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画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7.27
4.5折
¥
3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陈廷一
出版社人民
ISBN9787010188775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1201979756
上书时间2024-06-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章 紫气东来,中山降世在一个紫霞明丽的早晨
第二章 影响他一生的传奇式胞兄——孙眉
第三章 不平凡的求学之路
第四章 他完成了从“医人到医社会”的嬗变
第五章 上书李鸿章,寻求改革
第六章 屈辱的岁月,使他成为职业革命家
第七章 广州起义,欲开炮先隐炮声
第八章 伦敦蒙难,使他一夜成名
第九章 寻找救国力量,意与康梁合作
第十章 惠州发难,再显不屈
第十一章 广结朋友,中国同盟会成立
第十二章 同盟一梦,共兴中华
第十三章 再举义旗,炮击镇南关清军
第十四章 同志诬陷,让他泪流满面
第十五章 武昌起义,次次失败后的成功
第十六章 孙中山入主总统府,“布衣总统”的来历
第十七章 急流勇退,致力于铁路建设
第十八章 孙中山的“二次反袁革命”
第十九章 “三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的发起
第二十章 在宋庆龄的协助下,孙中山完成理论巨著
第二十一章 孙中山的“护法运动”
第二十二章 孙中山和他的联俄联共
第二十三章 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大合作
第二十四章 讨伐陈炯明,召开国民党一大
第二十五章 决然北上,不放弃和平统一之一线希望
尾章 巨星陨落
孙中山大事年表(1866-1940)
内容摘要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我国卓越的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他一生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为祖国独立民族解放,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进行了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皇权帝制,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共和国。他顺应历史潮流,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使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本书稿图文各半,简要地,但是线条清晰地勾勒出了孙中山光辉革命的一生。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际,以此书纪念他为实现祖国统一、中华振兴的光辉历程。
精彩内容
第一章紫气东来,中山降世在一个紫霞明丽的早晨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
追溯祖上,孙中山的祖父名叫孙敬贤,是个没有土地的佃农,祖母黄氏。父亲孙达成,母亲杨氏读过四书五经,知书达理,以贤惠著称乡邻。生有三男四女,孙中山排行第三。
槟榔山麓,兰溪河畔,是孙中山童年、少年活动的天地。盖祖国名山之多,只有家乡的槟榔山给他的印象最美;盖祖国江河之奇,只有门前的兰溪河给他的印象最壮观
。如果说爸爸的爱是高高的槟榔山峰,那么妈妈的爱就是浩浩的兰溪河水。但苦于那个年代,天灾人祸,作为地无一垄的父母,两手空空,拿不出更多的东西来满足孩子的要求,只能靠父母的那片爱,来编织孩子心灵中的童话。
父母疼爱孩子,孩子也更理解父母的苦衷。孙家虽然在翠亨村日子过得较为清贫,但孩子成熟早,皆瞳事,长辈爱护子女,子女孝敬长辈,融融乐乐,幸福美满。
哥哥孙眉年长中山12岁,孙中山3岁时,15岁的孙眉经父亲托人安排,到离村3华里的地主家当长工。后来哥哥受不了地主家的气和累,偷偷回家向家人哭诉。恰逢舅舅杨文纳来家做客,父亲始与舅舅商量,由舅舅带孙眉远涉重洋到檀香山的农牧场去当雇工。这年孙中山仅5岁,孙眉17岁。一个尘土蔽日的黄昏,孙眉被送到远航的船上,吃尽人间苦的父母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孙姓在翠亨村是小姓,那些大姓人家的孩子经常欺负
小姓的孩子。儿时的中山顽皮异常,却不喜欢打架,只有见到以大欺小、以多欺少等事情时,才挺身而出,打抱不平。他经常爬上参天高树取鸟蛋,用石头掷击小鸟,乡人见他倔强好动,给他起一个绰号叫“石头仔”。
爱听故事是童心所致。孙中山也不例外,对一些故事更是百听不厌。风景秀丽的翠亨村村头有棵百年大榕树,村中有个叫冯爽观的太平军老战士,经常在家门口的大榕树下讲述金田起义、永安封王、攻打长沙、进军武汉、定都天京、东征北征的故事,孙中山成了他最忠实的听众。
每当讲到石达开在鄱阳湖大败曾剃头(曾国藩)时,中山总是恳求道:“把这段再讲一遍。”他不知听了多少遍还是听不够。当讲到天京沦陷时,他总是跌足长叹:“可惜,可惜,洪秀全灭了清朝就好了!”太平天国英雄成了他崇拜的偶像。
心有灵犀一点通。冯爽观总是高兴地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长得很像洪秀全,你长大以后就当第二个洪秀
全吧!”从此,孩子们都叫他“洪秀全第二”。每当大家游戏时,他就真的当起了天王。其他小朋友,有的当太平军,有的当清军。游戏结果总是清兵大败,小伙伴们尽兴而归。
受太平天国老战士的影响,中山从小就崇敬革命英雄,并习拳弄棒,想干一番“天王”那样的大事业。
太平天国的故事使他天真无邪的童心长了翅膀。长了翅膀的童心又在编织着新的故事:天上和人间,龙宫和月宫,过去与现实,一起涌入他小小的脑海,使他心胸开阔,有别于其他的孩子。
在学业上,他注重读书,而又不满足于那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传统教学方法。独立思考,不懂就问,又成了他与其他学生的区别。
1876年,10岁的孙中山到翠亨村的冯氏宗祠私塾念书。
私塾先生摇头晃脑地背着《三字经》《干字文》《四书》,背着背着,似乎在自我陶醉中睡着了一般,可学生
们根本不懂,却也要一字不漏地背下来,真叫人苦不堪言
。
一次,中山实在忍不住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教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啊?您能给我们讲讲清楚吗?”先生“啊”了一声,顿时双目圆瞪。这在旧学校可是“犯上”的“不逆行为”,先生是圣人的代言者,只能乖乖地听,岂可乱问。
先生大眼珠子闪了闪,拿着戒尺走上前来:“什么不懂?你先给我背一遍。”先生本想借机狠狠惩戒一下这个不守规矩的学生,没想到中山如流水般流畅地一背到底。
先生找不到借口,只好恶狠狠地说:“以后不许说废话,书上所讲,全是圣人说的大道理,你只有肯定的份儿,没有问的份儿,现在不懂,长大后自然就懂了!”后来,同学们问他:“你怎么胆敢向先生提问题,不怕挨打吗?”中山笑着说:“学问学问,想学就得问,学而不问,怎么能懂,不懂怎么能成学问?”因此,学生时代的孙中山,总是以满分来结业每一门功课。“满分”成了孙中山的代名词。实际上这和他一向追求真理、爱好科学的精神是一致的。据他的同学陈少白回忆说:“孙先生求学用心,实为我所仅见,在雅丽氏学校读书,平时无论什么学科,都是满分。到了27岁毕业的时候,其中只有一种是九十几分,校中教员与考试官就为他开了一个会议,觉得这个学生是本校中最好的学生,学科大部分是满分,只有一科稍微欠缺些,似乎美中不足。
会议结果,决定送给他几分,使他得到全部满分的荣誉。
所以在毕业证书上是注明满分的。”P1-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