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文明交汇处/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 西北文明交汇处/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 西北文明交汇处/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 西北文明交汇处/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 西北文明交汇处/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 西北文明交汇处/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西北文明交汇处/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98 5.0折 39.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睿//楼学|责编:林凌//李淑寒//范虹轶|总主编:李栓科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21729900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31137880

上书时间2024-06-06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常务理事。1996年被聘为研究员,主要研究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资深媒体人、旅行达人、中国长城学会会员,曾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特约记者,现任《中华遗产》杂志内容总监。长期关注地质学科普教育与旅游文化。;.;自由撰稿人,人文旅行家,曾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现为《孤独星球》、《旅行家》等旅行媒体供稿。

目录
概说篇
一、塞北:长城与马背相望
01  假如没有大兴安岭与阴山
02  去草原上一堂“地理”课
03  最出色的“家人”和“战友”
04  被巴丹吉林沙漠“圈粉”
      【Box·建筑】蒙古包:牧民的移动城堡
二、河套平原:黄河母亲的宠儿
01  贺兰山下两重天
02  大河向北,流淌出三处沃野
03  岩石上的“涂鸦”会说话
      【Box·动物】岩画上的动物会“说话”
三、河西走廊:“如意”之地,中原之臂
01  干旱为什么吞噬不掉河西走廊?
      【Basket·植物】荒漠植物的生存三十六计
02  东来西往的“地理通道”
03  强国“试金石”
04  千载过河西,多少行知客
四、新疆:最美的大地拼图
01   亚洲大陆的腹地
02   三座大山,三座宝库
03   形形色色的新疆湖泊
04   两大盆地,为中国“加油打气”
     【Bag·矿物】3号矿脉:富可敌国的宝藏坑
行走篇  线路1
丝路驼铃远:从长安通向西域的旅程
丝绸之路,世界上最伟大的路网
第一站  武威——认识不断成长的中国
          【Box·动物】骆驼为何被称作“沙漠之舟”?
第二站  张掖——给点颜色看看
第三站  酒泉——最古老也最现代           
第四站  嘉峪关——河西走廊的咽喉
第五站  敦煌——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Box·文物】敦煌壁画中的“交响乐队”
第六站  吐鲁番——中国的“炼丹炉”
            【Box·建筑】坎儿井:“地下长城”的秘密
第七站  乌鲁木齐——离大海最远的大城市
第八站  库尔勒——沙漠里有太多秘密
第九站  库车——翻越天山之路
            【Bag·地貌】魔鬼城:西北的狂风有多神奇?
第十站  喀什——亚欧大陆的混血儿

行走篇  线路2
塞北长城长:农牧文明的碰撞
万里长城,中国人的民族脊梁
第一站  大同——从国都、陪都到煤都
第二站  呼和浩特——草原上的青城
第三站  包头——移民创造城市
第四站  榆林——与沙漠共舞
            【Bag·建筑】长城,不只有八达岭
第五站  银川——“塞上江南”的秘密
第六站  额济纳——沧海与桑田

内容摘要
“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是一套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中国地理通识读本,它将为读者提供一套地理思维方法,帮助大家用地理思维来丈量和观察脚下的土地,认识、感受多彩中国,发现中国之美。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特征差异显著,这套书依据地势、气候、土壤及生物一致性等综合因素,将全国细分为华北、东北、华中、东南、西南、西北和青藏7个陆地单元以及中国的海疆,共8本区域分册,打破行政界线,科学分区,更有利于读者认识地理区域,拓展知识深度。
书中采用“面”“线”“点”的结构方式,特设主题线路,带领读者“行走”和“穿越”区域,在浸入式阅读中探索祖国大好河山,走遍中国。
《西北·文明交汇处》是这套书中的一个分册,主要介绍了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历史名城等,让我们一起认识这片多方文化交流频繁的区域!

