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马建筑/世界建筑史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罗马建筑/世界建筑史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9.36 6.6折 60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约翰·B·沃德-珀金斯|译者:吴葱//张威//庄岳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

ISBN9787112037353

出版时间1999-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0元

货号1776611

上书时间2024-06-05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约翰·B·沃德—珀金斯(JohnB.Ward-Perkins),是杰出的古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罗马建筑和早期基督教建筑以及古代城市有过专门研究,曾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和利比亚等国进行过考古发掘,1946年至1974年任罗马不列颠学院院长。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肇始:共和国时期的罗马
第二章  奥古斯都和帝国早期的罗马:保守的传统
第三章  罗马:新混凝土建筑
第四章  意大利北部和西部诸省
第五章  希腊和东部诸省
第六章  罗马晚期建筑
参考文献
英汉名词对照
照片来源
译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荣获第13届中国图书奖。罗马建筑在欧洲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易被忽视的。这部分是因为,罗马建筑的影响,从大西洋到幼发拉底河,从大不列颠到北非,波及范围极大;而且还因为罗马人对形式、风格、技术和建筑材料的选择是折衷的。虽然希腊人和伊特鲁里亚人从公元前5世纪起就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早期罗马建筑的进程,但一种新的整合状态及时地形成了,并以两个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建筑杰作达到高峰,即公元2世纪的罗马万神庙和6世纪的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教堂。罗马人开拓的革命性建筑新材料,使他们可能发展出建筑新类型。圆形剧场、公共浴室、别墅、巴西利卡和市
场建筑,连同为城镇供水的高架渠、连接城镇的下水道和精修的道路,成为许多地区的重要标志。尼姆、特里尔、韦鲁拉缪姆、维罗纳、蒂沃利(哈德良的别墅)、庞培、奥斯蒂亚、斯普利特、塞萨洛尼基、北非的提姆加德和大莱普提斯、以弗所、米利都、帕加马和康斯坦布尔,这些在本书中提及的地区,只是从罗马城以外大批保存有罗马建筑古迹的地区中挑选出来的。本书叙述体例部分按年代,部分按地域,并附有大量平面图和复原图。

精彩内容
 第一章肇始:共和国时期的罗马罗马建筑最早的历史与其说是建筑史学家的研究领域,倒不如说是人类学家和宗教史学家的研究领域。在帕拉蒂诺山(Palatine)所见最早的聚落中,椭圆形小屋用木材、篱笆和茅草构筑;村落与周围的田野分开,由壕沟
和栅栏围合着;圣地关联着原始质朴民族依照季节的巫术——这一切对后来的罗马宗教礼仪和禁忌都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但直到公元前6世纪,在伊特鲁里亚的直接影响下,才开始出现了在后来的建筑历史中留下重要印记的建筑。
其中第一个、也是未来几百年中最富盛誉的实例,就是位于卡皮多利诺山(Capitoline)的朱庇特、朱诺和密涅瓦庙(TempleofJupiterOp—tiumsMaximus,Juno,andMinerva),传统上认为落成于公元前509年。
对于罗马来说,这座国家神庙从很多方面看都是划时代的建筑,包括绝对规模(平面为204英尺×174英尺,即62.25m×53.30m),月台、圣堂和上部结构中其他部分所用材料(前者为料石,后者是造型精巧、漆饰华丽的陶瓷饰面的木料)、大量真人尺寸的陶像[维爱(Veii)有一座被称为波尔通纳乔(Pottonaccio)的伊特鲁里亚式神庙,该庙的雕像与此处的大致可确认为出自同一作坊,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此处雕像的风韵],以及最重要的,这座庙宇中的希腊神庙概念(希腊人将神庙视作一座纪念性建筑,而不是原始意大利用法中的那种宗教礼仪性的神圣围合区域)。所有这些都是伊特鲁里亚本身相对较新的创造,而激发这种创造的则是与意大利南部希腊殖民地的紧密联系,以及希腊工匠在意大利中部的活动。但是,所获成果远非对希腊模式的盲目模仿。低矮伸展的比例、三问并列的圣堂(这是普遍但不具绝对意义的特征)、横跨整个面宽的连续后墙——这些都是为适应伊特鲁里亚人的需求而对希腊做法作出的实质性改造。直到公元前2世纪,伊特鲁里亚一
意大利式(Etrusco—Italic)神庙依然是出檐深远、低矮伸展的建筑形象,其比例让希腊人看来是离奇古怪的。我们立即会不自觉地意识到,古希腊建筑和罗马建筑之间很少有明确的传承关系。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的政治势力在意大利中部逐渐确立,同时,特征鲜明的罗马建筑也缓慢而稳步地出现。建筑材料取自当地:料石用于纪念性工程,木材用于框架和屋顶,陶瓷用于面砖和瓦顶。用在次要墙体的有各种材料,既能单独使用也可以用木材或石材加固。其中一种是土坯砖(sun—driedbrick),虽然因显而易见的原因鲜有考古发现,但确曾被广泛使用;另一种是砂浆碎石(motaredrubble),起初仅作为平台和月台的惰性填料,随着灰泥质量的提高,逐渐在共和国晚期时发展成独立的建筑材料,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应用前景。
从罗马城逐渐扩展到整个拉丁姆(Latium)的火山区范围内,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粘土和软质火山岩——凝灰岩。凝灰岩易于加工成方形石块,这在卡皮多利诺山的朱庇特庙中已经看到。罗马以东和以北山区的石料与此截然不同,是一种能自然开裂成不规则蛮石的石灰石。这里的自然倾向是对石料原样照用,只有当需要建造华丽的多角石墙体和平台砌体(polytonalwallandterrace)时才对石材加以修琢,如阿拉特里(Alatri)、阿梅利亚(Ameria)、科里(Cori)、费伦蒂努姆(Fer一entinum)、诺尔巴(Norba)和塞尼(Signia)所见到的那样。向规则化成层砌筑的发展的恒稳趋势的确存在,无此则人们无法想象会出现许多更为成熟的经典建筑形象。但是在大约500年间,主要因就地取材的方便,方石和多角石这两类砌体一直同时并存。
相同的考虑也应用到各式面层做法中,这些面层采用共和国晚期和帝国时期的砂浆毛石。到这时,施工的速度更快,时代风尚的影响也相应增强,从最早不规则的毛石乱砌法,到整齐的方石网眼砌法,再到帝国时代砖的成层砌法,罗马自身的发展乃是以“代”计而非以世纪论。尽管如此,地方材料还是扮演了重要角色。普拉埃内斯特[Praeneste,今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的福尔图纳圣所(SanctuaryofFortunaPrimigenia)中细致的乱砌法(opusincerturn)就在逻辑上表达了当地石材的品质。罗马的构造做法传播到意大利北部及更远的地区之后,出现了很多不同寻常的变通做法(分层的小块、不规则的碎片甚至圆滑的河卵石),而各种方法的共同基础就是非常便于就地取材。
P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