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3:图像志文献库
  • 世界3:图像志文献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世界3:图像志文献库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3.51 6.1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巫鸿 郭伟其 主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76799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202703906

上书时间2024-06-05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我们决心创办一套以探讨艺术史理论、观念和方法为宗旨的丛书,

 

 我们知道我们的选择是一种双重冒险,一是因为这门学科的知识状况,二是因为我们的学识和能力,后者无须解释,所以我们只谈谈前者。现代学科意义上的艺术史发端于18 世纪的德国,如果需要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坐标,那就是温克尔曼1764 年出版的《古代艺术史》。这门以解释艺术图像为己任的历史科学诞生于启蒙主义和科学主义在西方刚刚兴起的时代,但真正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派和研究方法则要等到差不多一个世纪之后,通过布克哈特、沃尔夫林、李格尔、德沃夏克、瓦尔堡、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这些巨匠的努力,艺术史才达到了它自有史以来的一个高峰,也为人文学科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和光辉。今天,艺术史正处于它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十字路口,这一方面根源于现代艺术中的各种创新运动,当艺术史将研究对象从古典世界转向当代世界时,我们就会发现无论从历史观念、知识形式还是研究方法、研究边界上,艺术史都开始面临着来自研究对象自身的挑战,那些维系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内在形式、作品风格和图像意义不断外化为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外在范畴,现在,甚至连“艺术”这个概念本身也变得越来越似是而非。另一方面,战后各种解构主义的知识运动和新媒体(信息技术、控制论,尤其是数码媒体)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研究在挑战西方人文主义的学术传统的同时,也直接形成了对艺术史发展的外来冲击,这些冲击和挑战使艺术史学面临着自它诞生以来的一次最深刻的知识危机,各种形式的“新艺术史”和艺术史“终结论”既是对这种危机的回应,也是它的主要表征。“终结论”针对的不仅仅是艺术史已有的范式和准则,而是作为人类理性记忆形式的“艺术史”本身;它所带来的危机因此也不仅仅是学科制度和学科形式的危机,而是艺术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存在的合法性危机。

 

 和其他门类的历史学一样,艺术史是人类理性记忆的需要,也是这种记忆机制的一种主要形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如果把这句古训用来比喻我们的艺术史学,那我们就可以说它既是一门关于记忆知识的科学,也是一门关于观念、思想和方法的科学。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门交叉性的人文科学,自诞生之日起,艺术史的命运就与人类其他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宗教、哲学、政治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考古学几乎都或多或少地与艺术史这门学科的起源和发展保持某种亲缘关系,艺术史的研究具有瓦尔堡睿智地发现的那种“文明的整体性”。所以,跨界不是这门学科的需要,而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我们相信,和所有科学形式一样,批判性的反思和开放性的讨论也是艺术史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世界3》所力图展示和推动的就是这种理性力量,作为一套理论丛书,它希望在一种开放的理论气氛中讨论与艺术史的当代危机和发展相关的所有问题:艺术史研究中的古典遗产,艺术史的文献学范围及采集方法,古典艺术史与当代艺术史研究的不同特质和关系,艺术史研究的各种历史观念、理论方案和具体方法,与艺术史研究相关的制度、出版和展览,艺术史的学科边界,以及它与其他人文学科复杂而有机的关系……它也将包容经典艺术史和新艺术史所能涉及的所有课题。简言之,这套丛书是关于艺术史本身历史的反思性集刊,或者说,是一套艺术史学史丛书。

 

 当然,我们更关心的是艺术史在中国的命运和现实。20 世纪初,艺术史学就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现代学术之一种,它的命运也与大多数其他现代学术在中国近现代的命运一样,一直伴随着民族战争、政治运动和启蒙思潮而不断沉浮。在王国维、梁启超、顾颉刚这样一些现代学术先驱的倡导下,在姜丹书、吕澂、陈师曾、滕固、余绍宋、俞剑华这样一些艺术史学者的艰苦实践中,艺术史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也曾有过卓越的开端,而在以后将近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中国也出现了几代具有卓尔不群的思想品质和学术素养的艺术史家,他们是这门人文科学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动力。但坦诚而言,无论是古代研究还是当代研究,作为一门历史学科,中国艺术史在文献整理、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中国艺术“独特性”的理解上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艺术有其独立的品质和历史,也自当有其独立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即使作为一门现代科学我们也无法忽略这种独特性,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应该在现代学术环境和研究方法中去发现这种独特性而不是削足适履。海外从“汉学”(sinology)到“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的学术史环境也成就了一批批卓越的中国艺术史家,他们不仅是沟通西方艺术史传统与中国艺术史的桥梁,也是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个当然部分。但可惜的是,直到今天,在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本土和海外两股学术力量的沟通和合作的成果还乏善可陈。更重要的是,在面对艺术史的共同危机时,这样两种力量还没有展现出对探讨学科问题、学科方法和学科前景的共同兴趣。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我们的丛书也希望在推动艺术史领域的中外交流进而推动中国艺术史学的学术进步上略尽绵力。

