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意思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2.99
3.7折
¥
8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黄子平
出版社天津人民
ISBN9787201181769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1202768103
上书时间2024-06-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黄子平,广东梅州人,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曾任北大、人大等高校教授。代表作《沉思的老树的精灵》《灰阑中的叙述》《文学的意思》“漫说文化”丛书等。
目录
序
第一辑 | 文学的意思
小 引
有点意思
没意思
意思的“涌现”
陌生化
意思和意义
意思的传达
谈误解
说隐喻
读空白
“摆过来摆过去”
体裁的“误读”
文学与印刷
第二辑 | 边缘阅读
我们就在题目当中
读生命的秘密
永远找下去
“文类之别”和“男女之别”
到激流深处去探索
“圭臬之死”?
好的中篇较多,好的短篇难寻
“新写实”来不及“主义”
逃向散文之乡
小说、肉身与气味
中国前卫艺术
返向一个失忆的城市
坐下来看风景的旅行者
关于树和人的现代寓言
夜行者的灵魂之音
迷宫内外的小型流浪
你的行为使我们恐惧
阿城读威尼斯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被诗歌烧伤的人
语言之肺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红楼精神
悲天而且悯人
哲人兼痴人
古籍的新读法
“革命 · 爱情 · 死亡”的神话
聆听话题的声音
莫言的《丰乳肥臀》
世纪末寒夜中不灭的烛光
此恨绵绵无尽期
“百科”香港“童话”香港
语言中的生存秘密
“张腔”“胡说”忆前身
沙之书
演戏或者无所为
书目和提要
第三辑 | 害怕写作
害怕写作
以“体裁”为重点的文学教学
学诗以言志
更衣对照亦惘然
故乡的食物
宵夜、消夜与夜宵
批评的位置与方法
白话经典 · 八股眼光 · 才子文心
书评五则
读书小札
漫说“漫说……”
如何在21世纪的香港用汉语写作
在词语的风暴中借诗还魂
喜欢阅读
内容摘要
本书包含黄子平的62篇随笔作品,共分三辑,分别为文学的意思、边缘阅读、害怕写作。《文学的意思》是一系列最初连载于《文学自由谈》的专栏文章,旨在阐述文学的意义及趣味性;《边缘阅读》则希望阅读者能保持旁观者的姿态,并养成一种读缝隙、读字里行间的阅读策略,将阅读当成文本与意义的游击运动;因为“没有喜欢的害怕不是真害怕,没有害怕的喜欢不是真喜欢”而《害怕写作》,惟愿在语言暴力四处泛滥的今天,仍有人喜欢阅读,仍有人敬畏话语的力量。
精彩内容
返向一个失忆的城市
《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也斯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九七”已进入“倒数计时”阶段,许多人想写香港的百年沧桑,大时代的史诗,戏剧性的传奇,巴尔扎克式的“都市生活场景”。也斯却坦承他并无这样的野心。在这本“自传体的游记回忆录”里,他只想写下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普通人物,写他们在香港成长,出游,回来,或再次出游。写他们与其他文化的接触,反省自身成长的背景,面对现实的剧变。写他们如何承受挫折、化解烦恼,在倾侧的时代探索标准,在混乱里凝聚素质。
“文艺青年”的人生故事这些人,作者和他的朋友们,大约都属于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香港“文艺青年”。所以在回忆中人生故事纠结着许多艺术话题:办杂志,排戏和演出,绘画和展览,翻译和采访。在这样的年代和这样的文化空间里,也斯用沉思和反省的笔触,叙写他们的悲哀与欢乐,相聚和分离。伴随着“艺术爱好”的人生故事,有可能是美好而生气勃勃的,也可能是偏激、专断而可怖的。在这里,沉思与反省的态度极大地帮助作者避开了那些叙述陷阱,但也可能模糊了某些本应清晰的情景和层次。
读这本书恍如走一段文字的旅程,经由一种“来回寻索意义、层层剖开感情”的文字,回向一个“失忆的城市”。“我的脑子好像被灼伤了……”,小说中的一位人物如是说。每次我们想讲一个“香港故事”,似乎讲的总是一个别的城市的故事,伦敦的,上海的,或台北的故事?有那么多的声音,用强辩的象征、粗暴的修辞、简化的逻辑,编织话语的网络,代表我们虚构出历史、现实和担保不变的将来。夹缝中的声音,如果不是因退缩而沉默,也会因深明事情的复杂、表述的困难、言语的分离,而犹豫,而延宕,而迂回。也斯经由三藩市、纽约、巴黎、华盛顿,去回忆香港的人和事。每个城市都伴随着有关无关的艺术话题,戏剧、电影,绘画、雕塑,建筑、博物馆,当然,还有诗歌。他把艺术评论精心写进小说里,似乎相信文学艺术及其谈论是一个城市的活的记忆,是这些被世界灼伤的人们悲哀而真挚的吟唱。然而,在这些藏满记忆和虚构的所在,我们会不会迷失呢?怎样在层层叠叠的形象、光影、颜色中,寻找属于我们的空间呢?
