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生物质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且数量巨大,具有可再生和可降解的特性,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虽然生物质资源丰富,但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资源的利用更大地促进了现代文明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久以来生物质资源不能被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一方面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生物质资源的极大浪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化石资源的日益枯竭,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对生物质进行资源化利用已经变得迫在眉睫,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
生物质富含有机物,用来制备多孔碳材料已成为近年来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新兴技术之一。它主要是将生物质炭化形成新型生物质衍生碳材料,而这些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吸附性能,在溶液脱色、净化气体和污水处理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书共8章,第1章介绍生物质材料及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第2章和第3章分别介绍微波热解法制备污泥和落叶衍生碳材料工艺优化研究,第4章介绍添加不同生物质对污泥衍生碳材料特性的影响,第5章~第7章分别介绍不同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对工业染料的吸附,第8章介绍花生壳和污泥衍生碳材料的再生。本书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制备及吸附研究,旨在为废弃的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和工业印染废水的治理提供理论参考,既使废弃的生物质得到有效处理处置,又能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和政策导向。
著者近年来主要从事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山西省科技厅工业攻关项目(20100321086)、山西省教育厅高校科技创新项目(20111029)和山西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2015011018)等研究工作,参与山西省“1331工程”和山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承担并参与完成多项产学研项目。本书内容是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整理和总结而成的,是著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部分成果已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希望本书可以促进读者对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制备及其应用方面的学习和理解,为我国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相关的科学与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技术指导和案例借鉴。
本书在实验和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了同仁和同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各位同仁和太原工业学院高强、王上文、谭英、王浩楠、张剑虹、刘诏、王丽霞、任赵敏等对本书的贡献。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部分学者和专家发表的文献,对原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谢意。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感谢。
限于著者水平及撰写时间,书中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同行和专家学者不吝赐教,谨致谢忱!
著者
2021年6月
商品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研究进展、微波法制备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工艺优化研究,以及添加不同生物质对污泥衍生碳材料的影响,重点介绍了污泥和农林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对工业染料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等吸附机理,并介绍了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再生技术。
