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因斯坦还是对的吗?
  • 爱因斯坦还是对的吗?
  • 爱因斯坦还是对的吗?
  • 爱因斯坦还是对的吗?
  • 爱因斯坦还是对的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爱因斯坦还是对的吗?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0.06 4.4折 6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克利福德·威尔,[美]尼古拉斯·尼

出版社湖南科技

ISBN9787571020521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1742990

上书时间2024-06-06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克利福德·威尔(CliffordM.Will)是验证广义相对论、黑洞和引力波的世界领先理论家。1971年,他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任教,目前是该校的杰出教授。
尼古拉斯·尤尼斯(NicolásYunes)是伊利诺伊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之前,他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担任美国宇航局爱因斯坦研究员,并在蒙大拿州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在那里他与人共同创立了极端重力研究所(theeXtremeGravityInstitute)。
译者介绍:刘丰源,南京大学天文学学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学硕士。

目录
前言

译者序

第一章?绝妙之夏? 1
第二章?时间的褶皱? 19
第三章?光耀引力? 49
第四章?引力跳扭摆舞吗?? 93
第五章?检验相对论的天界灯塔? 121
第六章?如何用黑洞检验广义相对论? 159
第七章?终于探测到引力波了! 201
第八章?引力波告诉了我们什么?? 233
第九章?引力波科学的宏亮未来? 269
第十章?对话? 301

内容摘要
爱因斯坦经常被视为天才的象征,他的理论因其美丽和深邃而受到人们的钦佩。这本书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冒险经历,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和惊人的方式,来测试了爱因斯坦的理论。从中子星的爆炸和黑洞的碰撞,到探测引力波的引人注目的测试。这本书带着读者踏上了一段历时百年的探索之旅。