 

 这套丛书是为那些相信知识和理性的批判力量可以改变我们世界的读者准备的,尤其是为那些希望在艺术史的研究和思考中获得这种力量的人准备的。

 

 “世界3”是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四十年前在他的哲学名著《客观知识》中提出来的概念,它是指由人在历史中创造出来又作用于人的再创造的知识世界,它是以物质形态编制和保存于我们的大脑、书籍、机器、图像之中的观念、语言、艺术、哲学、宗教、制度、法律的世界。波普尔认为, 人类的进步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和社会的反馈过程,这一过程的支配性机制是,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世界2”)通过“世界3”作用于自然世界(“世界1”),作为中介的“世界3”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双重品质。简言之,它是人造的而又独立于人的客观知识世界。这个理论不仅把我们从上帝和“自在之物”这类神性世界的范畴中解放出来,而且解释了人如何自己创造自己并且不断进步的历史机制,即一种通过“世界3”寻找问题和试错性解决问题的机制。

 

 《世界3》是一套以艺术史理论与观念为对象的学术丛书,丛书名援引“世界3”这个概念表明了它的学术态度和志趣,即它希望在与其他“世界3”成员的开放性关系中研究艺术史的起源、现状、发展和方法。

 

 《世界3》不仅致力于艺术史内部各领域的研究,如美术史、建筑史、影像史、设计史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还致力于艺术史与文化史、哲学史、宗教史、语言史、思想史、观念史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世界3》对各种观念形态和方法保持开放的接纳态度,它相信理论研究领域和在人类生活的其他领域一样,只有持续保持理性的批判姿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增长知识和获取进步。

 

 “研究”(research)即“探寻”(search),我们希望和所有艺术史的研究者一起走入这条探寻之路。

 

 


【书摘与插画】

编者弁言 巫鸿

 

 

 

本辑《世界3》将全部版面提供给“图像志文献库”这个题目。

 

“文献库”的一般含义是收集和储存文献或图像,但这里所介绍和讨论的“图像志文献库”远远超过这个简单的实际功能,而是关系到美术史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概念,美术史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美术史研究如何吸收西方美术史在图像整理这个领域中上百年的经验,加入到有关图像库建设的对话中去,并对建立全球性的图像志文献库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聚焦于这个主题的原由是张弘星博士主持的“中国图像志索引典”(Chinese Iconography Thesaurus)计划。该图像库坐落于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于2015 年立项,经三年工作后在2019 年10 月实验性上线,供海内外研究者免费使用。正如他在本卷中的文章介绍的,该计划的目的是建立“一套覆盖唐代至清代一千三百年间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各个艺术种类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志文献库”。全部实现的图库不仅可以让各行各业的研究者和学生检索特定主题的作品,而且可以帮助他们观察该主题在形态、媒介、时期、地区和意义等各方面的变迁和转换,并寻索不同主题之间的语义关系和由此形成的知识图谱。

 

为了实现这个宏大的目标,张博士参照了世界上几个历史最悠久并仍在持续发展的图像志文献库,与相关专家在观念、技术和方法等层次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由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和OCAT 研究中心于2019 年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联合举办的“变化的前沿:图像志文献库的过去与现在”研讨会,是这个交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会上英国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图像志图片库”主任保罗•泰勒(Paul Taylo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世纪艺术索引”中心主任帕梅拉• 巴顿(Pamela Patton)、荷兰“图像志分类系统”(Iconclass)与“文化史图像数据库”(Arkyves)编辑汉斯•布兰德霍斯特(Hans Brandhorst),以及张弘星博士绍了各自项目的历史发展和当前的任务及挑战。这四篇发言在增益修改后包括入本卷的“专题研究”栏目中,并增以特邀张彬彬和朱青生撰写的文章,介绍和讨论了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的“汉画数据库”项目的理念和成果。本卷也提供了林逸欣博士撰写的对这次研讨会和其中讲话及讨论的一篇综合报道。

 

