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评中国3:用温和的坚定抗拒冷漠
  • 时评中国3:用温和的坚定抗拒冷漠
  • 时评中国3:用温和的坚定抗拒冷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时评中国3:用温和的坚定抗拒冷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4.91 3.5折 72 全新

库存9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曹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301321201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2元

货号1202347376

上书时间2024-06-04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中国青年报》编委、编辑,新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评论业界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宣部、“双千计划”入选者,七次获“中国新闻奖”,第五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得主,著有《时评写作十讲》《时评写作十六讲》《时评中国》系列、《守脑如玉》《北大熏出来的评论》等,多家报纸和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连续多年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授新闻评论课程。多次给中学生讲授高考作文写作和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目录
自 序 世界越充满不确定,越考验评论的正直与良知

第一辑 抗疫观察

● 时评这样写 把握大事件的舆论水温
建议铁路民航取消退票费为防疫做贡献 
请别用“封城”的说法:城外听着安全,城里听着不安 
请停止挖路和泄露隐私,别以违法之毒攻肺炎之毒
盲目要求员工提前返岗有违法律和专业 
响应“最高法”公众号为8 人正名,拔掉人心中这根刺 
愿红十字会能读懂公众骂声中有劲使不上的痛感 
别骂抢双黄连的人,他们是疫情迷信链的受害者 
各地拼命吹自己,反让人对防控不太放心 
发现近来盛传的众多谣言有几个共同点 
不是欠不欠理,大理就是抢劫 
这一页是翻不过去的,没有道歉的纪念很苍白
如果那是谣言,这十多天人们造过多少谣 
没有疫情教育的“停课不停学”不如不学 
我不觉得喊“武汉加油”是没文化的表现
不办几个“高级黑”刹不住过度防控的妖风 
那段“汉骂”你们听得想笑,但我听了想哭 
“狠人狠话”中拼命的武汉,让人看到希望 
信不信,“逼捐”的多是那种自己分文不掏的人 
如何理解钟南山说“疫情不一定发源在中国” 
不配合记者的张文宏,是对新闻的最好尊重 
武汉人的刚,刚得气壮山河 
保护老实人张文宏,别让他招惹敌意 
读懂民意的水温才不会被烫着 
间歇性疯癫骚动,都是特效药思维给害的 
医护集体放弃申领补助?应像强制休息一样“强制”发放
全民为湖北下单带货的样子真暖 
要专业的张文宏,也要“出圈”的张文宏 
别忘了,媒体报道决定了疫情记忆方式 

第二辑 不同观点

● 时评这样写 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思考五分钟 
很多地方开始尝到舆论监督凋零的苦果 
请允许我的正能量跟你的不一样 
面对说不了话的孩子遗体,看你们想如何制造反转
对不起,我反对给一线医护子女加分 
再请停止加分,别拿公平当人情,别慷教育之慨 
愿倾尽所能致谢医护,但请不要“逼捐”我们的公平 
当英雄是自己的事,请把医护当凡人一样呵护 
看丑陋摘桃子吃相,更明白我为何反对加分了吧 
我也不支持用公务人员拉动消费 
张文宏的谦虚让人不安,别跟卖茶叶蛋的比收入了 
别被朋友圈里奔涌的摆摊浪潮忽悠了 
本科休克式改革会毁了清华新闻教育 
幸亏告“赵薇瞪我”的人没向湖南广电举报 
别跟着魔鬼逻辑去反思,别滑向“报复社会有理”论 
宽容偷外卖的贫困学生,难道不是对贫困的侮辱? 
对张玉环案,别急于替受害者说“迟到的正义” 
不要把看不看NBA 当成敌我标准 
干部拒绝提拔受处分,背离法理不合情理不讲道理
别盯着骗保和殉情,让人窒息的是农村妇女自杀 
我身边怎么就没看到过几个“娘炮” 
咱不欠国家孩子,求求专家别提收费建议了 
性侵会毁掉一个人,性侵指控一样会 
别透支丁真流量,别让他的传播超过实力 