极具包容性的叙述结构小说发展了一种极具包容性的叙述结构,能够灵活地将不同性质的资讯、议论和感想,从容不迫地、多层次地编织起来。平易,不炫耀技巧和渊博,对感情有有效的控制。甚至讨论古希腊悲、喜剧或陆机《文赋》的部分,也因渗透了个人的经历和体验,而饶有兴味。
也斯的这部长篇前后写了十年之久,仿佛也是一段有意延宕、迟迟不愿到达目的地的旅程。他把作品的修改过程真真假假地写进小说,俨然开放了一个允许读者随意闯入的“装置艺术”,对写作本身,写与被写,写与读,有更多的反省:写作也许能保留我们的记忆,但也应能促请我们不停留在记忆之中。
坐下来看风景的旅行者《旅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沈花末著,皇冠文学出版公司1993年4月出版。
现代人,坐着的时候居多。坐着办公,坐着接电话,坐着敲电脑键盘,坐着开会(偶有起而挥拳者,似非常例)。下班了,坐着吃各式宴席,坐着看电视或看报纸。唯有旅行,是走着跑着去“观光”,喀嚓喀嚓照几张相,又从一个景点扑向另一个景点。我们坐下来的时候从不看风景,看风景的时候再不肯坐下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我们的坐姿与风景之间的关系,真的离古人如此遥远了么?读沈花末的散文集《旅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惊讶地发现,当今世上,毕竟仍顽强生存着不少能够坐下来看风景的旅人。
抵达,然后坐下来看沈花末总是删略旅途的过程,着重点在“到”,文章开首总是说:“来到这座海滨教堂时已经近午了”;或:“到这家小旅馆时,已是黄昏八点多了。”到了一个陌生或不陌生的地方,就坐下来看风景。坐在沙滩上看海,看晚霞,看海上的雾,看渡轮,看风帆。坐在窗前看雷雨,看雪,看月光,看伸向高天的树枝。坐在壁炉前看火。坐在小咖啡馆里看冬日的街道,看行人,看店前的老藤枯树。坐是为了能够“凝视”,也是为了能够“聆听”。坐在台阶上听教堂的管风琴。隔着窗户听月光走动的声音。坐在湖边听叶子落在水里。风掠过芦苇的声音。小团的雪从树枝跌到雪地上。小松鼠在林间蹿过。一只蓝鹣鸟久立枝头,飞去时一长声尖锐。只有坐下来看风景的人,对颜色、音波、光和影的细微变化,有如此敏锐的感觉。《天光逗留》一篇,写坐在阳台上看夏日黄昏的树林,金黄与浅绿在渐暗的天光中,无声地更换成暗紫、橙黄、金红和锭蓝,文字缜密而又清新灵动,最是令人击节。
旅行,空间的多重转换里实内蕴着时间的流逝。而坐下来看风景的人,当更能聆听时光脚步的悄悄移动。季节的嬗递,晨昏的更迭,生命的悲喜,实在是这每一篇文字中律动着的“血脉”所系。因此,记录小女儿生命成长的那些篇章,也在在伴以阳光、海湾、春树、细雨和萤火虫的抒写。生命诚然意味着奔跑、跳跃,意味着创造和搏击,但唯有坐下来我们才能领会、欣赏和赞美生命。坐姿介乎躺卧与站立之间。躺卧草地纯为休息,虽最为贴近大自然,却少了一种面对和观照。站立最不能持久,不是稍做走动,便需有所依靠,或凭栏,或拄杖,向着坐姿过渡了。坐是凝视,聆听,沉思,感动和领受。读文章常令人想象作者的身姿,手势,面部表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沈花末独坐大自然,弹抹文字之琴,并不“长啸”。“长啸”是古人的专利,发展到现代,已改为“卡拉OK”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