精彩内容
第六章节选黑洞也许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里最诡异、独特而迷人的预言。这种天体完全由弯曲的时空构成。无论是光线还是漫威的超级英雄,只要穿过那著名的“事件视界”,都会被它虏获。它已经和大众的想象牢牢绑定在了一起,没有任何物理概念能赶得上它。随便在大街上找一个人,让他说出四种基本作用力,或者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你大概率只能看他干瞪眼。但是如果让他说说黑洞,你很有可能收获一连串关于黑洞基本性质的结论。你基本上肯定能听到史蒂芬·霍金的名字,他随时随地都和黑洞这个概念绑在一起。你还可能会听到一系列电影的名字,里面出现过黑洞的身影。
但更奇怪的是,我们确凿地认定黑洞存在,就好像我们知道的其他科学事实一样确切。在第七章和第八章,我们将会了解到令人赞叹的黑洞并合证据,那是从它们发射的引力波中得到的。但是在那些探测之前很久,天文学家就已经使用从伽马射线到射电波的各种光线获得了黑洞存在的证据。它们已经非常确凿,黑洞就在那儿,几乎没什么可怀疑的了。在这一章里,我们的目标是描述黑洞和支持黑洞的证据(除了引力波)。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会为你解释,人们是如何使用黑洞对广义相对论进行了不起的新检验的。
我们已经在第三章中见过,约翰·米歇尔和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在1700年代末猜测有这样一种物体,它非常致密,以至于能阻止光从它的表面逃逸至远处。尽管说他们“预言”了黑洞似乎没错,但实际上,他们使用的物理——牛顿引力以及光的微粒学说——到头来并不是正确的。我们现在知道,引力受广义相对论管辖(至少目前的证据都支持这点),而光线受麦克斯韦的方程组管辖。即便你用量子力学里的光子概念去描述它,也是如此。无论如何,了解一下这些伟大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如何运用他们的想象力、使用他们那个时代广为接受的物理理论得出来一些想法,还是很有趣味的。
现代的、相对论版本的黑洞,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有一位科学家士兵,名叫卡尔·史瓦西柴尔德(KarlSchwarzschild)。他于1873年10月9号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市,是一个银行家的儿子。他的家族能一直追溯到中世纪的法兰克福,那时犹太人被隔离在犹太区[]中,不过也受国王,即德语里的“凯撒”保护。史瓦西家族甚至在那时就挺富裕的。他们家族的姓氏显然来自那个时期的一项传统,那就是用房前装嵌的铭牌(德语里叫“柴尔德”)来标记家族。在卡尔老祖宗的时候,他家的铭牌是黑色的(“史瓦西”),所以就有了这个姓。他们在犹太区有个邻居的铭牌是红色的(“罗斯”)。那个家族的子孙日后将成为著名的罗斯柴尔德财团家族。1811年,法兰克福的犹太区被废除了,犹太人也被赋予了一些公民权利。
史瓦西在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对科学的兴趣。23岁时,他已经获得了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的博士学位。他事业发展得很迅猛,先后在维也纳和哥廷根工作,在1909年走上了人生巅峰,当上了波茨坦天文台的台长。他在广泛的课题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太阳物理、恒星运动统计学、天文镜片光学、彗星与小行星轨道的确定、恒星光谱分类……他甚至去过阿尔及尔[],研究1905年的日食。当然,那时光线偏折还不重要;在那个时代,日食主要用来研究日冕,以及寻找太阳与水星之间假想的行星伏尔甘。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那时他41岁,过了征召入伍的年纪,不需要参军。但是,就像当时德国的很多犹太人一样,他志愿报名参军,想要向国家展现犹太群体的忠诚(同样这样去服役的犹太科学家还有弗里茨·哈伯、詹姆斯·弗兰克和古斯塔夫·赫兹。)他从没上过战场。由于他有技术背景,他先是被派去比利时的那慕尔省(Namur)负责一个气象站,然后在法国担任炮兵部队的工作,最后上了东部前线。1915年,他甚至写了篇论文,论述炮弹发射轨道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不过这篇文章因为国防考虑而被拦下了。
但是1915年末在俄国前线,他得上了一种罕见又痛苦的自身免疫皮肤病,叫做天疱疮。即便在今天,这种病也很难治疗。在接受治疗的时候,他收到了爱因斯坦几周前呈给普鲁士科学院的论文副本,里面描述了他新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史瓦西意识到,这一理论在数学上非常繁难。但是他开始尝试能不能通过一些简化的假设,找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的某个解。
第一次求解中,他假设所求的解是静态的,随时间不变化。他还假设解是球对称的,不管绕着中心点怎么旋转,都不发生变化。他设想这种解可以用于一个完美的球体,比如一颗静止的恒星,离其他的干扰源都很远。在求解中他还假设所求物体非常小,其自身尺寸和内部结构都可以忽略。他将其称为“质量点”,即质点,也就是全部质量集中于一点的物体。这种假设在物理中很常见,因为这样一来,你就不需要考虑物体内部结构的各种混乱的细节,也能得知物体外部的解是什么样子的。令他意外的是,史瓦西算出了爱因斯坦复杂方程的一个简洁的精确解。
第二次求解中,他假设物体的体积有限,但它内部的密度(每单位体积的质量)处处都是均匀的。这个假设不太现实,因为我们知道地球和太阳这样的天体受自引力束缚,核心比表层要更致密。不过同样地,这样的假设也让人不需要考虑太多棘手的细节,比如这个物体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还是混合态),抑或它是冷是热。再一次,他找到了爱因斯坦方程的精确解。
他把他的解写在两页纸上,寄给了爱因斯坦。1916年1月13号,爱因斯坦和普鲁士科学院交流了那篇关于质点的论文,2月24号又交流了关于有限大小物体的论文。爱因斯坦很惊讶,史瓦西居然想办法得出了这些精确解。他自称看到第二篇论文的时候非常开心。至于第一篇质点的论文,就没那么开心了。
那篇质点的论文里有样东西,让爱因斯坦烦恼不已。史瓦西的解给出的公式描述了弯曲时空的几何构造,它是随着到物体中心的距离而变化的函数。离物体非常远时,可能和你预期的一样,在遥远的距离上物体的引力变得可以忽略,时空的几何构造变成了普通的平直空间和时间。随着你靠近这个物体,时空的几何形状越来越弯曲,正如我们预期引力也变得越来越强了。但是在质点解中,当到中心点的距离为质点质量的两倍时(再乘上万有引力常数、除以光速的平方[]),一切简直是疯了。一个方程会变成无穷大(分母变成零),另一个方程会变成零。这种现象被物理学家称为“奇点”,此后进一步被称为“史瓦西奇点”。它并不是某种实体形成的表面,你不会撞到上面,也不会被它反弹。它是我们在数学上定义的一种假象的表面或者边界,原因是在这个表面上会产生奇怪的数学结果。问题是,这是什么?
爱因斯坦认为这种奇点是无法接受的(我们将在第七章中读到,他认为自己在1938年已经证明了引力波不存在,因为那个解中明显存在奇点),而且现实中不会存在质点这种东西。另一方面,史瓦西第二个关于延展物体的解就完全可以接受了。当一个人接近一个物体的时候,时空的几何结构变得更弯曲(实际上,对于相同的质量来说,这种情况下物体外部的解和质点的情况完全一样)。但是一旦进入这个物体的内部,解的形式就改变了,一直到中心点都保持有限。爱因斯坦和其他人认为,一定存在某种物理定律,可以防止特定质量的物体变得太小,以至于缩进这种特殊的“史瓦西半径”内部。量级上的感觉是这样的:对于地球质量大小的物体来说,史瓦西半径约为一厘米,只不过婴儿手指尖大小。对于太阳质量大小的物体来说,大约是三千米。对于我们今日所谓五千万倍太阳质量的黑洞来说,其半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半径大小。这样一个物体必须要被压缩成一个不可思议的小尺寸,密度变得极其大,才能塞进史瓦西半径里。对于爱因斯坦和他同时代的人来说,世界似乎很安全,不会产生糟糕的史瓦西奇点。
不幸的是,史瓦西遭受天疱疹折磨,无力回天;他死于1916年5月16号。尽管他是德国人,英国的《天文台》(TheObservatory)还是在8月份为他发表了一篇讣告,因为他作为天文学家很有名气。讣告描述了他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中做出的诸多贡献,但没提到他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的解。爱因斯坦的理论在那时还是太新、太鲜为人知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