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4.86
4.5折
¥
78
全新
库存110件
作者余世存
出版社中国友谊
ISBN9787505754621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1202904352
上书时间2024-06-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余世存知名学者,畅销书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
已出版主要作品:《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第二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老子传》《家世》“中国时间三部曲”之《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立人三部曲”之《盗火与革命》《安身与立命》《世道与人心》《人间世》《先知中国》《一个人的世界史》《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自省之书:中国原典的当代精神》《余世存给孩子的时间之书》,等等\"
目录
\"新版感言
再版小记
◎源起
第一章:秀才遇见兵,有道理说不清
第二章:见到尹喜,被留下来给军人们讲课
第三章:给军人讲黄帝为什么也自卑
第四章:军警们被老子绕晕了
◎少时
第五章:关于出生的谣言
第六章:从母亲那里汲取营养最重要
第七章:幸运地遇到了良师和益友
第八章:立志为人们找到安身立命的大道
第九章:老师将周代的历史演变全部讲给老子听
第十章:常枞老师说,天地之间人最贵
第十一章:十岁的时候,赢得了乡贤的尊重
第十二章:年轻时也争强好胜过
第十三章:和账房先生说困境和命运
第十四章:跟老师研讨,跟同学造字
第十五章:常枞先生没有教弟子六艺,他要给孩子们讲形而上的东西
第十六章:在三月三上巳节时找到了中意的爱人
第十七章:在独处和二人世界里,发现了身体的某种可能
第十八章:向婴儿和老人学习
◎中年之进
第十九章:爱人死了,终生不再娶妻
第二十章:陪护常枞老师走完最后的岁月
第二十一章:作为大贤被推荐给周王
第二十二章:成为背靠龙柱而坐的史官
第二十三章:在大周的典藏室里观想天下
第二十四章:清楚地感受到道的力量,它存在着
第二十五章:给周天子和大臣们讲课
第二十六章:写下《德经》和《道经》,文稿铸于无射钟
第二十七章:周王室决定不传播老子的思想
第二十八章:洛阳的上层,人人谈起礼的话题
第二十九章:从王子争宠看家国天下
第三十章:在上层社会周旋得越久,越觉得时世的浮华、躁动
第三十一章:尹喜来到守藏室
第三十二章:孔子来到洛阳拜见老子
第三十三章:周王驾崩,王子斗争白热化中的苌弘和老子
◎中年之退
第三十四章:与世子交流,对天下和王者有了更成熟的思想
第三十五章:周王室内乱,有了机会考察用兵之道
第三十六章:战争中没守住典藏,被免职回乡
第三十七章:孔子千里迢迢赶来求教
第三十八章:温国不可久居,苦邑是我的家乡
第三十九章:以一人克天下,出风头可,未必有效
第四十章:万物蓬勃生长,我用此虚静之道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
第四十一章:来到南之沛,奇怪历史的变迁如此怪异
第四十二章:想啃老的杨子,从躺平到阔少之间
第四十三章:建议孔子整理春秋史书
第四十四章:游心于万物之初
第四十五章:孔丘走了,不知道他最终领悟了多少东西
◎回乡
第四十六章:离开南之沛,回到家乡
第四十七章:儿子到外面闯世界去了
第四十八章:不愿意世人清楚自己的一切
第四十九章:把自己的思想都告诉了文子
第五十章:老子的出现是道的旅程,将把一切惊动
第五十一章:老朋友们聚在一起议论时事、世道
第五十二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隐匿
第五十三章:告别家乡,想大道蒙尘时的世运民生
第五十四章:来到函谷关
◎老子生平和《道德经》思想年表\"
内容摘要