本书紧密结合本学科的前沿进展和应用前景,具有一定的创新思想和科学价值,可供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碳材料制备和应用、染料废水处理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作者简介
任晓莉,太原工业学院教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主持省(厅)级课题3项,主持横向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10多篇,获授权国家专利7项,出版过专著《常压湿法和生化技术治理氮氧化物废气》。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生物质材料1
1.1.1生物质材料的定义1
1.1.2生物质材料的分类4
1.1.3生物质材料的应用7
1.2生物质衍生碳材料11
1.2.1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制备方法11
1.2.2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研究现状15
1.2.3发展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意义18
参考文献19
第2章微波热解法制备污泥衍生碳材料23
2.1剩余污泥简介23
2.1.1剩余污泥的来源23
2.1.2剩余污泥的危害23
2.1.3剩余污泥的处置方法24
2.1.4剩余污泥制备衍生碳材料的研究进展26
2.2污泥衍生碳材料制备实验27
2.2.1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27
2.2.2实验方法28
2.3微波法制备污泥衍生碳材料的影响因素31
2.3.1微波热解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31
2.3.2微波热解功率对吸附性能的影响32
2.3.3活化剂添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32
2.3.4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条件32
2.3.5最佳工艺方案验证37
参考文献37
第3章微波热解法制备落叶衍生碳材料40
3.1落叶简介40
3.1.1传统落叶处理方式40
3.1.2落叶资源化处置国内外研究进展42
3.2落叶衍生碳材料制备实验44
3.2.1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44
3.2.2实验方法44
3.3微波热解法制备落叶衍生碳材料的影响因素45
3.3.1热解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45
3.3.2微波热解功率对吸附性能的影响46
3.3.3氯化锌添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46
3.3.4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条件47
3.3.5最佳工艺方案验证50
3.4落叶衍生碳材料的表征50
参考文献51
第4章污泥衍生碳材料的制备53
4.1污泥衍生碳材料的制备流程53
4.2酒糟-污泥衍生碳材料53
4.2.1孔隙结构特征54
4.2.2BJH孔径分布曲线54
4.2.3N2吸附-脱附曲线55
4.2.4红外光谱图55
4.3花生壳-污泥衍生碳材料57
4.3.1孔隙结构特征57
4.3.2BJH孔径分布曲线58
4.3.3N2吸附-脱附曲线58
4.3.4红外光谱图59
4.4废纸屑-污泥衍生碳材料60
4.4.1孔隙结构特征61
4.4.2BJH孔径分布曲线62
4.4.3N2吸附-脱附曲线62
4.4.4红外光谱图63
4.5锯末-污泥衍生碳材料64
4.5.1孔隙结构特征65
4.5.2BJH孔径分布曲线65
4.5.3N2吸附-脱附曲线66
4.5.4红外光谱图67
4.6秸秆-污泥衍生碳材料68
4.6.1孔隙结构特征68
4.6.2BJH孔径分布曲线69
4.6.3N2吸附-脱附曲线70
4.6.4红外光谱图70
4.7添加不同生物质制备污泥衍生碳材料的比较71
参考文献72
第5章农林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对橙黄G的吸附74
5.1概述74
5.1.1农林生物质简介74
5.1.2橙黄G结构及应用75
5.1.3橙黄G染料废水处理研究进展75
5.2农林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吸附橙黄G实验77
5.2.1实验材料和试剂77
5.2.2实验仪器和设备77
5.2.3吸附实验77
5.2.4分析与检测78
5.3吸附机理和模型79
5.3.1吸附动力学79
5.3.2吸附等温线80
5.3.3吸附热力学80
5.4花生壳衍生碳材料对橙黄G的吸附81
5.4.1投加量对橙黄G吸附的影响81
5.4.2吸附时间对橙黄G吸附的影响82
5.4.3吸附温度对橙黄G吸附的影响83
5.4.4pH值对橙黄G吸附的影响83
5.4.5吸附动力学84
5.4.6吸附等温线86
5.4.7吸附热力学87
5.5秸秆衍生碳材料对橙黄G的吸附88
5.5.1投加量对橙黄G吸附的影响88
5.5.2吸附时间对橙黄G吸附的影响89
5.5.3吸附温度对橙黄G吸附的影响89
5.5.4pH值对橙黄G吸附的影响89
5.5.5吸附动力学90
5.5.6吸附等温线92
5.5.7吸附热力学94
5.6落叶衍生碳材料对橙黄G的吸附94
5.6.1投加量对橙黄G吸附的影响94
5.6.2吸附时间对橙黄G吸附的影响95
5.6.3吸附温度对橙黄G吸附的影响96
5.6.4pH值对橙黄G吸附的影响96
5.6.5吸附动力学96
5.6.6吸附等温线99
5.6.7吸附热力学100
5.7锯末衍生碳材料对橙黄G的吸附101
