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自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章自在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37 4.7折 4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大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7612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31015002

上书时间2024-06-04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1.接续《认得几个字》,作家张大春再谈文章妙趣!通过《认得几个字》一书,作家张大春曾带领我们领略“识字”的乐趣,以及文字背后深广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内涵。新作《文章自在》以七十余篇文章阐述文章之道和语言之美,示范各种写作技巧,矛头直指当前的语文教育和应试作文。作文本是练习写文章,但应试教育下的命题作文却与文章割裂开来:写文章,是我手写我口,是自主思想的训练;写作文,却要揣摩出题人之意、应和题旨,学生往往编织语言疲于应付,“修辞败其诚”。
2.写文章,不搞作文。万千学子苦于应试作文久矣,写起命题作文常常无从下笔。作者层层剖析,阐明真正让文章有妙趣、有神采、有特色、有风格的方法,非但不能经由考试鉴别,也不能经由应付考试的练习而培养。写好文章的基础在于累积对于天地人事的体会,自由不羁地表达;写好作文的关键则在于,要以写文章的抱负和期许来锻炼作文──写文章,不要搞作文!

作者简介
张大春 台湾地区作家,1957年出生,祖籍山东济南。 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著作等身,曾获多项华语文学奖项。 张大春的作品着力跳脱日常语言的陷阱,小说充斥着虚构与现实交织的流动变化,具有魔幻写实主义的光泽。八零年代以来,评家、读者跟着张大春走过早期惊艳、融入时事、以文字颠覆政治的新闻写作时期,经历过风靡一时的“大头春生活周记”畅销现象,一路来到张大春为现代武侠小说开创新局的长篇代表作《城邦暴力团》,以及开拓历史小说写法的《大唐李白》系列,张大春坚持为自己写作、独树风骨的创作姿态,对台湾地区文坛起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2008年、2009年,作品《聆听父亲》和《认得几个字》曾连续入选“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目录
序 文章自在
第一部分
语言美好
文章意思
写好玩的
第二部分
命题与离题
鹦哥与赛鸽 
引起动机
看见八年前的吕佩琳 
设问
作文十问 
我辈的虚荣 
八股是猜谜
我如今才不怕你,我要考你 
思君最惹打喷嚏 
草蛇灰线
同里湖一瞥黄昏 
用字不妄
差不多先生传/胡适
三个“S”
仙女未曾下凡 
公式操作
除非己莫为 
嵯峨野,自己的爱宕念佛寺 
齐克果句法与想象
想起课室里的几张脸 
叙事次第
雁回塔下雁难回 
从容
包龙眼的纸/林今开
强词夺理——“因为所以”、“如果就会”与“即使仍旧”、“虽然但是”
文言、白话根本是同一种语文教育 
文言启蒙
烧书略得风雅 
文言语感
一种壮怀能蕴藉,无端絮语织慈悲 
将散珠串回
高阳诗拾零 
音节历落
川味牛肉与毛毛面 
于右老的诗法和人格 
作对子
好春好语对门来——给无论识与不识的人祝福,乃一年大计,许为春联的风度 
兴寄
不可亲近之人 
疑惑生感动
青山禅院一题 
诗的发生 
意义与对位

内容摘要
 写文章,不要搞作文!
有感于家中孩子苦于应试作文及语文教育,更长期受困于各种不假思索的空话、套话和口头语,作家张大春创作新书《文章自在》,以七十余篇文章演绎文章之道,既谈他对文章写作和当前语文教育的看法,剖析常人习焉不察的种种说话恶习,也示范各种写作技巧。同时征引苏洵、鲁迅、胡适、梁实秋、毛尖等古今名家文章各一篇,进一步阐述文章妙趣、语言美好。
作文本是练习写文章,但在应试教育下的命题作文却与文章割裂开来:写文章,是我手写我口,是自主思想的训练;写作文,却是要揣摩出题人之意、应和题旨,学生往往编织语言疲于应付。文章本有法,可是真正让文章有妙趣、有神采、有特色、有风格的方法,非但不能经由考试鉴别,也不能经由应付考试的练习而培养。唯有以写文章的抱负
和期许来锻炼作文,方可体会文章的乐趣,也才能培养一种随身携带的能力,而非用后即弃的资格。
写文章,是一辈子的能力。
各级考试“诱导”考生学习作文所加强的,不是一种随身携带的能力,而是用后即丢的资格。人们通过了考试,却会更加打从心眼儿里瞧不起作文这件事:以为那不过一个跨越时费力,跨越后却可以“去不复顾”的门槛;一种猎取功名的、不得已而施之的手段。作文,若不是与一个人表达自我的热情相终始,那么,它在本质上根本是造作虚假的。

主编推荐
1.接续《认得几个字》,作家张大春再谈文章妙趣!通过《认得几个字》一书,作家张大春曾带领我们领略“识字”的乐趣,以及文字背后深广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内涵。新作《文章自在》以七十余篇文章阐述文章之道和语言之美,示范各种写作技巧,矛头直指当前的语文教育和应试作文。作文本是练习写文章,但应试教育下的命题作文却与文章割裂开来:写文章,是我手写我口,是自主思想的训练;写作文,却要揣摩出题人之意、应和题旨,学生往往编织语言疲于应付,“修辞败其诚”。

2.写文章,不搞作文。万千学子苦于应试作文久矣,写起命题作文常常无从下笔。作者层层剖析,阐明真正让文章有妙趣、有神采、有特色、有风格的方法,非但不能经由考试鉴别,也不能经由应付考试的练习而培养。写好文章的基础在于累积对于天地人事的体会,自由不羁地表达;写好作文的关键则在于,要以写文章的抱负和期许来锻炼作文──写文章,不要搞作文!