这本书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作品,更像是一部小说,充满了灵性和想象力。本书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混合形式,叙述先哲老子的人生心路、还原历史。将老子的一生串成一个完整的人生历程,关于老子与孔子、苌弘、常枞、秦佚、杨朱、周王室的关系,作者都交待得合理而平常,从语言、习俗、礼乐、天下变迁等方面部分还原了先秦的历史。通过讲述老子的爱情、友谊、教育、仕途人生,探索《道德经》思想的缘起和发展。本书还叙写了老子的爱情、友谊、教育、仕途、隐居等一生的活动。
精彩内容
\"第三十二章:孔子来到洛阳拜见老子只要人们带着问题来学,就是有收获的啊;如果不是别人的问题,而强行灌输,那效果必然适得其反。
当我在周都度过了知命之年时,孔丘在鲁国正雄心勃勃地开始他一生的事业,年轻的孔丘已经以礼闻名鲁国。孟僖子临终要儿子跟随孔丘,鲁公也听说孔丘好学博识,身边收的弟子贤明多能,准备起用孔丘。孔丘在欲仕将仕之际,对自己的学问还不够自信。他的学问,是问来的,是学来的,是实际行动中得到的。孔丘自承:“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人们传说,孔丘入太庙,每事问。在孔丘青少年时,他在一个丧礼上遇到了我,那次发生在鲁国巷党的丧礼,因为有懂礼的我在场,人们以我为主心骨。当时忽然发生日食,我要年轻的孔丘帮忙把灵柩停下,靠着路的右边停放,建议大家都不要哭,静以待变。因为君子行礼,不能让死者亲友披星戴月而行,不能让其惹上危险。少年孔丘跟着我,帮忙完成了丧礼。孔丘厚道,他多次说:“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当我年过花甲时,孔丘也过了而立之年,但他心里并不踏实。因此,在鲁国上层对他多赞誉并怀抱期望时,他决定利用这个条件,游学列国。孔丘早就听说我任职周王室,是周王的史官,名闻天下的柱下史,肩负守藏史——国家档案馆、图书馆馆长的重任。孔丘得到鲁公的准许,千里迢迢到洛阳,希望到我这里来做客、考察、问礼。
我对孔丘的印象一再加深。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世界给我们贡献的人物就那么多:有的就像沙丘一样,突然拱起,又突然消失了;能够如山脉峰峦一样拔地而起,成为时代社会最坚实的风景者并不多。孔丘已经牢牢地立起来了。
我也还记得这个有为青年对礼似乎特别感兴趣。事实上,天下虽大,有心人并不多。就像多峰并峙,这些有心人相互之间是可以一眼识别的,此外,不过是酒囊饭袋,是求田问舍者,是干君食禄者,是游戏者,是喧哗与骚动者。果然,孔丘除了问一下道德仁义在当下和未来的意义外,就是问礼,过去的礼仪是如何有着三百三千的丰富的。
我想把自己所知的大道告诉给孔丘,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不是说有闻来学,不闻往教吗,只要人们带着问题来学,就是有收获的啊;如果不是别人的问题,而强行灌输,那效果必然适得其反。何况我已经明显地感受到了孔丘的变化,他不再像青少年时期那样笃信世界及其人物了,他相信的是自己,是他能解释并改造这个世界。我因此只是本着不愤不启的态度对孔丘的问题知无不言。他想要观天下,我就做他登山的石阶;他想要感受春暖花开的美妙,我就做春雷或一粒普通本分的种子……我应该是他成为他自己的必由之路的一段。我要铺平他的道路,他是后来者,他会有所成的。
但我还是忍不住谈论了一下我所理解的仁义,我知道,仁义正成为一个撄动人心的新名词,如同礼乐在过去几百年左右了人心一样。德治、礼治的时世看来是过去了,接下来就会是仁治?我并不以为然,以仁服人跟以德、礼服人,都一样是虚妄的,它们必然坎陷到以法治人、以孝治人、以忠治人之中。
我跟孔丘说,我很担心提倡仁义的后果。如果把谷糠扬起来眯了眼睛,那么看天地四面八方就不会清楚了;如果让蚊虫咬了手臂肌肤,那么人们晚上睡觉就睡不踏实。如果仁义也撄动了人心,乱子就会大得不得了。你想使天下不要失去淳朴的风习,你也想放风而有所作为,为天下人建立一个总体性的价值体系,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倡导仁义那样的工具,那不就是敲锣打鼓去寻找强盗野兽吗?
