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序江夏区是武汉市的南大门,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风光旖旎,人杰地灵。自古就为中国政治、军事要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夏二字*早见于 《九章·哀郢》中的“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因此江夏素有“楚天首县”之称。境内丘陵起伏,河湖纵贯,文化遗址众多。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中,江夏不仅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传承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江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理念,是江夏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历史文脉,也是人们认识、了解,甚至是找到江夏的路标。江夏目前已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六大类,例如引人共鸣的梁子湖的传说、龙泉山的传说、金口的传说、熊廷弼的传说、纸坊的传说、南桥的传说;地方风味浓郁的湖泗吹打、金口灯调、金口栽田歌、采莲船、金口草把龙;各具特色、技压群芳的指画艺术、剪纸艺术、玉器雕刻技艺、烙画艺术、汉派木刻技艺;民淳俗厚的江夏黄、呼龙下十;技艺精湛的舒安藠头制作工艺、五里界界豆酱制作工艺、金口生炸鱼丸制作技艺、汤逊湖鱼丸制作技艺、湖泗窑陶瓷制作技艺、楚地菖蒲造景艺术、金口烧腊制作技艺等。其中“纸坊的传说”让人们知道纸坊在唐代就以造纸作坊而著称,纸坊就是因为造纸而出名的。“江夏黄”让世人了解到江夏是海内外黄姓华人公认的总郡望和发祥地,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金口草把龙”把民俗舞蹈和草把龙灯结合在一起,通过表演艺术,将丰收的喜庆、热闹非凡的气氛呈现在观众面前,深受江夏民众的喜爱。“金口生炸鱼丸制作技艺”“金口烧腊制作技艺”等,体现了江夏人民精巧的厨艺和回味无穷的风味。各类项目,令人美不胜收。江夏一代代传承人的匠心坚守,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我们看到了江夏非遗文化的流光溢彩。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江夏丰厚的文化土壤上孕育,根植于本土,与江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血脉相连,蕴含着本区域百姓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其浓郁的地域性不仅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明的特征,也是其价值所在。正因为如此,它们不仅体现着江夏人民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江夏区别其他区域*富个性魅力的重要标识。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江夏之所以成为江夏,不仅是因为它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拥有这些独特的文化标识。这些贯穿于我们这个地方的昨天、今天及明天,存在于每一位江夏人血脉和记忆里的标识,如果没有或失去它们,江夏就不是江夏了。今天,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在一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文化所具有的软实力功能势必成为区域竞争的力量底蕴。而文化遗产正成为我们站在前人肩上继续迈进的基石,让我们看清过去的足迹,获取创新的灵感。武汉市江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以来,江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原有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有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许多独门技艺“人亡艺绝”,大量珍贵实物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因此,传承和保护非遗,人人有责。2021 年 12 月,江夏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文化名区”战略,强调要彰显人文交融的城市魅力,提炼具有鲜明特色的江夏文化内核,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标识地,让“古武汉的源头、新武汉的缩影”成为江夏文化的鲜明标识。江夏是历史文化名区,区党代会又提出建设文化名区的发展目标,对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应走在全市和全省的前面。有鉴于此,武汉市江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了专家、学者不辞辛劳地收集到大量珍贵的资料与图片,撰写出了《楚天首县:江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一书。该书图文并茂,客观真实,文字生动,以文述史,突出精彩故事,将学术性、资料性与可读性融为一体。