3.写文章,是一辈子的能力。写文章是自由、能真实表达自己、技法多变的乐趣。练习写文章,是要培养一种随身携带的能力,而非用后即丢的资格。今时今日,人人都是自媒体,小到一则短信、微博,长到一封邮件、一篇微信,皆成文章。作家张大春在书中收录三十多篇例文,示范各种写作技巧,诸如怎样提高写作能力、如何另辟蹊径写命题作文、如何化用典故和写作公式,等等。

4.清理思考的枝蔓,干净利落地说话。常人往往陷于种种语言恶习而不察,如说话颠三倒四、开口便是网络热词、口头禅连绵不绝等等,作者多年深受其扰,在书中结合亲身经验,从正反不同方面阐述说话之道、语言之美好。

精彩内容
 语言美好我在小学五年级遇到了俞敏之老师。俞老师教国文,也是班导,办公桌就在课室后面,她偶尔会坐在那儿抽没有滤嘴的香烟,夹烟的手指黄黄的。坐在俞老师对面的,是另一位教数学的班导刘美蓉。刘老师在那一年还怀着孕——我对她的记忆不多,似乎总是在俞老师的烟雾中改考卷,以及拿大板子抽打我们的手掌心。
俞老师也打人,不过不用大板子,她的兵器是一根较细的藤条;有的时候抽抽屁股,有的时候抽抽小腿,点到为止。那一年“九年国教”的政策定案,初中联考废止,对我们而言,风中传来的消息就是一句话:比我们高一班的学长们都毋须联考就可以进入“国民中学”了。而俞老师却神色凝重地告诉我们:“你们如果掉以轻心,就‘下去’了!”五年级正式开课之前的暑假里,学校还是依往例举办暑修,教习珠算、作文,还有大段时间的体育课。俞老师使用的课本很特别,是一本有如小说的儿童读物,国语日报出版,童书作家苏尚耀写的《好孩子生活周记》。两年以后我考进另一所
私立初中,才发现苏尚耀也
是一位老师,教的也是国文,长年穿着或深蓝、或土绿的中山装,他也在办公室里抽没有滤嘴的香烟,手指也
是黄黄的。
我初见苏老师,是在中学的校长室里。那是我和另一位女同学沈冬获派参加台北市初中生作文比赛。行前,校长指定高年级的国文老
师来为我们“指导一下”。苏老师点了一支烟,摘下老花眼镜端端正正插在胸前的口袋里,问了两句话,也一口浙江腔:“你们除了读课本,还读些什么书啊?除了写作文,还写过什么东西啊?
”我在那一刻想起了俞老
师,想起了《好孩子生活周记》,想起了小学课堂上烟
雾缭绕的日子,但是我连一
句话都没来得及回答——苏老师没让我们说话——他自己回答了:“我想是没有的!”在校长室里,苏老师并没有提供什么作文功法、修辞秘笈,只是不断地提醒:要多多替校刊写稿子,“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至于我们所关心的比赛,他也只是强调:“参加了就是参加了,得名不得名只是运气,不必在意。”我和沈冬运气不错,拿了个全市第一。至于为什么说“我和沈冬”呢?得名的虽然是我,可是我一直认为,临场慌急匆忙,忘了检查座位,很可能我们调换了号次,错坐彼此的位子。因为我深深相信:自己写的那篇文章实在是烂到不可能拿任何名次的。然而市府和学校毕竟都颁发了奖励,我只能把奖品推让给沈冬,至于注记了我的姓名的奖状,则收了压抽屉。从此我对苏老师那运气之说深信不疑,若非如
此,我还实在无法面对窃取他人名誉这件事。
苏老师却从此成为我私
心倾慕的偶像。每当我在校园里、走廊上看他抱着课本踽踽独行,就会想起他的话:“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话里好像有一
种很宏大的鼓励。我的确开
始给每月发行的报纸型校刊投稿,每月一篇,一篇稿费十五块钱;有的时候,一个月甚至可以领到三十块。每个月都和我一起领稿费的,是另一位女同学,叫黄庆绮。后来她有了很多笔名,有时候叫童大龙、有时候叫李格弟、有时候叫夏宇——是的,就是那位风格独具而广受各方读者敬重的诗人。据我所知,她也没有代表过任何学校参加作文比赛。
非但写稿写得勤,我还央求父亲多买些东方出版社少年文库的书回来,父亲起初不同意,他认为那都是小学生的读物,字边都还带着
注音符号的。我都上中学了,怎么回头看“小人儿书”呢?我说:我要看的那些,都是我的老师写的。
其实不是。他大部分的出版品都是改写故纸之作。
从《孔子》到《诸葛亮》,从《班超》到《郑和》,以中国历史名人的传记为主,也有像《东周列国志》、《聊斋志异》或《大明英烈传》之类的古典小说。我曾经非常熟悉的《好孩子生活周记》里那个充满现实小康家庭生活细节与伦理教训的世界不见了,仿佛他从来没有塑造过那样的一家人、那样的一个小学时代。苏老师后来更多的作品,是把无论多长多短的古典材料修剪或补充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中篇故事,总是以主人翁人格上的特色为核心,洋溢着激励人情志风骨的趣味。
P7-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