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妇女生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明代妇女生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5.41 4.2折 108 全新

库存2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宝良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80851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线装

开本其他

定价108元

货号1202880755

上书时间2024-06-06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宝良,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著有《《中国的社与会”、“明代社会生活史))等多部专著,并在海内外报刊发表明清史论文百余篇。所著多被海内外知名大学列为学生指定参考书。其中“中国流氓史\"、“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两书,已被翻译成韩文、英文出版;“明代社会生活史))一书,则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4年度十大社科图书”,并入围“首届华语传媒图书大奖”。

目录
明代人的女性观
  明代人的女性观及其行为
  明代的女性生活及其转向
社会各阶层妇女
  贵族妇女
    后妃
    王室妇女
    女官
    后宫女性服役人员
    宦门妇女
  劳动妇女
    农妇
    蚕妇与织妇
    商人妇
    其他劳动妇女
  娼优
    娼妓
    优伶艺人
  女尼、女冠与女巫
    尼姑生活及其世俗化
    女冠
    女巫
  奴婢
    宫婢与官婢
    私婢
礼俗与妇女生活
  婚姻与家庭生活
    婚姻礼俗
    贞节观念束缚下的婚姻生活
    妇女的离婚和再嫁
    妇女的情感表达及其性情生活
    妇女的家庭角色及其地位
  妇女的生育之职及其相关习俗
    生育:一种最为重要的妇职
    生育禁忌与祷子习俗
    生育习俗
  妇女与饮食、居住生活
    饮食生活
    居住生活
妇女教育
  女教书
    皇帝赐撰女教书
    皇后所撰女教书
    士大夫所撰女教书
    小说、戏曲与妇女教育
  妇女教育的内容
    礼仪教育
    婚育教育
    服饰教育
    宗教教育

内容摘要
《明代妇女生活》是一部厚重的讲述明代妇女生活的专著,主要内容为:明代人的女性观、明代社会各阶层妇女、礼俗与妇女生活、明代妇女的教育、明代妇女的服饰、明代妇女的社会活动、明代妇女的才艺及其成就、明代女性的“活力”及“多样性”八章内容,每章又分为若干节进行条分缕析的论说。作者通过对明代妇女生活多方位的考察,阐明了明代妇女在传统礼教闭锁世界中形成的妇女群体人格;另一方面,明代中期以后,人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受这种社会思想风气的影响,晚明妇女生活也更具有活力与多样性。

主编推荐
《明代妇女生活》不仅引用的资料十分丰富且具说服力,立论也恰到好处。该书告诉我,在妇女史之外,中国明代性别史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当时的男女是如何思考和如何生活的。
——(日)夫马进

在妇女解放思想渐趋萌芽的晚明时代,不仅一批启蒙思想家在理论上存在着男女平等的思想,而且在实际的行动上妇女也在逐步冲破礼教的防线,追求男女平等,随之而来的则是女性自我意识的加强。
明代妇女从“相夫教子”的温婉闺范,转而变为独立支撑家庭生计的“健妇”,无疑使女性形象得以重塑。“女郎”“女山人”的大量出现,更是足以证明明代女性已经冲破礼教与家庭的束缚与闭锁,转而融入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

——陈宝良

精彩内容
自明代中期以后,当时的思想界堪称最具“活力”(vitality)与“多样性”(diversity)的时代。从这种角度来说,明朝人思想之活跃,兴趣之广泛,视野之开阔,均是前无古人的。 社会之转向,乃至思想之活跃,无不导致晚明妇女的生活更具“活力”与“多样性”。
妇女生活的活力乃至多样性,显然导源于传统礼教的松懈。妇女解放是衡鉴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晚明妇女解放思想的萌芽,则有待于“礼”教这根绳索的松动,而这种松动在理论上是由李贽完成的。
王阳明面对传统道德的日趋衰微,其最大的目的无非是将已经松动的“礼”教之索更加拧紧。但事与愿违,王阳明“致良知”之说势必造成他对“礼”有超乎常人的理解,而这种新的解释恰好为礼教松动奠定了理论基础。王阳明当然也将“礼”解释为“天理”,决不允
许有半点的偏离。然而他在论“礼”与“情”的关系时,充分注意到了人情对制礼的制约作用。他深信,“先王制礼,皆因人情而为之节文”。 因之,后世制礼就不应该“拘泥于古”,而应以人情为基础,以自己之“心”为准绳,如果“反之吾心而有所未安者”,完全可以“以义起礼”。就此而言,王阳明开启了明代将“礼
”内在化的先河,亦即将外在的属于客观规范乃至自然准则的“礼”,转化为内在的主观的“礼”,进而增添许多自我的因子。换言之,王阳明通过自己的“良知”说,证明了“以义起礼”的可能性,并以“简切明白”之“礼”作为终极目标。这样,王阳明一方面承认传统
礼教的永恒性,另一方面又允许自我作古,重新制作礼
制。这一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使王氏后学得以找到冲击“礼教”的突破口。李贽从理论上完成了对传统礼教的异化,使“礼”这一概念包含了近代人文主义的内涵。他是这样解释“礼”与“非礼”的:“盖由中出者谓之礼,从外而入者谓之非礼;从天而降者谓之礼,从人而得者谓之非礼;由不学不虑、不思不勉、不识不知而至者谓之礼,由耳目闻见、心思测度、前言往行、仿佛比拟而至者谓之非礼。”可见,李贽从王阳明“心学”的哲学前提出发,将“礼”解释为出自内心,与生俱来,不学而知的本能,而不是外力强加于人的道德规范。这就将“礼”这种传统道德准则异化为一种人类的本能,从而为“私欲”说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依据。“礼”既然是一种本能,那么“哀至则哭”,这不过是“作而致其情”,是生者对死者表示哀痛的一种感情流露,绝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道学礼教之哀”。
至明末,黄宗羲上承王阳明“心学”,并重拾李贽“礼”观的遗绪,对“礼”与“非礼之礼”进行了辨析。他说:“吾心之化裁,其曲折处谓之礼,其妥帖处谓之义,原无成迹。今以为理在事物,依仿成迹而为之,便是非礼之礼,非义之义。盖前言往行,皆圣贤所融结,吾不得其心,则皆糟粕也。曾是礼义而在糟粕乎?”黄宗羲虽然从主观上并无否定传统礼教之意,然客观上为当时的人们冲击“前言往行”“成迹”之类的传统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