作者力图通过编辑出版《楚天首县:江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一书,对江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挖掘、抢救及整理,借此推介江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更好地对本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彰显江夏的文化底蕴,丰富江夏的文化记忆。我认为本书的出版一定会有助于提升江夏的形象和文化品位,让江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上一层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相信在江夏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在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指导下,江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将会逐步加大,保护工作的机制将更加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将会更加丰硕,探索出一条具有江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届时,文化领先之江夏,城市品位与众不同之江夏,经济繁荣发展之江夏,人民生活幸福之江夏,一定更加昌盛辉煌!姚伟钧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2年10月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中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宏大文化工程已有十多个年头,讲述各地各区域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既响应政策要求,又能让普通读者大众深入了解中国民间传统文化。
本书聚焦武汉市江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挑选江夏区列入省市和国家级名录的非遗代表项目进行评说,每个项目除作简要概述之外,还以相关传承人的口述为主,介绍其传承历史、现状及项目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内涵,既贴切又生动感人,正面引导读者了解艰辛传承的文化根脉、工匠精神等,开拓人们的文化视野。
作者简介
武汉市江夏区文化和旅游局,由原武汉市江夏区文化局更名而成,是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在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参与全区范围内经营旅游业务的企、事业单位的行业管理和本区旅游市场的执法工作,负责本区旅游企、事业单位的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负责创建旅游强区的工作,负责协调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相关工作,承办上经交办的其他事项。
目录
民间文学
梁子湖的传说
龙泉山的传说
金口的传说
熊廷弼的传说
纸坊的传说
南桥的传说
传统音乐
湖泗吹打
金口灯调
金口栽田歌
传统舞蹈
采莲船
金口草把龙
传统美术
指画艺术
剪纸艺术
玉器雕刻技艺
烙画艺术
汉派木刻技艺
民俗
江夏黄
呼龙下十
传统技艺
舒安藠头制作工艺
五里界界豆酱制作工艺
金口生炸鱼丸制作技艺
汤逊湖鱼丸制作技艺
湖泗窑陶瓷制作技艺
楚地菖蒲造景艺术
山坡河垴烧制作技艺
荆楚刺绣技艺
湖泗豆腐角制作技艺
湖泗合菜面制作技艺
安山柯家酒制作技艺
金口烧腊制作技艺
金口烧鮰鱼制作技艺
金口榨油技艺
山坡光明茶制作技艺
金口竹器制作技艺
榫卯技艺
金口何氏牛肉粉制作技艺
内容摘要
中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宏大文化工程已有十多个年头,讲述各地各区域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既响应政策要求,又能让普通读者大众深入了解中国民间传统文化。
本书聚焦武汉市江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挑选江夏区列入省市和国家级名录的非遗代表项目进行评说,每个项目除作简要概述之外,还以相关传承人的口述为主,介绍其传承历史、现状及项目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内涵,既贴切又生动感人,正面引导读者了解艰辛传承的文化根脉、工匠精神等,开拓人们的文化视野。
主编推荐
1.历时2年,实地走访、采写及拍摄,全面梳理武汉市江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内容、代表项目,内容体例丰富。2.权威机构组织编写并审定,反复核实修改,作品质量有保证。3.舒安藠头、五里界界豆酱、金口生炸鱼丸、汤逊湖鱼丸、湖泗窑陶瓷、山坡光明茶、玉器雕刻、烙画、汉派木刻、采莲船、金口草把龙、湖泗吹打、龙泉山的传说……一书阅尽武汉市江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4.非遗文化爱好者的知识读物,了解艰辛传承的文化根脉、工匠精神,开拓文化视野。5.全彩四色印刷,大16开,图文并茂,内文用纸平滑有质感,排版疏朗无压力,阅读体验靠前舒适。
精彩内容