这里有必要简单谈一下“图像志资料库”的概念和任务。简言之,虽然本辑介绍的这些资料库各有不同的时间和地域范围以及独特的编辑理念和方式,但其核心概念都是“图像志”(iconography),即通过对图像的形象分析探究其文本根据和文化意义。建立图像库的目的是把海量的图像实例进行收集、分类和描述,并为进一步的美术史研究和阐释提供资料基础。对美术史有所涉猎的人都知道,“图像志”是研究任何美术传统都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方面:无论是宗教的、神话的、历史的或通俗文化中的图像,我们都希望知道它们可能讲述的故事和表述的思想;即便是装饰性的图像也承载着文化的信息或约定俗成的象征性含义,并通过特定联系方式构成规律性的组合。这些图像在未经处理之前是无序的,往往混杂于叠压的时空层次之中,不具有明确的历史位置,也失去了原生的状态和上下文。换言之它们只是散乱的数据而非经过初步消化的研究资料。在美术史学术研究的链条中,图像志资料库以科学和系统的方式大面积收集和整理这些原始数据,将之转化为含有基本历史信息的研究资料和证据。这一转化构成既是具有自身目的性的特定研究项目,同时也自然成为美术史研究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更高级和复杂的图像阐释准备了宏大而坚实的基础。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图像志研究是所有美术史家都会进行的工作,因此质疑是否有必要建立大规模资料库——毕竟这种项目必须由专人管理而且要求年复一年地扩大和升级。对此我们可以考虑两个可能的回答。一是建立系统的图像志数据库和进行个案性图像志研究虽然有关但并不是同一回事,前者做的是以耗时耗力的密集型工作处理成千上万属于不同时期、地点、文化的图像。如果说个案类型的图像志研究是相对封闭性和焦点式的学术项目,目的在于达到关于具体图像的特殊历史结论,系统化的图像库则是一个永远开放的机构性项目,它的主要“结论”和贡献在于分类和编目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以及检索和使用的便利。另一个原因是每个大型图像库从其创立之初都具有明确的方法论定位,并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理念、方法、组织和步骤。它们往往由具有宏观视野和方法论意识的重要美术史家创立,随后成为机构的传统和整个美术史界的宝贵财产。由于同一原因,它们也会不断受到新的美术史概念和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必须不断进行自我审视和更新。一个眼下的例子是由于全球美术史的迅猛发展,不同美术传统之间的历史关系成为学者和学生注意的焦点,其中包括图像的跨地域流传和跨文化变异。以特定美术传统为基础建立的图像志资料库如何适应这种需要,因此成为一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结合这组文章并发展新的关注点,本卷还包括了其他两种类型的专文。一类包括范白丁和张茜的两篇文章,把“瓦尔堡图片文献库图像志系统”和普林斯顿大学“中世纪艺术索引”作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对其进行史学史的反省。另一类从理论角度思考“图像体系”的不同文化和知识背景以及图像检索系统的当代学科环境,包括郭伟其对中国古代图像象征体系来源的思考,以及高瑾所讨论的数字人文对艺术图像检索的启示和挑战。此外莉娜•李佩(Lena Liepe)以中世纪艺术为例,从史学史角度对西方美术史中的图像志与图像学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

 

配合本卷的主题,本卷中的三篇书评都聚焦于与图像志研究直接有关的书籍,但这些书籍却并非都是最近的出版物。黄燕所“评”的实际上是意大利人切萨雷•里帕(Cesare Ripa)于16 世纪末出版的《图像学》(Iconologia)——这是在西方人文研究中建立象征性图像志体系的关键作品。这篇书评的内容也远远超出这本历史专著,而是包括了它在其后几百年中的出版和流传史,可以说是提供了这本关键著作的一项专题研究。祁晓庆和谢波所写的另外两篇书评,则分别关注于王惠民的《敦煌佛教图像研究》(2016)和黄士珊(Shih-shan SusanHuang)的《图说真形:传统中国的道教视觉文化》(Picturing the TrueForm: Daoist Visual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a, 2012),二书均为近年出版的关于佛教和道教美术研究的重要著作。

 

本卷的特邀编辑为张弘星博士,我们对他的工作和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商品简介

本辑《世界3》以“图像志文献库”为专题。

 

“图像志”(iconography)通过对图像的形象分析探究其主题含义,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史研究路径,也是整理图像集合的秩序原则。建立图像库的目的是把海量的图像实例进行收集、分类和描述,为进一步的美术史研究和阐释提供资料基础。“图像志”是研究大多数美术传统不可或缺的基本方面:无论是宗教、神话、历史或通俗文化中的图像,我们都希望知道其可能讲述的故事和表述的思想;即便是装饰性的图像也承载着文化的信息或约定俗成的象征性含义,并通过特定方式形成惯例性的组合。这些图像经过具有逻辑秩序的处理后,可以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丰富而实用的资料。

 

《世界3:图像志文献库》分析了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及其图书馆的“图片文献库”、“中世纪艺术索引”、Iconclass等著名图像志研究案例,也介绍了“中国图像志索引典”“汉画数据库”等中国图像志的整理工作。书中还包括关于图书、学术会议的评介与报道,精选了多位优秀图像志研究者的著述,既有生动的案例分析也有对名家理论的回顾。

 

 

 

关于《世界3》

 

 

 

