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心学口诀
  • 王阳明心学口诀
  • 王阳明心学口诀
  • 王阳明心学口诀
  • 王阳明心学口诀
  • 王阳明心学口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王阳明心学口诀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0.43 2.9折 36 全新

库存1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度阴山|责编:王莹

出版社北京日报

ISBN9787547739136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6元

货号31059163

上书时间2024-06-04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立 志           001
第二章 格 物           031
第三章 心即理           063
第四章 知行合一         103
第五章 事上磨练         139
第六章 致良知           175

内容摘要
本书由百万册畅销书《知行合一***》作者度阴山,从浩如烟海的心学著作中精心挑选出99句至理箴言,并对每一句进行了精辟的解读,将晦涩难懂的阳明心学浓缩成了一本通俗易懂、可以每天习练的随身读物。让你在轻松阅读中,渐渐获得“知行合一”的无边智慧和无穷力量!

精彩内容
夫苟有必为圣人之志,然后能加为己谨独之功。能加为己谨独之功,然后于天理人欲之辨日精日密,而于古人论学之得失,孰为支离,孰为空寂,孰为似是而非,孰为似诚而伪,不待辩说而自明。何者?其心必欲实有诸己也。必欲实有诸己,则殊途而同归,其非且伪者,自不得而强入。
——《书汪进之卷》立志必须谨独,一群人在一起制造出气氛,大多数人都会反省自己,这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孤身一人时也能懂得反省,并且反省得要透彻,这就是谨独。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看透天理人欲,才能看透他人是真是伪。人必须有这种反省的心,而这种心绝对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摘自本书第017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 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
——《传习录·启问道通书》很多人的志向容易失去,是因为志向不真切。好色的人喜欢美色这个志向,从来不忘,那是因为真切。如果你喜欢自己的志向如好色之人喜欢美色一样,那志向不可能坠落。有人说,好色是本能。可优秀的拳击手防御时也是本能,但这种本能是千万次训练得出来的。事实上,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训练成本能。——摘自本书第013页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答聂文蔚》人的面貌不同,性情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的心。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你厌恶的东西,别人也厌恶,大体如此。所以想要取得人心,就必须先光明自己的心,然后才能明白别人的心。格物,就是要先格自己,才能格明白别人。——摘自本书第57页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传习录·薛侃录》心,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绝不是心脏这个器官,而是能感知万事万物的一种灵。它在,万物就在,它不在,万物对于它而言就消失了。所以心之外能有什么?同时,它和我们的头脑恰好互补。心去感知,头脑为心服务,使感知更加透彻。头脑思考出来的是术,心感知出来的则是道。——摘自本书第075页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除非有二心也。——《传习录·徐爱录》人心只是一颗心,真诚用此心去待人接物,就是道心;虚伪地去待人接物,就是人心。人心可转化成道心,道心也会滑落为人心。没有灰色地带,要么是人心,要么是道心。一念为善就是圣人,一念为恶就是恶人。——摘自本书第83页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传习录·答欧阳崇一》致良知实际上有个限度,不是每个人都能做成大事,只要能把身边的小事做好,而且心安,就是致良知。所以对任何自己无法做到的事,不必太苛求自己。有些东西,是强求不得的,即使得到,也会很快失去。致良知,简单而言,就是将那些当下的事做好就是了。——摘自本书第99页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
——《答人问良知二首》自己的痛痒,别人即使知道,因为不能身受,所以无法感同。你做了什么好事,做了什么亏心事,别人很难知道,只有你自己知道。那么,我们就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良知是谁?它是永远都保护你,指点你的人生导师。——摘自本书第131页欲念无生,则念愈生。
——《传习录·答陆原静书·又》你越是不想有杂念,杂念就越会出现。因为你不想有杂念,就是杂念。消除杂念的办法不是让自己不要有杂念,而是釜底抽薪,净化自己的心灵,心灵纯净后,杂七杂八的念头自然会消失。——摘自本书第167页登山即是学。虽登千仞之山,面前止见一步,只登一步,不做高山欲速之想,即是学。——《稽山承语》关注当下,身在心在。不要身在这里,心却飘去那里,不能身心合一,肯定心累身累。事上磨练,就是磨练我们人生的每一步,只登一步!——摘自本书第173页良知感应神速,无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传习录拾遗》良知的反应非常迅速,刹那之间就能给出事物是非善恶的答案,它是我们的一种本能反应,要比我们思考迅疾得多。——摘自本书第181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