
七 层次
1.空间层次
2.形状层次
3.色层层次
八 构图
1.视觉趣味与趣味中心
2.趣味与秩序
3.视觉平衡
4.天际线
5.主动且持续的构图意识
九 材料工具、作画步骤与物象表现技法
1.材料工具
2.作画步骤
3.物象的描绘
结语
致谢
内容摘要
本书是从解读普适性的视觉原理之初衷出发而展开。正文部分以解读视觉要素、情境体验及其组织原则为主要框架,分为多个章节逐一阐释;并以作者的写生作品举例,通过还原现场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应对以及事后的反思,让读者理解起来更为直观。每幅作品又均有独立的配文,对文中未尽之处予以补充、延伸。虽然选用的作品不免带有作者的个人化痕迹,但由于出发点均在于基础性原理,因此并不影响其普适性。
写生是深度体验自然的绝佳途径,也是不断塑造形式直觉、发掘自我潜能的过程。习惯长达数小时的凝视与描绘必然会带来不同于走马观花的感受,而对画理体会的深入也定会引致对风景的审美体验力的拓展与精致化,从而在日常情景中更为敏锐地发现视觉趣味,让一处处平淡的角落变得充满生机。这是充满乐趣又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希望本书能引发读者亲近自然、探索画理、玩味水彩的热情。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