《世界3》是由OCAT研究中心(OCAT Institute)组织编辑的艺术史理论丛书,是OCAT研究中心的核心出版物,由黄专先生于2014年创办。主要登载艺术史理论及与其相关的语言史、心理学史、哲学史、文化史、宗教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前沿性研究和译文,也对相关研究的国际资讯、图书、展览和研究机构进行报道与评介。

 

“世界3”是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哲学名著《客观知识》中提出来的概念,它是指由人在历史中创造出来又作用于人的再创造的知识世界。本书书名援引“世界3”这一概念表明了它的学术态度和志趣,即希望开放性地研究艺术史的起源、现状、发展和方法。《世界3》将通过为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出版平台,力图为这一领域新的汉语思想模式和知识形式的形成创造条件。

 

 

 

《世界3》的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理论焦点”“前沿动态”“机构概览”和“书评”等。“专题研究”是核心栏目,收录以美术史、建筑史、影像史、设计史为主体的艺术史理论和方法及与其相关的语言史、心理学史、哲学史、文化史、宗教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论文和译文。“理论焦点”介绍世界当下重要的理论动向与理论研究,并突出其与艺术史研究的相互借鉴意义。“前沿动态”主要综述报导上述领域中重大课题的历史和现状,评论性报导年度内重大学术活动、人物、会议、出版、展览的现场。“机构概览”介绍世界代表性的艺术史研究机构的概况及研究主题为主。“书评”推介前述学术领域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前沿位置和独特方法的著作、学术期刊和学术展览的专栏性评论文章。



作者简介

巫鸿,2016 年4月至2021年12月担任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2022年1月至今担任 OCAT深圳馆和OCAT研究中心名誉馆长。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和策展人。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著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1989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李文森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获评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参与编写《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

 

郭伟其,2016年4月至2021年12月担任 OCAT 研究中心学术总监,2022年 1 月至今担任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2005年开始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美术史系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艺术史与学术史。代表性学术专著有《停云模楷:关于文徵明与十六世纪吴门风格规范的一种假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代表译著有《时间的形状:造物史研究简论》(商务印书馆,2019年)。在OCAT研究中心任职期间,合作主编《世界3》等多种丛书。


【媒体评论】

《世界3》系列学刊的推出能代表美术史研究一个新的时代特征,它每次都有一个主题,围绕着三个层面:一个是历史研究本身;二是关于历史的写作;三是艺术史写作背后方法论层面上的问题。在一本书里形成三重互动,这是我理解的《世界3》。——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图像学是现代艺术史学重要方法论之一,相比之下图像志研究却有着更悠久的学术传统。这一期的《世界3》表明,图像志及其数据库的建设在推进今天的艺术史研究方面,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目录

黄专 总序

巫鸿 编者弁言

 

专题研究

保罗•泰勒 从文明的崛起到资本主义的崛起——瓦尔堡研究院的图片文献库

帕梅拉•巴顿 “中世纪艺术索引”与图像学研究的演进

汉斯•布兰德霍斯特 一词抵千图:为什么使用Iconclass 会让人工智能更加聪明

张弘星 “中国图像志索引典”编纂原则述要

张彬彬 朱青生 形相学研究中的数字化技术:以“汉画数据库”为例

 

理论焦点

范白丁 瓦尔堡图片文献库图像志系统的诞生

张茜 从卡片笔记到图像志分类数字化:“中世纪艺术索引”的百年历程

高瑾 数字人文视野下艺术图像检索的挑战

郭伟其 中国艺术的“解释之圈”:简论中国古代图像象征体系的几个来源

 

前沿动态

林逸欣 “变化的前沿:图像志文献库的过去与现在”讲座及研讨报道

莉娜•李佩 中世纪艺术的图像志与图像学研究:一项史学史调查

 

书评

黄燕 切萨雷•里帕的拟人形象及其首个英文版——兼《里帕图像手册》书介

祁晓庆 图像学之外——评王惠民《敦煌佛教图像研究》

谢波 道教艺术史的一种新可能——评黄士珊《图说真形:传统中国的道教视觉文化》

 

作者、译者简介

《世界3:全球语境下的艺术史》征稿启事


【前言】

内容摘要
《世界3》本辑聚焦当代中国美术史研究如何吸收西方美术史在图像整理这个领域中上百年的经验,建立全球性的图像志文献库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主编推荐

图像志为美术史带来了什么?图像志文献库的建设将如何改变美术史研究?

巫鸿、郭伟其主编、OCAT研究中心核心出版物《世界3:图像志文献库》

梳理20世纪图像志研究,探寻美术史研究的新路径

 

本书详细地讨论了图像志研究的源流、发展及经典案例。“图像志”这一议题关系到美术史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概念以及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它还涉及当代中国美术史研究如何吸收西方美术史学的图像整理经验,如何就图像库建设展开对话,并对建立全球性的图像志文献库发挥独特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