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常识的真相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1.19
4.0折
¥
28
全新
仅1件
作者陶短房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6204
出版时间2018-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8元
货号1201690918
上书时间2024-06-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无
目录
成语的前生今世
“一波三折”究竟是怎么“波折”的?
什么是“文武之道”?
从飞鸟依人到小鸟依人
铮铮铁骨原本没那么“值钱”
从“每下愈况”到“每况愈下”
“穷且益坚”的“穷”是“贫困”之意吗?
“走马观花”的“走”是什么意思?
“洪荒之力”有多大?
“学而不厌”是不厌倦学习吗?
容易误读的称谓
孟姜女到底姓什么?
“杜工部”是多大的官?
“司马”和“大司马”是一回事吗?
丞相与宰相本不相同
古今不同话说“选举”
被误解的常见词
“中国”也会被误读吗?
莫误“娑婆”与“婆娑”
张飞的“丈八蛇矛”是什么武器?
一误再误的“年方”
“颇有慈心”是有多少慈心?
敌国就是“敌对国家”吗?
比窦娥还冤的“封建”
什么是“压轴戏”?
关公的大刀有多重?
混淆视听的常识
“春风十里”莫胡吹
不能乱用的“未亡人”
“人尽可夫”原本没有贬义
各领风骚的“风骚”
你的饭爽不爽口?
附录
容易误用的成语
内容摘要
陶短房著的《那些常识的真相》以丰富多彩的事例、生动活泼的语言,对那些因古今歧义、异义和反义,而被许多当代人误解、混淆的名言、成语和典故等进行了解读。
精彩内容
众所周知,明清两代读书人最羡慕的“远大前途”,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也就是读书、科举、考中、做官的“一条龙”,这“成功
道路”中最关键的桥梁,是考试中最主要的内容——八股文。
八股文是由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八个部分组成的议论文,由于字数和内容都有严格限制(三百或五百字一篇),且考官在阅卷时要在短时间内连续阅读许多题目一模一样、意思大同小异的“高考作文”,想让自己的“这一篇”一
下抓住考官眼球,留下深刻印象并借此脱颖而出,就必须在文章结构安排上下足工夫,最讨巧的办法,就是巧妙借助八股文的结构形式,将原本有限的文章主题用起承转合、反复对比烘托的方法层层渲染。要知道明清科举对八股文的要求是结构规范、字迹不能有涂抹错误,不能跑题,所有议论都必须出自古代“圣贤”,不在文章结构上“做足花样”,还能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
这种起承转合、正着反着来回折腾的写法,被当时编写“高考教参”——“时文选”的出版商和编纂
者们称作“一波三折”,并且他们在“教参”中指出,这种写法古已有之(中国古代读书人做什么事都喜欢讲个典故,要拉几位古人来帮衬),最出名的则是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中古散文。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是北宋人,宋代科举的主要考试形式是“策论”,这是一种较八股文体裁上稍自由的议论文体,而欧阳修和三苏都是写策论公认的高手,尤其是苏轼,时人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说法,指苏轼的策论波澜起伏,意象万千,让阅卷者一见之下便爱不释手,是当时考生模仿的对象。苏轼的写法其实颇类后世八股,剔除钳制思想、个性一类的缺点,必须承认,较诸策论,八股文是更严谨精炼的议论文形式,苏轼用“准八股”去考策论,颇有些“穿越剧”主角用现代“法宝”欺负
古人的“不公平感”。
当然,“一波三折”不一定指八股、策论,结构类似的散文也可以这么形容。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
翻译家林琴南曾赞扬欧阳修的名篇《泷冈阡表》,“至崇公口中平反死狱,语凡数折:‘求而有得’是一
折,‘不求而死有恨’句又一折,‘世常求其死’句又一折,凡造句知得逆折之笔,自然刺目”,这段话表明,“一波三折”的文章结构,其目的是在有限篇幅内尽可能制造曲折和悬念,增加有限文意的感染效果,从而达到“自然刺目”的作用,也表明直到此时,“一波三折”的含义仍主要停留在形容文章结构上。
那么,形容文章结构就是“一波三折”的本义吗?事实并非如此。“一波三折”最初出自王羲之《题笔阵图后》,是用来形容书法的。
《笔阵图》是西晋大书法家卫夫人所写、现存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