我跟孔丘说:像鸿鹄并不每天洗澡,但它的身子看来洁白得新鲜;乌鸦也没有每天涂墨,它的身子却总是漆黑一团。这种黑白的道理,不必去解释;就像名誉一类观念,不必去流广一样。泉水干涸了,鱼儿们在陆地上互相吹气获得湿气,互相鼓泡以当水沫,这种做法不过是自欺相欺而已,不如它们在江湖大水里自在自游,哪怕忘掉了对方。
孔丘对老子的教诲只是点头。孔丘想的是,老聃毕竟老了,年龄不同,心态也就不一样,什么年龄说什么话。孔丘明白对不同年龄人说的话要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老聃的思想他能够理解,但他孔丘还年轻,风华正茂,用世涉世的意气没有消沉反而在众人推波助澜中日益高涨。孔丘想,是的,老先生是对的,从道理的角度,他完全同意老先生;但人既然还有心气,就要拼搏一下,他是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听说京城的人称老聃是圣人一样的思想家,看来虽然人家的意思是说老先生贵为图书馆馆长,但只是书呆子一样的思想家啊,他孔丘不同,他不仅要做思想家,还要做行动家,做不是王的王。
孔丘听完老子的教导后,见老子不再说话,就问老子,周公制礼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当今天下谁懂得周公的礼乐。
老子明白,孔丘是想知道他提倡仁的可能性,老子详细解释了从古公的德治到周公礼治之间的过渡。周公以为他当时的姬周位势跟先祖时的位势不同,时移势易,从弱势到强势到统治天下,故对外的说法儿也需要有所改变。对周公来说,古公的话已经属于过去时了,而且小小的姬周并没有足够的人才去治理殷商丢失的偌大天下,他不得已给了殷商后人那么高的爵位和接近中心地带的封国,不得已让亲戚功臣们散居东海之滨、幽燕之北、汉水广南,以保护周的天下。至于用什么思想来统一,他已经没有条件来考虑了,他只能像看风水占地画卦一样,做一个封建等级和普遍等级之间的关系模式,以此来统一人们的言行方式,这就是周公的制礼作乐。
孔丘听得兴奋起来,他敬服周公的智慧,礼乐确实是可以统一认识的,他的复兴礼乐并非不可能;至于他的仁义思想,也是有时代意义的。既然时代变了,对社稷江山、人们关系的说法儿也需要有所改变,那么他加入仁义的标准,不正是恰逢其时吗?
老子看孔丘跃跃欲试的样子,就不再说话。老子想,愿大家都能成全孔丘吧。老子指点孔丘改天去看苌弘。老子没有对孔丘说,苌弘是三代以来少有的先知、知天数者,也是跟他孔丘一样有山东硬汉精神的圣徒。
过了几天,游学请益差不多了的孔丘也把洛阳的历史文化名胜看完了。听说他参观了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明堂,他还参观了周天子祭祖的太庙等地方,他甚至沿着周公当年在洛都的行迹走了一遍。我听说他在参观游览时指指点点,有人说他年轻气盛,自视甚高,据说他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有人还说他说过一句更狂妄的话:“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丘来馆舍向我辞行。我听他称赞苌弘的音乐博学和天才,明白苌弘并没有展现他那深不可测的学问、智慧和担当精神。我想起老朋友的心思,明白苌弘跟孔丘仍不是同一道上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苌弘是大周的;而孔丘要灵活得多,他虽然还在试验,但他是时代的,是天下的。
我准备尽礼尽到底,我要送孔丘出门,我还要送孔丘一段路程。孔丘一再惶恐于面、受宠于心,他一再说:不敢当啊,老先生!来京畿打扰多有失礼,就不敢劳动先生送了。我说,不送你才叫失礼啊。我说,走吧,我送你到洛水,到黄河。
在路上,我跟孔丘说,我们以前说过的那些历史事实,那些制定周礼的先王,如今他们的骨头都已经朽了,唯独他们说的话还在。对君子来说,得到机遇可以好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负,如果不得其时就要适可而止,哪怕一生的道路都艰难困阻。我听人说,一个有经验的商人深藏不露,就像他穷得什么也没有一样;一个有大德和大学问的人,也是深沉稳重,貌似愚鲁的。要防止有人认为你骄傲,不要使他们感到你志气太大,太刺激;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什么好处。我能勉励你的话,大概就是这些了。
孔丘感激地点头,其实我说的也是他懂得的废话,一切都要看在情境中当事人的反应。
我们走到了黄河之滨,孔丘知道我们就要分别了,他看着滔滔河水,波浪翻滚,忽然感叹:过往的就像这河水一样,昼夜不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生岁月也稍纵即逝,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当孔丘在黄河岸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候,老子劝勉他说:人生天地之间,人跟天地其实一体。人生也是天地自然之物,人的童年、少年、壮年、老年变化,就像天地有春夏秋冬一样,这用不着悲哀。人们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他们的本性就不会受到破坏。如果不得自然自由,而去奔忙于世间的功利之中,比如我们不知道却要人为设定的仁义规范里,那么本性就会受到束缚。功名在心中,人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利欲在心中,人就会增添无穷的烦恼。
孔丘解释说,他忧虑的是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的感叹。
老子劝勉说,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这都是自然的力量,何来有人去帮忙才成功的?人们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都是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又何必去强行灌输个别人的意志呢?