第三辑 不平则鸣

● 时评这样写 在锚定靶子中让评论写作“热启动” 
是什么让艺人膨胀到把高考舞弊当励志佳话宣讲
给了山东理工大学补错机会,却说没有先例,真太蠢了 
为何被顶替的都是农家女? 恶人总挑弱者中的最弱者欺负 
不是苟某被顶替案,是邱某顶替案!
顶替案中那些“替别人原谅”的恶臭嘴脸 
无论如何都应该感谢苟晶这名举报者 
对苟晶少些恩主意识,就会少很多反转愤慨 
小学生写博士论文,我不信评委都瞎了眼
这个处理结果告诉我们,原来评委真瞎了 
钟美美是教育包容度的一块试金石 
放过钟美美吧,一个孩子处在风口浪尖不是好事
上热搜的浙大能否经得起“类比正义”的考验 
刻意选择周五深夜发,这样算计舆论真不好
未婚未育怎么成了争议?杨丽萍认真回应就输了 
理解“恰饭”,就是不喜欢“养肥被宰”的恶心感 
道歉一文不值,故宫根本没读懂公众的愤怒 
忍不住嘚瑟是特权天性 
镜头里农民的泪水让我们良心很痛 
刘强东的兄弟与嗜血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翟天临的人设算什么,我只在意招考公平的人设
声援反杀不是支持杀人,我们只是反杀 
这句硬气的话注定要写进自媒体新闻史
天使和鸡贼们,放过那些无辜陪葬乘客的灵魂吧
昆山反杀案后,人民用咆哮进行正当防卫 
不要让基层公务员白了头又寒了心
不会水的警察是否必须以命救命救轻生者 
任何对清华学姐的延伸阐释只会走向引战 

第四辑 媒介素养

● 时评这样写 借助比喻和意象的延伸去拓展思维
感谢《南方周末》,一篇有缺憾的报道胜过鸦雀无声 
媒体不盲目乱放信号,盲目扎堆者自然会减少 
拒绝妖魔化,国人的世界观别被营销号毁了
谣言美学,正能量谣言如美颜般让人上瘾
新闻学院不是帮着大学擦舆情屁股的
看待洪灾别带美颜和远景视角,这是起码的良心 
没想清楚的话,劝你最好别报新闻专业 
一个杀妻碎尸案可以反思出多少大道理 
贺平安早受些舆论监督,就不至于活成全民笑话了
美颜和磨皮:融媒体官宣评论的“低级红”陷阱 
官员越玩装聋作哑术,媒体越好做新闻 
新闻业不适合养老,须不断用新闻证明自己 
男孩跳桥身亡,一个本不可能完成的新闻叙述 
怎么就泼妇了?向西安  权女士学八种讲理技巧 
每个寡头企业都潜伏着“视觉中国”式舆情爆炸 
过了三十还信“那一年岳云鹏14 岁”就没救了 
为什么说“状元之死”百分百是胡编的 
面对那块可能改变命运的屏幕,少点阴阳怪气 
不要嘲讽《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了,你不配 
反杀案定音:舆论油门和司法刹车的精妙配合 
新华社记者不听社长的,只听事实的 
“扶贫干部与女贫困户结婚”的报道为何让人反感 
关于性侵,几种不要脸的逻辑 
学了四年新闻去做“公号狗”,不丢人但丢了魂 
好像本科毕业已经不配找工作一样

第五辑 冰点暖评

● 时评这样写 善于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她没能走上考场,但所有人都给了她满分 
不埋在仇恨中的陶勇医生,能否让人心柔软一些
我喜欢店员这份战胜职业性冷漠的善良
医生被“宠着”,让人安心,也让人惭愧 
目睹无数悲剧之后,“尬暖新闻”是野蛮的 
城市打破寂静重生烟火气,需成都式刺激 
像盯着赵英明老公那样,盯着对医护的承诺 
外卖最熟悉,送外卖的却是我们最陌生的人
读懂钟南山说的“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案板下的女孩映出一个社会对读书的信仰 
解禁占道经营,城管也终于不必再承受骂名
对快乐教育仇视到容不下一个孩子的笑容 
别让“用命改变学生命运”的正能量单薄无力
报北大考古的女孩给了很多人一记闷棍
我没忍住粗口,也没忍住眼泪 
你我有幸可以不必去感知信息的价值 
哀悼李咏,为一辈子逗我们笑的人哭一次 
不要把卖米的奋斗贩卖为无力和焦虑
边灌着“归来仍少年”的“鸡汤”,边走向圆滑厚黑 
我为什么不忍批评“反全职太太”的张桂梅 
多数人可能都没有藐视绩点的资格 
很多孩子变坏,都是从第一次被冤枉开始的 .
我不是“小编”,我写的不是文案 
四川人把被网暴吓得瑟瑟发抖的女孩护在身后 
谁不是说着“凡尔赛”的话,过着“拼多多”的日子 

