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一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这样教(456年级卷)
  • 一篇一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这样教(456年级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篇一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这样教(456年级卷)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0.85 2.7折 39.8 全新

库存3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捷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70214082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1202069708

上书时间2024-06-05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何捷,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员,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首届十大青年名师,全国首届“具有重大影响的写作教学名师”。被业内专家称为“卓越写作教学名师”;被孩子称为“有魔力的作文老师”;被家长称为“让孩子爱上作文的魔法师”。福建省作协会员。“游戏作文”“百字作文”创始人和倡导者,近年来提出“写作教学进行时”这一作文教学主张。已出版畅销书《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风暴》《小莲藕学作文》等三十余部个人专著。微信平台“语文榕”备受关注。

目录
目录

第一板块丨教学解读
“提问策略”单元各系统隐藏了什么/ 003
教学目标力主“尝试”,提示应从“不同角度”去提问。/提问不应局限于“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打开思路。

如何认识“提问策略”/ 007
让学生在没有束缚的情况下大胆尝试,真正通过阅读课文,激活主动思考,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

“提问策略”单元如何“策略”/ 010
教学“提问策略”时,可以注重三个关键词:自由、合作、发现。/本篇涉及的教学有: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

化“知”为“行”——如何让教学效益最大化/ 016
教学关键是“让学”,即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亲身尝试中经历观察过程,获得观察体验,体会观察乐趣,形成观察能力,养成连续观察的习惯。/本篇涉及的教学有: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

“汇款单”,教起来有点尴尬/ 025
旧题材,如何融入新环境?/本篇涉及的教学有: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的“汇款单”。

习作单元教学内容总览/ 029
写作其实是对自己的思想回应以文字,是思维的文字再现。/本篇涉及的教学有:四年级下册所有的习作,分别为:第一单元《我的乐园》,第二单元《我的奇思妙想》,第四单元《我的动物朋友》,第五单元《游》,第六单元《我学会了》,第七单元《我的“自画像”》,第八单元《故事新编》。

习作单元教学怎么教/ 036
“我”的主动介入。/教学注重全程陪伴,重视支架的搭建。/学生经由写作,将“我”植入,文章就成为“我”与周围的人与环境的“中介”。/为写而读。

“民间故事”传承的两大法宝/ 041
民间故事的传承到底是添枝加叶还是删繁就简?/本篇涉及的教学有: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

“资料搜集”编排——“在用中学,在学中练”/ 045
对“资料搜集”能力的培养,不同年级课本中都暗含着内在逻辑链。

让“资料搜集”单元了然于胸/ 052
资料搜集要素在统编教材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语文要素构成一个螺旋式梯度上升的整体发展序列。/本篇涉及的教学有: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古诗词三首》《圆明园的毁灭》《少年中国说(节选)》《小岛》。

怎样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 056
如何让“资料搜集” 能力落地?/借助资料,把学生带入文本,感受文章的情感,引发共鸣。/在不断教学中,积极寻找资料和情感的结合点。

“第一次”列题纲教学怎么办/ 060
在提纲罗列的指导上,让学生自由发挥和教师介入,如何达到平衡?/本篇涉及的教学有: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习作单元”最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065
互动不要求热闹,要抓实质,“动”后要有效果,要能实现当堂资料的增补,为写作做足准备。/本篇涉及的教学有: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太阳》《松鼠》《鲸》《风向袋的制作》。

“读后感”写作指导有妙招/ 069
“热”是因为“难”。/如何在读后感中,引导孩子写出真情实感。/本篇涉及的教学有: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写读后感》。

名著阅读,从此提速远航/ 077
“名著阅读”的难点是什么?怎么层层剥开和推进?/本篇涉及的教学有: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名著阅读”单元的“教学”相长/ 083
教与学,是相互的。/ 注重经典片段的文学品鉴。/ 欣赏与分享是最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主动积累语言,丰富表达,日常学习中自觉运用。/读与写,教与学。

“口语交际”教学总览/ 086
“口语交际”,是语文要素中“听和说”的内容呈现。/怎么“听”,如何“驳”?/本篇涉及的教学有:六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即兴发言》《辩论》。

如何让教学设计新颖有效/ 096
总体设计详细目标内在关联之链。/让项目成为整节课设计的“牛鼻子”,这是理念上的重大改变,也必将带来课堂结构上的重大优化。

“语文要素”怎样“软着陆”/ 105
“要素”不能“硬教”。/听、说、读、写与实际生活结合,才能让“教与学”落到实处。/本篇涉及的教学有: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蝙蝠和雷达》和第八单元《西门豹治邺》,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桥》。

