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楚医学流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荆楚医学流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1.9 3.9折 10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文亮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

ISBN9787568079426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08元

货号1202690369

上书时间2024-06-06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非常重要,没有传承,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只有不断实践、创新,才能发展,并得以很好地传承。因此,要加强中医药文献整理和学术流派的研究,以及地方名医学术经验的整理与发掘工作。近些年来,很多业内人士已经清楚地看到,中医药文献与学术流派是现代中医药科学研究、教育以及临床发展的重要基础,系统梳理中医药历史源流,整理中医药学术思想精华,总结历代名医名家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尤其是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学体系、学术流派和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指示的具体举措。在这方面尚有很多工作可做,值得大家重视。 中医学术流派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通过不断积淀、传承、演变并凝练出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影响和社会公认度,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医学术流派特别是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作为中医传统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传承发展的关键。湖北省(荆楚)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九省通衢,交通便利,文化积淀深厚,药物资源丰富,历代名医辈出,具有鲜明的发展特色和规律。 荆楚医学源远流长。神农尝百草是荆楚医药学研究的开端。到了商周时期,荆楚医学开始发展,出现了具有个别性、自发性的零散的经验和认识,这一点从先秦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前期积累为战国到两汉时期医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医书竹简包括《脉书》《引书》。从内容可以看出,其出现的时间早于《黄帝内经》。毫无疑问,这些著作为《黄帝内经》的成书做出了贡献。晋唐到宋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荆楚医学的兴起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以王叔和、庞安时为代表的名医大家。王叔和精于脉学,整理编次了《伤寒论》,庞安时提出寒温分治,两人对《伤寒论》都深有研究。明清时期是荆楚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临床大家万全、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此外,还有本草学家刘若金、“戒毒神医”杨际泰、内科名家梁学孟、制药名家叶文机以及他开设的知名药店“叶开泰”。近现代,荆楚地域更是名医辈出,有倡导扶阳的王和安,有内科名家蒋玉伯、张梦侬、熊魁梧,有与哈荔田有“南黄北哈”之称的妇科名家黄绳武,有伤寒名家李培生、洪子云,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当代的名医名家,他们所做的工作不仅推动了荆楚地域中医学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荆楚地域医家的学术思想以及临证经验进行研究既有必要,也有可为。 本丛书通过深入研究文献,勾勒出从汉水流域至长江中段荆楚医学从源到流的发展脉络,揭示了从东汉末年到明清的荆楚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延续至今,一代代中医名家学术相承赓续,不断地传承与创新,特别是通过对当代代表性医家的医学思想、理论、技术的挖掘,系统而深刻地梳理出荆楚医学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亦是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贡献,也为全国各地中医流派整理、发掘研究做出了示范。本丛书适合中医医史学、中医学术流派、中医药临床及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学习者阅读。 书将付梓,先睹为快,不揣粗简,乐而为序。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项目是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项目。总册《荆楚医学流派》,全面概括和梳理了荆楚医学的发展脉络、学术特色及其学术成就。本丛书通过深入研究挖掘湖北地域代表性医家的医学思想、理论、技术等,不仅有利于促进湖北地域中医学术、科研、临床发展,还能为祖国中医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本丛书的出版以一种形式表达出荆楚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对国家政策的充分领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遵循中医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推动中医传承和创新工作,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作者简介
长江学者,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医温病领域专家。多年来,潜心研究湿热病证治规律,理论上提出“脾胃湿热论”、“湿热致瘀论”等学术见解,特别是在消化系统疾病、重大感染性疾病方面有深入研究。公开发表论文60多篇。主编、编写著作多本。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参与国家973子课题4项。其中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的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清热化湿治法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获首届湖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目录
第一章荆楚医学的起源和发展1