第六辑 读书杂记

● 时评这样写 多读书,积累写作问题意识和对话资本
以记忆之网和写作锁住知识,避免读了白读还给书本
释放写作想象力
现在之书、未来之书、过去之书 
“抖音”毁不了我们,但无脑“鸡汤”会 
浙江这篇高考满分作文侮辱了语文 
让我目瞪口呆的是那些力挺争议作文的功利理由 
高考作文是在给那些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加分 
写高分作文,押题最low,高手押的是时粹 

后 记 越近中年,越不敢有半点懈怠和辜负

内容摘要
在越来越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当下,面对舆论场的喧嚣、变幻与混乱,挑战、扭曲着那些被我们视为常识的价值时,需要时事评论来扮演公共价值和常识的守望者的角色,用理智与不妥协,用温和的坚定,匡正一个社会的正直与良知的水位。这也是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通过本书所精选的时评文章,尝试向读者传达的关于一名评论人正直与正义的言论努力。本书分为“抗疫观察”“不同观点”“不平则鸣”“媒介素养”“冰点暖评”“读书杂记”六辑,继续关注社会焦点、民生热点、舆论沸点,以作者一直以来秉持的理性耐心讲理,用犀利且不乏温暖的文字,介入社会的良性运行与舆论的正向引导。
随着时评写作近年来在高考等晋升性考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时评中国》系列升级版,本书在每辑新增“时评这样写”,为时评写作学习者提供具有实操性的写作指导,例如,如何“把握大事件的舆论水温”,如何“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思考五分钟”,如何“在锚定靶子中让评论写作‘热启动’”,如何“借助比喻和意向的延伸去拓展思维”,如何“善于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如何“多读书,积累写作问题意识和对话资本”。

主编推荐
1. 第五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得主,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时评新作
2. 《时评中国》系列升级版,新增“时评这样写”——评论方法训练 + 评论思维培养 + 评论视野拓展 + 评论知识积累
3. 众多北大学子×评论课老师×新闻学院院长×知名评论员×中学语文老师×高中生家长倾情推荐