5.7.1投加量对橙黄G吸附的影响101
5.7.2吸附时间对橙黄G吸附的影响102
5.7.3吸附温度对橙黄G吸附的影响102
5.7.4pH值对橙黄G吸附的影响102
5.7.5吸附动力学103
5.7.6吸附等温线105
5.7.7吸附热力学107
参考文献107
第6章玉米秸秆衍生碳材料对活性染料的吸附109
6.1概述109
6.1.1玉米秸秆的组成109
6.1.2玉米秸秆的产量及应用109
6.1.3玉米秸秆碳材料制备及应用111
6.2玉米秸秆衍生碳材料吸附染料实验113
6.2.1实验材料和仪器113
6.2.2玉米秸秆衍生碳材料的制备114
6.2.3吸附实验114
6.3玉米秸秆衍生碳材料的吸附影响因素115
6.3.1投加量对活性染料吸附的影响115
6.3.2吸附时间对活性染料吸附的影响116
6.3.3吸附温度对活性染料吸附的影响117
6.3.4pH值对活性染料吸附的影响118
6.3.5吸附动力学120
6.3.6吸附等温线124
6.3.7吸附热力学129参考文献130
第7章污泥衍生碳材料对染料的吸附132
7.1概述132
7.1.1染料简介132
7.1.2印染废水的来源及特点133
7.1.3印染废水的污染现状及危害133
7.1.4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134
7.1.5吸附法处理印染废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35
7.2污泥衍生碳材料吸附染料实验136
7.2.1实验材料和试剂136
7.2.2实验仪器与设备137
7.2.3分析与检测137
7.3污泥衍生碳材料对直接元灰AB的吸附138
7.3.1投加量对直接元灰AB吸附的影响138
7.3.2吸附时间对直接元灰AB吸附的影响139
7.3.3吸附温度对直接元灰AB吸附的影响139
7.3.4pH值对直接元灰AB吸附的影响140
7.3.5吸附动力学141
7.3.6吸附等温线144
7.3.7吸附热力学146
7.4污泥衍生碳材料对直接大红4BE的吸附148
7.4.1投加量对直接大红4BE吸附的影响148
7.4.2吸附时间对直接大红4BE吸附的影响148
7.4.3吸附温度对直接大红4BE吸附的影响149
7.4.4pH值对直接大红4BE吸附的影响150
7.4.5吸附动力学150
7.4.6吸附等温线153
7.4.7吸附热力学156
7.5污泥衍生碳材料对活性红3BS的吸附156
7.5.1投加量对活性红3BS吸附的影响157
7.5.2吸附时间对活性红3BS吸附的影响157
7.5.3吸附温度对活性红3BS吸附的影响157
7.5.4pH值对活性红3BS吸附的影响158
7.5.5吸附动力学159
7.5.6吸附等温线162
7.5.7吸附热力学165
7.6污泥衍生碳材料对活性黑KN-B的吸附165
7.6.1投加量对活性黑KN-B吸附的影响166
7.6.2吸附时间对活性黑KN-B吸附的影响166
7.6.3吸附温度对活性黑KN-B吸附的影响167
7.6.4pH值对活性黑KN-B吸附的影响168
7.6.5吸附动力学168
7.6.6吸附等温线171
7.6.7吸附热力学173
7.7污泥衍生碳材料对酸性紫48的吸附174
7.7.1投加量对酸性紫48吸附的影响174
7.7.2pH值对酸性紫48吸附的影响175
7.7.3吸附动力学176
7.7.4吸附等温线179
7.7.5吸附热力学181
7.8污泥衍生碳材料对酸性翠蓝2G的吸附181
7.8.1投加量对酸性翠蓝2G吸附的影响181
7.8.2pH值对酸性翠蓝2G吸附的影响182
7.8.3吸附动力学183
7.8.4吸附等温线186
7.8.5吸附热力学188
7.9污泥衍生碳材料对酸性金黄G的吸附188
7.9.1投加量对酸性金黄G吸附的影响188
7.9.2pH值对酸性金黄G吸附的影响189
7.9.3吸附动力学189
7.9.4吸附等温线193
7.9.5吸附热力学195
参考文献195
第8章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再生197
8.1概述197
8.1.1活性炭概述197
8.1.2活性炭再生方法199
8.1.3活性炭再生技术研究进展200
8.2花生壳和污泥衍生碳材料的制备及吸附203
8.2.1实验仪器和药品203
8.2.2实验方法204
8.3花生壳衍生碳材料的再生205
8.3.1Fenton试剂再生205
8.3.2微波再生210
8.3.3热再生212
8.3.4再生效果比较213
8.4污泥衍生碳材料的再生214
8.4.1酸再生214
8.4.2碱再生215
8.4.3超声波再生216
8.4.4再生率比较218
参考文献219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研究进展、微波法制备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工艺优化研究,以及添加不同生物质对污泥衍生碳材料的影响,重点介绍了污泥和农林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对工业染料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等吸附机理,并介绍了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再生技术。
本书紧密结合本学科的前沿进展和应用前景,具有一定的创新思想和科学价值,可供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碳材料制备和应用、染料废水处理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主编推荐
1. 丰富性,本书生物质能源涉及的种类多,物质丰富,除了花生壳和污泥之外,还包括锯末、秸秆、落叶等多种生物质材料。
2. 全面性,本书以材料制备、使用、再生为主线,进行了全过程的介绍。
3. 实用性,本书介绍的研究材料实用性强,性能突出,所涵盖的内容更广。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