习作教学中的“技法”“能力”“素养”该如何权衡/ 115
“语文教育不能把学生塑造成符合成人社会的教育观念的统一的‘人’,不能专断地干预、窒息学生的言语禀赋,以求得毫无灵性的工具化的言语操作能力。”习作教学,如何实现“字数”突围/ 128
习作困局:写不长?写不清楚?写不好?/ 习作教学的困惑。

习作评改真的很难吗 / 143
评改,究竟应该如何做,从哪方面入手,要抵达何种目的?/评改更准确地说是为教学而准备的“学情诊断”。

第二板块教学实录
蝙蝠和雷达/ 155
蝴蝶的家/ 163
小小“动物园”/ 174
快乐读书吧——很久很久以前/ 181
记一次游戏/ 189
西门豹治邺/ 197
珍珠鸟/ 206
冀中的地道战/ 213
介绍一种事物/ 222
我想对您说/ 231
竹节人/ 241
桥/ 250
围绕中心意思写/ 259
学写倡议书/ 268
汤姆·索亚历险记/ 276
为人民服务/ 284

内容摘要
统编教材不会用,新课不知怎么教,《一篇一篇解读统编:小学语文统编新课这样教》(456年级卷)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书。
本书分为教学解读和教学实录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统编教材进行细致解读,涵盖识字、口语、阅读、写作等基础课型,并重点对新课文进行了单篇深入剖析。第二部分精选统编新课教学课例,从设计理念、教学过程到环节解析,立体呈现有趣、有料又有效的范本课堂。