精彩内容
高考作文是在给那些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加分看到今年各地作文题,一个总体感觉是,更凸显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总在奖励那些有批判性思维的考生。无论是全国Ⅰ卷的“管鲍之交”,还是全国Ⅲ卷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或者全国新高考Ⅰ卷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北京卷的“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天津卷的“中国面孔”,江苏卷的“信息茧房”,都在考查学生面对一个抽象的命题时,能不能从多元、辩证、差异的角度看问题,能不能在写作中为抽象命题找到与现实映衬的具象落点。每一个题目都强调“角度自选”,有竞争力的好角度、巧角度不是考场临时拍脑袋碰巧想出来的,而是批判性思维的产物。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对于作文审题来讲,就是一个看到他者的命题框架(解构)并找到自己思考落点(建构)的思维过程。我一向主张高中生应该有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习思维方式而不是应试技巧,才能在面对一个具体命题时“降维打击”,轻松破题,在角度位移中找到自己的“菜”。
今年考题都设置了不同的场景——读书会发言、演讲稿、一封信、主持词——这些都是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关键还是评论的能力。接下来我用在《时评写作十六讲》和几次评论直播课中讲过的批判性思维方法,来全景解析今年的几个高考作文题。
一、以评论基准线为跳板,找到评论抓手我最喜欢的作文题是全国Ⅰ卷: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我在《时评写作十六讲》中提到过,拿到一个题目,不要急于去构思角度,先想想命题者出题意图可能是什么,别人拿到这个题目时会想什么?会集中在哪个方面进行讨论?这个思考过程叫寻找话题的基准线,也就是多数人对这个话题的讨论域。抓住话题的基准线,第一可以保证不会偏题,这个基准线会牵引着你,避免你离题万里而不自知,想象力要有缰绳,不可天马行空。第二可以用别人的想法激活你的想法,想想别人拿到这个话题想什么,就是一种对话;很多时候,想法是在对话中激发出来的,可以在别人的思考基础上延伸,也可以把别人的观点当成靶子。总之,寻找基准线的过程就是一个话题域锚定并“站到别人肩膀上去思考”的过程。
好,这个材料的基准线是什么呢?可以很容易想到,命题者已经半暴露了他的意图,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对哪个感触最深。——很明显,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对待人才的话题。在人才的维度上,如果说管仲是个人才,那齐桓公会用人,鲍叔会识人才。齐桓公不仅是个人才,还是个人物,能驾驭人才,不拘一格善用人才。鲍叔不仅是个人才,还是个识人并甘居比自己更牛的人才之后的有德贤才。哪种是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你最欣赏哪个人才?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基准线,价值排序见仁见智,在不同的问题意识和比较参照系中突出你最欣赏的那一个,结合当下现实,看谁说得精彩。
如果让我写,我会写鲍叔的知才识才,我会沿着“识才”这个角度伸展开,一般人可能只会想到鲍叔识管仲,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人人能看到的“识”,更重要的是“识才”的另外两个面向:第一,识齐桓公这个才——相处辅佐那么久,知道这是个明君,能接受像管仲这样曾辅佐过自己的对手,并差点让自己送命的人才,为我所用。如果鲍叔不识齐桓公这样的人才,跟错了人,不识时务地向一个心胸狭窄的上级推荐敌人,那就死定了。第二,识自己的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明白管仲比自己厉害,齐桓公更需要管仲,就主动让位,甘居更强的人才之下,而不是武大郎开店。识齐桓公这个才,识管仲,识自己——鲍叔,天才啊!“识才”就是评论的抓手和线头,纲举目张。
如果让我写,我还可能结合当下现实,写人才使用中的公心与私心。在这个材料中,几个人才都有一个令人欣赏的共性——出于公心,没有私心。出于公心,连曾经是自己的对手,甚至差点让自己送命的人才都敢用;出于公心,举荐比自己厉害的人,甘居牛人之下当助手;出于公心,为了齐国兴盛,放弃前嫌。公职的要义在于公,人才使用,需要这样的公心,不是圈子,不是亲信,不是送钱就给个岗位,更不能花钱冒名顶替。
二、借助比喻和意象的延伸去拓展思维我在《评论写作的十大独家技巧》那一次直播课中讲到了这种方法——借助比喻和意象去延伸。比如面对“后浪”这个比喻时,你能不能想到,这个概念背后有一个庞大的概念家族,你如果能想象到它周围的这个家族,那就叫意象的延伸。从“后浪”想到“前浪”,想到“中浪”,想到“大海”“沙滩”“弄潮儿”“浪潮”“潮水的方向”“假浪”“波涛汹涌的海面之下深沉的平静”,等等,这就是延伸。这么一延伸,思维和角度就打开了。
此次作文题,好几个题目中都包含着比喻,比如全国Ⅲ卷: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镜子”和“自画像”就是一种比喻,怎么看到自己,怎么定位自己,以什么为参照物,就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镜中自我”和“符号互动”。对于这面镜子,可进行比喻和意象的延伸——什么镜子,能照出一个怎样的自我?是扭曲而失真的哈哈镜?还是自欺欺人的美颜滤镜?还是只看到过去而看不到未来的“后视镜”?或者是醉生梦死的幻境?从乔治·莱考夫的角度看,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镜像,由一个比喻想到它的家族,思维就活络开了。
自画像——我看到的关键意象在于“自”,我们的人生我们自己做主,对于我们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定位,自己去画,不是父母画,不是老师画,不是其他同学画。准确定位自己,有一个稳定的判断,不会因为一次月考成绩下降就怀疑自己,不会因为从99分到94分,就像某年高考作文题中的家长那样“不由分说地给一个巴掌”。