听说孔丘是庚戌年生人,那是土命啊,土是喜欢克水的。那么孔丘喜欢教化民众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老子认为他更应该向民众学习,不要到头来再感叹回到民众中去。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以水为师?”孔丘问:“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是它有谦卑的美德啊。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就是因为它的谦卑。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水滴石穿,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是它有柔弱的美德。所以说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因其弱势得无有,故能入于无间之地,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确实聪明绝顶,当我说过那番话后,他马上举一反三:“是的,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水居处的地方,都是人之所恶,没有谁跟它争抢,这是大善啊。”我说,要多观察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你要用世,只要用心用智慧,就可以从水的生存中吸取所需要的智慧。
孔丘点点头,我不知道他是否记住了。我知道他也是矛盾的,他提倡仁,他爱山,他其实也是爱水的。他年轻,需要闯荡、建立。其实正如贤者会思辨世界的本质是水一样,贤者也应思辨世界的本质是火,是山,是风,是雷,是泽,是天,是地。孔丘大概还没开始读易,还不知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他理解易理了,就明白他既爱春风,也爱秋水,他身上既有仁者的胸怀,又有智者的头脑。
临别了,我说了这么一番话:“我听人说,有钱的人会送人钱财,而仁义之人会送人至理名言。我不富不贵,没有什么资财送你,愿意送你几句不一定中听的话。现在这个世上,那些聪明有才的人,他们之所以命运不好甚至死掉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露才扬己,好论是非;那些口若悬河的人,他们遭到杀身之祸,也在于他们好揭人的短处,揭露时世的阴暗面。所以为人之子,不要以为自己多么高明;为人之臣,不要以为自己多么高贵。希望你能记住我这几句像出自乡巴佬之口一样的话。”孔丘郑重地点点头。
我不知道孔丘是否读懂了我,多年以后,我在总结水的德行时又想到了跟他说过的话:水滴石穿。天下最柔弱的东西,穿透了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没有形体的力量,穿透了没有空隙的东西。再坚厚、再无间隙的东西,也充满着道的能量。可见,凡事都有道在管着,无须人们去操心、干预或管制。善被人欺,恶人自有恶人磨,真相不是这样的,真相是善恶都有道来管着、打磨、成全。我由此知道了无为的好处。这是自然界无声的教导,但无为的好处,天下人没有能够懂得,没有能够实行的。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43章)我想,上善若水,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争。处于大家都厌恶的境地,就几乎达到道的境界了。圣人善于处在卑下的位置,内心保持渊流那样的深静,跟人交往善于给予,说话保持信用,处理政务无为而治,做事情不逞能而能成事,行动起来正是好的时机。这种善,因为不争,所以不会犯错误。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8章)老子不知道的是,孔丘回鲁国的路上,几乎一路无语。
当弟子问他,对老子有什么印象时,孔丘承认没有读懂老子,他由衷地佩服说,老子是无所求而全求,无所为而无不为的。当孔丘明白过来,老子的无为跟他的知其不可为之间有某种共通之处时,不禁深为老子和自己而感动。
孔丘对弟子说了这么一番话:“像鸟那种生物,我是知道它飞行的限制的;鱼,我也知道它在水里游弋的能耐;禽兽,我知道它跑路的可能性。对那些跑路的可以用陷阱之网来捕捉,游动的可以用纶网来把握,飞翔的可以用箭来猎获。但对传说中的龙,我跟大家一样见首难见尾,我不了解它乘风云上天的踪影。我这次见到了老子,他就是传说的龙啊。”人名事典:知命之年:即五十岁。
孟僖子:姬姓,孟氏,名貜,谥僖,故史称孟僖子。
而立之年:即三十岁。
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事见《礼记·曾子问》。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语见《中庸》。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语见《论语·述而》。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语见《论语·公冶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