精彩内容
蝙蝠和雷达熟读课文,包括课后问题、课后材料、随文批注等部分。教学时长40分钟。
本案为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如何提问”。此案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提出问题。教学时,应充分使用教材中的各个系统,如:借助导航系统,确定教学目标;结合内容系统,实践练习;依托辅助系统,梳理总结“提问的角度”。教读课,就要教得充分,教得扎实。
一、目标导入1.认识单元导读师:【课件出示】大家看,这是本单元的导读页面,提出了两个学习目标,大家自己读一读,了解我们究竟要做什么。
生:第一,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二,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师:本节课,我们先完成第一个目标。请再仔细读第一条目标,确认学习的重心是什么?
生:是提问的不同角度。
2.认识导读中的重心师:真不错,看来大家阅读理解的能力挺强。请问,什么叫“角度”?
生:数学课上,老师说角度就是角的度数。(笑)师:说得不错。角度,最开始确实是个数学概念。而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在提问的策略单元学习中谈“角度”,指的是“看事情的出发点、观点或考虑某事的出发点”。关于角度,大家一定想起一首诗,史上说角度,流传最广的诗。
生背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结合单元导读,开启学习之路。此环节重在明确学习目标,特别是切中目标中的核心词“角度”。只有明确目标,最后才有达成目标一说。】二、模仿与学习1.在发现批注中“提问的角度”师:【课件出示学习任务:学习课文中提问的角度】请看课题下,有一段话,请读一读,你会发现,课文旁的批注,是“一位同学”写的。
生:一位同学读了这篇课文,在旁边和文后提出了一些问题。你的问题是什么呢?提出来,和同学交流。
师:开始按照要求,读好文,读好批注,发现提问的角度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同时别忘了读本课的批注,看看批注中的那位同学,是如何根据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的。
生学习实践。
2.理解批注中“提问的角度”师:首先,请大家读一读批注和末尾总批中的问题。
生: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蝙蝠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呢?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师:第一处批注提问,是针对什么提出的?
生:针对课题。
师:第二处提问,是结合什么提出的呢?
生:结合课文内容。
师:还有两问,我们连同课后习题中提供的小组合作时提出的问题一起看,请大家读一读课后资料中呈现的问题吧。
生: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蝙蝠探路”的原理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师:小组合作中提出的问题,是从哪些角度提出的呢?
生1:“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这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
生2:“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这是从写法角度提出的。
生3:“‘蝙蝠探路’的原理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这是结合生活提出的。
师:太棒了。第一处为结合“课文”提问,第二处是结合“写法”提问,第三处是结合“生活”提问。可见,课文中提问的角度就是三个。
生:课文、写法、生活。
师:的确如此,请看课后练习中的对话框,三组对话也提示我们,提问的角度就是:课文、写法、生活。
【课件出示】生读对话框,巩固学习成果。
3.赏析批注中“提问的角度”师:我们再对这几个问题进行追问。你觉得哪个问题问得最好?
生:我觉得“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问得最好,因为这一问题回答之后,我们今后也能学着写,也这样先写一个故事开头,读者就很喜欢了。
师:你觉得哪个问题不问也罢?生:没有,四个都可以问。
师:你觉得哪个问题很难回答?生:我觉得“蝙蝠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呢”很难回答,因为不查资料,我们仅读课文,是无法知道答案的。
师:是啊,这几个问题,确实不错。不过,这是初次读课文时提出的,如今再去看,有的问题一读就解决啦。请大家读读课文中最关键的两段话,几乎所有问题的答案,除了资料辅助之外,全部可以在这两段中得到启发。
【课件出示】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生读片段。
4.尝试多角度提出问题师:接下来请大家也试一试,挑战文中那个“同学”,结合课文、写法、生活,提出新的问题。我们期待你的提问能一鸣惊人。
生1:蝙蝠没有碰到线,是偶然的么?试验的次数就三次,不能完全证明问题啊。
生2:科学家是如何想到用蝙蝠来做试验的?
生3:其实,直接写出二者的关系,可能更像说明文,用故事开头,真的好么?
……【解析:统编教材的教读课文,具有样本价值。特别是策略单元,按照惯例总会提供批注,以提示学生关注,注重过程性的学习,注重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因此,教学时不能忽视这些重要的学习资源,要用足、用好,同时要注意迁移,最终为我所用。】三、提升与改变1.认识“身份”这一独特的角度师:大家提的问题都不错,但都不足以让人完全佩服。原因很简单,你们一直把自己当作小学生,和教材中的那个“一位同学”,处于同一角度。有没有想过,你完全可以改变角度,不再以“学生”的身份去阅读,去提问。身份改变,提出的问题就会改变。例如,读者是语文老师,读者是科幻作家,读者是生物学家,读者是雷达工程师,读者是幼儿园小孩,读者甚至是外星人……试一试,换个身份提问。
生:作为幼儿园小孩,我会提出“什么是蝙蝠”的问题。
师:对啊,因为这个身份是一无所知的。你的提问,还真够可爱的。
2.认识“目的”这一独特的角度师:不同身份,读的目的也不一样,提问的角度也不同。比如外星人,来自科技更发达的星球,也许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所以,他会通过提问,来让我们感到文章所呈现的结果是错误的。你试着在“反驳批判”的目的下,以外星人的身份提问。
生:今天的雷达,还有很多盲区,并非十分灵敏,难道都没有更好的启发与借鉴?为什么只研究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二者的关系真的就那样紧密?
师:对,目的不同,提问也不一样。
3.认识“时间”这一独特的角度师:不同时间去阅读同一篇文章,产生的问题也不一样。正如我们之前体验的那样,如今去阅读课本中“一位同学”批注的问题,发现很多已经解决了。看来,提问的角度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确定?
生:时间。
师:是的。提问的角度真的不是只有课文、写法、生活。这三种,其实是提问的依据而已。例如,依据课文内容提问,依据生活经验提问,依据写作方法提问。而真正的角度是千变万化的,你可以根据文章的写作价值提问,作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收获提问,还可以根据阅读的目的,诸如批评反驳等来提问,也可以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来提问,或者是你对文中的热点、创意等有想法,都可以找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角度,自由提问。角度到底有多少?
生:无数。
师:对了,这才是诗歌中隐藏的真正的,关于角度的秘密。我们再把苏轼的《题西林壁》诵读一遍,体会提问的角度。
生诵读苏轼的《题西林壁》。
【解析:提问的角度,一直以来都被归结为三样。其实,角度应该是多样的,无法计数的。本环节教学意在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其感受到角度的多样化。角度多样,提出的问题才更具风采。】四、实践与拓展1.出示随文资料,练习提问师:请大家看看本课之后的一则短文,选自朱江的《它们是茎,还是根?》。
【课件展示】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的,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师: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两个角度,提出属于你的问题。之后再和同学交流问题。
生阅读,提问。
生1:除了这几种茎,还有哪几类?
生2:为什么“长得一瓣一瓣的”就“好像鳞片一样”,应该不会像啊,更恰当的说法是什么?
生3:这是科学短文,文字要规范,文中使用“肥肥胖胖”“圆头圆脑”准确么?
……2.结课祝福,再次鼓励提问师:这节课到此要结束了。我送给大家两句祝福语。请大家一起读一读。
【课件展示】像蝙蝠一样,敢于在黑暗中前行。
像雷达一样,乐于接收八方信息。
生齐读。
师:到此,全课结束。请问,你们此时应该产生更新的问题了吧?
生继续追问。(略)【解析:学习策略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要付诸实践。学了马上就练,练了马上就交流,就分享,能力才会在良性循环中不断提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