金口生炸鱼丸制作技艺丁逸枫在过去的年月,长江“黄金水道”的货运量占据了全国内河货运量的八成,而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金口历来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路交通和物资集散的“大码头”。 繁华的金口古镇吸引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商人,再加上明清年间的武昌府下辖江夏县、武昌县、嘉鱼县、蒲圻县、咸宁县等地,每年赶考的学子大部分都是通过水路途经金口,再转车抵达武昌城内的贡院进行乡试。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也滋养出一方独特的民风和美食。当地渔民大多“靠水吃水”,世代以捕捞为生,以船为家。他们擅长去掉鱼皮,剔除鱼骨,将鱼肉剁成肉泥,做成肉质细腻的鱼丸。逢季烹鲜,力求鲜活,正是金口美食的生动注脚。为了延长储存时间,人们后来又增加了一道油炸工序,这样一来,经过高温油炸的生炸鱼丸可以在常温下保存一段时间。 尽管江夏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生炸鱼丸,但谢氏老金口生炸鱼丸可以说是其中翘楚,混合了鱼茸和五花肉做成的传统美食金口生炸丸子外酥里嫩,早已声名在外。 20世纪初,人们因战乱不止,生活流离失所,非遗技艺传承人谢修文的祖父谢如意靠做乡厨勉强维持生计。在战乱中,他曾经收留了一位受伤的中年厨师,悉心照料。为了报恩,对方将自己一身烹烧鱼鲜的好手艺全都倾囊相授。战乱结束后,谢如意凭借好手艺远近闻名。 1973年,谢修文出生后就跟随祖父长大。童年的他最喜欢做的事之一,就是看祖父手脚麻利地烹制鱼鲜。随着渐渐长大,他也爱上了厨艺。 谢修文回忆说:“当时,十里八乡的街坊遇到红白喜事设宴待客,都会请他老人家操刀下厨。”生炸鱼丸做工精细讲究,又费油费炭,在老一辈金口人心目中属于宴席上的高档菜品,只有在过年、上梁和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的时候才会被端上桌待客。为什么白喜事也要上生炸鱼丸呢?据谢修文考证,按照当地风俗,老人80岁之后去世,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人们认为,老人太长寿会影响后人的福运。所以遇到老人无疾病自然去世,人们在吊唁时会对老人亲属说:“恭喜,您起了大帽子,要发财啊!”去世的老人亲属则会大摆宴席,鼓乐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到场的亲朋好友也络绎不绝,这样的丧礼是一场热热闹闹的家族大团圆,被人们称为“喜丧”。所以在白喜事上少不了象征团圆的生炸鱼丸。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红喜事宴席的菜必须是双数,开桌也是双数;白喜事宴席的菜必须是单数,开桌也是单数。 20世纪90年代,谢修文跟着发小一起南下前往广东,辗转各地打工。在打工的酒店里,他不懂就边学边做,逐渐掌握了粤菜的精髓。 三年学徒期满,谢修文回到老家创业,开办了谢氏老金口渔村餐厅。他将湖北传统烹饪手法与金口本地风味有机融合,演绎应季食材,颇受客人好评。其中,他最拿手的当属生炸鱼丸。 老金口生炸鱼丸的做法十分讲究,主要食材有两种:一是农家土猪肉,选肥六瘦四的五花猪肉;二是当地水库产的新鲜草鱼。配比是草鱼肉1000克,五花猪肉200克,添加生姜末、小葱末以及生粉和鸡蛋等配料,搅拌均匀。 谢修文说,选鱼至关重要,池塘鱼、长江鱼和水库鱼是有区别的。而他选择的是深水的水库鱼,这种鱼的肉质细嫩紧实。 具体制作方法是:他会将选好的草鱼刮鳞,去除内脏,顺着鱼脊处去净肉剁成鱼茸备用。为了改良草鱼肉质相对粗糙的口感,他在制作时也会添加一些雄鱼尾肉,这样口感更细腻有劲道。 谢修文在指导徒弟谢齐勋剁鱼茸时,不厌其烦地叮嘱各个注意事项:“你取鱼肉的时候,鱼皮要留厚一点,鱼先切成片,剁鱼茸的时候,要用好腕部的力量,刀法要有节奏感。”此外,谢修文对猪肉的选择也同样有讲究,他一般会选择土猪的五花肉洗净去皮后剁成肉馅,搅拌均匀放入木盆中。一般十斤鱼茸配两斤肉,按照这样的比例做出来的生炸鱼丸口感格外蓬松。加上生姜末、小葱末以及鸡蛋、生粉等调料,再根据它的吃水量酌情放盐。然后,依次将调料加入到鱼茸和肉馅中,再按顺时针的方向搅拌上劲。在这个过程中,谢修文还有一个独门秘诀:在武汉的冬天和夏天做生炸鱼丸是有区别的,冬天基本上把盐兑准就可以了,夏天天气酷热,一定要用冰水来和馅,避免出现发馊、变质的现象。 一切准备就绪,在锅内放入色拉油后,烧至四成油温,将搅拌后的馅用手挤成乒乓球大小,先小火慢炸,熟透后,大火炸至金黄色就可以出锅了。 炸好的生炸鱼丸弹润饱满,皮脆内嫩。江夏人一般会将生抽、陈醋、姜丝调制成蘸料来吃,祛除油腻感,但也有很多人不喜欢蘸调料,金灿灿的丸子,直接一口一个,完全停不下来。 以前过年的时候,武汉人除了“打扬尘”、贴春联,还得自己准备食材炸丸子,为准备年夜饭累并快乐着。现在,每当年关将至,不少客人会专程到谢氏老金口渔村餐厅订购原汁原味的生炸鱼丸,用来馈赠亲友、答谢客户。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令人难以忘怀。 谈到技艺传承的话题时,谢修文说:“要传承传统的技艺,保持工匠精神很重要。能够和亲人同做一件事,其乐融融,这就是传承的意义。我希望把手艺的精髓全部传给儿子和徒弟,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客人从食物中记住老金口的味道。
媒体评论
江夏目前已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六大类,例如引人共鸣的梁子湖的传说、龙泉山的传说、金口的传说、熊廷弼的传说、纸坊的传说、南桥的传说;地方风味浓郁的湖泗吹打、金口灯调、金口栽田歌、采莲船、金口草把龙;各具特色、技压群芳的指画艺术、剪纸艺术、玉器雕刻技艺、烙画艺术、汉派木刻技艺;民淳俗厚的江夏黄、呼龙下十;技艺精湛的舒安藠头制作工艺、五里界界豆酱制作工艺、金口生炸鱼丸制作技艺、汤逊湖鱼丸制作技艺、湖泗窑陶瓷制作技艺、楚地菖蒲造景艺术、金口烧腊制作技艺等。其中“纸坊的传说”让人们知道纸坊在唐代就以造纸作坊而著称,纸坊就是因为造纸而出名的。“江夏黄”让世人了解到江夏是海内外黄姓华人公认的总郡望和发祥地,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金口草把龙”把民俗舞蹈和草把龙灯结合在一起,通过表演艺术,将丰收的喜庆、热闹非凡的气氛呈现在观众面前,深受江夏民众的喜爱。“金口生炸鱼丸制作技艺”“金口烧腊制作技艺”等,体现了江夏人民精巧的厨艺和回味无穷的风味。各类项目,令人美不胜收。江夏一代代传承人的匠心坚守,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我们看到了江夏非遗文化的流光溢彩。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