第一节荆楚医学发展简史3

一、远古至春秋时期6

二、战国至两汉时期9

三、晋唐至宋金元时期10

四、明清时期14

五、近现代21

第二节荆楚医学代表性学术流派22

一、朱氏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22

二、荆楚肾病滋阴学术流派23

三、襄阳何氏正骨学术流派24

四、湖北省陈氏瘿病学术流派25

第三节荆楚医学主要中医学说26

一、伤寒广狭二义说26

二、奇经八脉学说28

三、养生四大要领说29

四、小儿五脏辨治说30

五、优生优育观31

六、痨瘵痰火证治说33

七、补阳扶正学说35

八、五脏用药学说36

九、《伤寒论》存津液说40

十、治肝九法论42

十一、内伤伏气致病说44

十二、湿热伏邪新说46

十三、湿热致瘀论47

十四、湿热疫毒论48

十五、肾病分期论治学说49

十六、疾病“四平衡”学说50

十七、“七淫”病因学说51

十八、病证合辨说52

十九、六经传变说52

二十、六经辨证重视气化说53

二十一、临证辨治抓主症说53

二十二、六经研究重“实质”说54

二十三、疾病有病、证、症三层次说55

二十四、骨伤手法为本说55

二十五、局部整体兼顾、内外治结合论56

二十六、甲状腺类属于奇恒之腑57

二十七、甲状腺病从肝论治57

二十八、甲状腺病从伏邪论治58
第二章荆楚地域的名医大家59

第一节1840年以前的医家61

一、整理编次《伤寒论》的太医令:王叔和61

二、精研伤寒、推论温病的大家:庞安时66

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中医大家:李时珍70

四、精通养生的儿科大家:万全77

五、立痰火新论的中医大家:梁学孟81

六、精研药理的本草学大家:刘若金85

七、“叶开泰”第六代传人、医药融通大家:叶志诜87

第二节1840—1949年的医家96

一、提倡扶助阳气的中西汇通大家:王和安96

二、德艺双馨、桃李遍天下的中医大家:蒋玉伯99

三、中西结合、不拘一格的中医大家:张梦侬103

四、推崇傅青主的妇科大家:黄绳武110

五、倡导中西结合的伤寒大家:洪子云112

六、精研热病的中医大家:熊魁梧116

七、德艺双馨的伤寒泰斗:李培生119

八、学高术精的内经泰斗:李今庸123

九、精研《金匮要略》的名家:杨百茀128

十、注重脾肾的《金匮要略》大家:田玉美130

十一、术精德诚的伤寒大家:梅国强134

十二、专攻《黄帝内经》的大家:张六通139

十三、博通医文的内经名家:朱祥麟140

十四、注重经方现代扩展应用的伤寒名家:成肇仁141

十五、专研脾胃的伤寒名家:邱明义142

十六、注重脏腑的《金匮要略》名家:陈国权144

第三节1949年之后的医家144

一、注重临床实践的伤寒名家:李家庚144

二、倡导寒温统一的温病名家:吕文亮145

三、善用经典的肾病名家:巴元明146

四、专攻甲状腺疾病的名家:左新河147

五、注重临床的脾胃名家:叶松148

六、襄阳何氏正骨传人:何成礼、汪必武、何继洲、安建原151
第三章荆楚地域中医医籍大全157

第一节武汉市的中医医籍159

第二节黄冈地区中医医籍167

第三节咸宁地区中医医籍196

第四节孝感地区中医医籍197

第五节荆州地区中医医籍202

第六节襄阳地区中医医籍216

第七节郧阳地区中医医籍219

第八节宜昌地区中医医籍221

第九节恩施地区中医医籍223
第四章荆楚地域的中药学233

第一节荆楚地域中药学发展简史237

一、远古至春秋时期237

二、秦汉时期242

三、晋唐时期244

四、宋金元时期245

五、明清时期247

六、近现代253

七、新中国成立后256

第二节湖北中药材及产业发展260

一、湖北省中药资源分布情况261

二、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262

三、湖北省道地药材优势品种271

四、神农架民间草药简介278

五、湖北省中成药企业发展292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荆楚药物概况302

七、荆楚本草与荆楚医学流派309
参考文献313

内容摘要
本项目是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项目。总册《荆楚医学流派》,全面概括和梳理了荆楚医学的发展脉络、学术特色及其学术成就。本丛书通过深入研究挖掘湖北地域代表性医家的医学思想、理论、技术等,不仅有利于促进湖北地域中医学术、科研、临床发展,还能为祖国中医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本丛书的出版以一种形式表达出荆楚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对国家政策的充分领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遵循中医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推动中医传承和创新工作,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主编推荐
荆楚医学是我国重要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学流派之一,其蕴藏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系统梳理荆楚中医药历史源流,整理和总结荆楚名医名家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以及荆楚地域特色的医学体系、学术发展流派,这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助力荆楚文化发扬光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并填补了荆楚中医药系统研究的空白。

精彩内容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我校(湖北中医药大学)召开了相关会议,并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提出加强中医药文献整理和学术流派的研究工作,以及地方名医学术经验的整理和发掘工作。中医药文献与纷呈的学术流派是现代中医药科学研究、教育以及临床发展的重要基础,系统梳理中医药历史源流,整理中医药学术思想精华,总结历代名医名家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尤其是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学体系、学术发展流派和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荆楚医学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内容,并且具有鲜明的特色。古人盛传神农尝百草,这正是先民对植物药性及药用价值进行探知的方法,正是这种做法才导致“始有医药”,所以神农对中医药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东周时期,荆楚医学开始萌发,传世和出土文献描述了东周楚国医生诊断疾病的过程。荆楚医学的兴起和鼎盛应该在汉、唐、宋、明清之际,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医药学家有张仲景、王叔和、庞安时、万全、李时珍、刘若金、杨际泰。近现代,荆楚地域名医辈出,在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上深有影响的流派,有经方派、时方派、温热派、寒凉派、攻下派、滋阴派、补土派、综合派等。经方派有杨世泰、王和安、蒋玉伯等;时方派有杨燮、冉雪峰、熊济川等;温热派有杨闻川、汪尚池、陆真翘、陆继韩等;寒凉派有谢子年、吴烜平等;攻下派有黄纯古等;滋阴派以汪左泉、黄寿人为代表;补土派有李好生等;综合派有张梦侬、熊雨农等。
因此,对荆楚地域的古今名医进行文献整理研究,总结提炼出他们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上的特色经验和理论认识,从而进一步理清荆楚医学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以及特色,对继承和发展荆楚中医药事业,充实和丰富传统中医的内容体系具有现实意义。本书详述了荆楚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包括荆楚医学的发展简史、代表性学术流派和主要中医学说),介绍了从古至今的荆楚地域部分名医大家的生平及学术思想,记载了荆楚地域中医医籍的相关信息。此外,本书对荆楚地域中药学的发展简史与湖北中药材及产业发展亦有介绍。
本书中引文,因来源资料年代久远,已无从查对最原始的版本。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和编辑对引文中少量明显错误之处,按现在的出版规范做了修改。本书第三章按医家出生时间分三个时间段进行介绍,排名不分先后。
本书中方剂组成尽量与原方保持一致,但需关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的应用,此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应灵活处理,不可照搬照抄原方。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