精彩内容
边疆和腹地,丝路和长城的奇迹从地图上看,“中国雄鸡”挺起脊背,骄傲地翘起丰满的尾巴,从背部到尾巴上部尖端的部分就是中国的“大西北”。这里有中国面积最大的草原、盆地、沙漠、冰川,最长的内陆河,最高的沙山,海拔最低的湖泊……在大西北各种冠军头衔中,最让人熟悉的是“干旱之最”。“旱无霸组合”——新疆、内蒙古、甘肃和宁夏,主体即为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虽然中国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但东南季风很难把太平洋的眼泪带给西北边疆;中国还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大西北又藏在亚欧大陆干旱的肚皮里。这实在糟透了?水,孕育文明,承载兴旺;干旱,却写下更多跌宕起伏的故事:文明的沟通与撞击,历史被风干和埋藏。
中国东部的大兴安岭自东北向西南延伸,几乎与阴山—贺兰山相接,山脉隔开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也曾目睹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条线上的“交锋”,长城即是见证。
大西北更是亚洲的“十字路口”,东西方文明的“贸易线”: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有大山、大漠、大戈壁,还有冰川、黄沙、孤烟,以及古道、驼队、旅人。
地理学上的通道走廊成为文明的中继站,用千载光阴织成了最令人瞩目的一段“金飘带”,这就是丝绸之路。
干旱为什么吞噬不掉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全年降水也就相当于东中部地区的几场大雨。不出意外的话,河西走廊应该是旱魔肆虐、戈壁千里、草木荒疏,怎么可能有“西北粮仓”“塞上江南”的美称呢?
从兰州向西,过黄河,越乌鞘岭,便进入河西走廊。戈壁、沙丘、雪峰、河流、农田、草场、城镇,不同的风景像走马灯一样轮番出现,给旅行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这丰富的景色来自一位神奇的“画手”——祁连山。
祁连山又称走廊南山,它既是河西走廊的“靠山”,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弧形边界。随着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不断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青藏高原东北缘发生变形,在一系列断裂活动的作用下,祁连山拔地而起。它不是一条简单的山脉,而是由一系列支脉组成的“高山迷宫”,每座山峰的海拔都达到四五千米。从太平洋刮来的风,将这些山脉当作了最后的归宿。祁连山就用这些风带来的水汽创造着奇迹。
积雪成冰,冰川融化成河流……当冰雪融水汇聚形成河流,就会显示出塑造大地的力量。绵延800千米的祁连山东部石羊河、中部黑河、西部疏勒河三大水系,大小56条河流,如叶脉一般在大地上舒展。它们搬运土石,造就平原,浇灌出戈壁上的生命之岛——绿洲。
从遥感地图上俯瞰河西走廊,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带着侵吞一切的气势逼近“走廊北山”。不过,这两大沙漠在河西走廊的舞台上一直没有变成主角,功臣就是石羊河。它由祁连山东端发源,蜿蜒北流数百千米,像触手一样伸入大漠黄沙之中,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之间造就了一片狭长的绿洲,顽强阻挡着两大沙漠的合拢与南侵。
走廊内部,不同的水系也纷纷“攻占地盘”——深入戈壁,灌溉出一块又一块绿色的“根据地”。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斯坦因(MarcAurelStein)由新疆进入河西走廊,他描述河西走廊具有“扑面而来的湿润气息”“极其茂盛丰美的夏季牧草”。走廊沿线布满斑块状的绿洲,正是自然为人类搭建的踏脚石,也是为文明颁发的“通行证”。
丝绸之路:世界上最伟大的路网如果回到汉代或唐代,长安城的人们都在做什么呢?
他们也许在讨论从那个遥远、神秘的西域传来的新奇的美食或矫健的骏马,也许有人正雄心勃勃地想要与同伴出发西行。不过,有人向往西域壮阔雄奇的风景,也有人害怕传说中酷热的天气和无情的风沙。
他们所向往或担忧的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这段从长安(一说洛阳)出发的旅程,沿途有冰川、草原、沙漠等截然不同的景观,生活着匈奴、突厥、回鹘等风俗各异的民族,既充满神奇魅力,又暗藏未知风险,让人欲罢不能。
值得一提的是,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单一的道路,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随时代不断变化的庞大的路网。从长安出发,沿着河西走廊抵达敦煌的路段称为东段。从敦煌向西,丝绸之路一分为三:北道沿着天山北麓向西去往中亚的草原;中道沿着天山南麓抵达帕米尔高原;南道则沿着塔里木盆地的南缘西行,与中道在喀什会合。很多时候,丝绸之路甚至不是一条可见的道路,有时只是绵延在沙漠里的一串脚印,或者是两座城垒间的几处烽烟。
丝绸之路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它带来了我们餐桌上的小麦、石榴、葡萄,也使中国人见识到精彩的琉璃、雄伟的石窟、深奥的宗教文化。东西方文明交流了不同的物产与文化,塑造出今天这样一个丰富、包容的世界。
让我们跟着张骞、班超、玄奘一起从长安出发吧!在这趟旅程中,我们可以吃到甜美的库尔勒香梨,喝到酒泉的美酒;在库车和喀什深入石窟,了解不同宗教的魅力;迈入吐鲁番的鬼魅古城及张掖的幽暗寺庙,探寻西域的昨日繁华;走进嘉峪关与敦煌的遥远边塞,遥想当年戍边将士的雄心;而在武威和乌鲁木齐,则可以思考西域与中原,读懂历史的喜悦与悲伤。
伴着悠悠的驼铃声,我们将要踏上丝绸之路,前往那个无数人眺望、书写和行走过的远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