思维僵化和固化的人,只能就看得见的东西进行评论,被眼前的事物套牢了,想象力被关进了套子里。而思维开放的人,能从看得见的东西延伸到看不见的,从“浪”想象到它的后面看不见的大海和沙滩。建议大家拿到一个题目时,要善于在纸上画思维导图,这个导图能帮着你思考和导航,“导”到跟一个概念有着家族联系的其他概念上,你的思维就打开了。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面孔”也是一个比喻,同样考验着意象的延伸。
三、找到有代表性的反对观点,当成支点和靶子我在《时评写作十六讲》中讲到一种方法——用驳论调动起自己的思维,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用否思去建构,也就是用驳论去凸显自己的观点。找到一种有代表性的反对观点,在反驳这种代表性观点中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全国Ⅱ卷的题目: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这题目看起来好写,其实不好写,有话可说,但很容易写得很空很虚,全是正确的套话,跳不出宏大的题意。可以用我的这个方法——找一个具体的落点,在反驳某个流行的代表性观点中体现,带着问题意识去让主题找到具体的落点,并跟时事形成紧密的结合。比如,可以反驳“甩锅论”,反驳那种对别人的灾难幸灾乐祸的思维,反驳那种认为可以独善其身的思维。这样一个正在发生的热点话题,需要考生能够对相关现象有较多的了解,才能够驾驭观点。
说“一个东西是什么”,可能不太容易定义,但通过强调“它不是什么”,就比较容易去阐释并找到现实落点了。宏大的虚题,往往需要一个如“一滴水”那样具体的事物为映射点,用一滴水去映出阳光。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个题目,也需要找到“一滴水”,找到“距离产生美”的疫情现象支点。
四、用批判性思维跳出他者之锚,避免作茧自缚上海卷的题目也很有意思: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个题目尤其考验批判性思维,千万不要被题目表象所迷惑和带节奏,从而走向虚无主义和宿命论。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虽然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个“三观”定力不能被干扰。
第一,其实,多数重要转折都是在人们看得见的努力之后、在预料中发生的,但因为是在预料中发生,人们没有格外注意,就像新闻规律那样,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人们对特殊个案的特别关注反而导致忽略了日常。第二,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意想不到”并不是没有人的努力,而是人的努力没有被看到,很多事情无法当时判断,多年之后才更清晰。第三,机会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脑,机会只给努力的人,很多时候不要太急功近利,努力了自然有回报,总会在某个时候给你回报,不要指望贵人相助,不要指望天上掉大馅儿饼,不要太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江苏卷的题目也很有哲思意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这说的是“信息茧房”啊,想起我写过一篇题为《作茧自缚》的短文:互联网时代,谁是这个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互联网专家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中提了一个很有脑筋急转弯意味的问题。谁呢?领导、专家、女主人、博士、诺贝尔奖得主?都不是。结论是,房间本身——是容纳了其中所有的人与思想,并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这个网。这个网,要与世界相连,不能作茧自缚。
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在一所大学做演讲,在后来的讲座交流环节中,一名女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下很多社交平台过于娱乐化,满眼的明星八卦,这个遛狗,那个牵手,这个出轨,那个恋爱,面对这种信息环境我们该怎么办?”我在回答中反问了她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我的朋友圈和微博上很少看到这类信息?第二,其实网络上的信息很多元,有很多严肃新闻和严肃评论,你自己有没有尝试主动去获取这些信息,而不是等着被喂养?第三,你不仅是信息消费者,其实也应该是一个内容生产者,你为改变你所批判的不良信息环境做过什么努力,写过几篇严肃的评论,挖掘过多少有价值的真相和数据?
我的反问有点尖锐,但交流过程很愉快,那名提问的女生说自己意识到了“在社交平台主动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个“提问”和“反问”正说明了网络时代“主动选择和内容生产”的重要性。主动选择,才能消除某种固化的媒介在你的视域中造成的盲区,从而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看到明星娱乐新闻背后的丰富世相。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世界,如果你只关注你喜欢的人、跟你同在一个圈子里的人,然后等着看他们每天发的状态,你的视野就被你的选择限定了;如果你面对手机屏幕毫无作为,只等着新媒体的喂养,你也只能享用那些含有种种添加剂、营养单一的信息。
房子真是一个万能的隐喻,打破“信息茧房”,也是让信息平台成为“最聪明的那个房子”。一个陷入“信息茧房”的人,正如维特根斯坦描述陷入哲学混乱的人:“这个人在房间里想要出去却不知道怎么办,他试着想从窗子出去,但窗子太高;他试着从烟囱出去,但烟囱太窄。其实只要他一转身,就会看见房门一直是开着的。”日常受到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并关注时事热点,这些题目都不是什么事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