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60.35
6.2折
¥
98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晓峰//刘大先
出版社中国社科
ISBN9787516189825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1201592480
上书时间2024-06-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李晓峰、刘大先编著的《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在全面阐释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结构要素、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中国文学的时间、空莘、中国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等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总结了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历史哲学转型的关系,考察了世界主要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政策与多元文学生态。
作者简介
刘大先,1978年生于安徽六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文艺批评家协会青年委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十三五”国家图书重大出版规划项目子课题1项,已完成人社部、 、中国社科院、北京市各类项目等多项。出版著作《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的共和》《时光的木乃伊》《无情世界的感情》《未眠书》等,译著有《陈查理传奇:一个中国侦探在美国》,主编有《本土的张力:比较视野下的民族文学研究》等。曾获第四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2013年度青年批评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作协民族文学年度评论奖。
李晓峰,1962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现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大连民族大学教授,大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法学院副院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少数民族文学卷》(第三版)“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主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3项,“十三五”国家图书重大出版规划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著有《玛拉沁夫小说艺术论》《被表述的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民族文学》《契丹艺术史》(合著)《左宗棠中介人生》等。曾获得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民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国家、省部级政府奖8项。
目录
导言 问题与前景: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
一 没有少数民族,何来多民族国家
二 没有少数民族文学,何来中华文学
三 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
第一章 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
一 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法理基础
二 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学理依据
三 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学科基础
四 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基本内涵
五 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
第二章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构成要素
一 多民族的历史观
二 多民族的文学观
三 多民族的民族观
四 多民族的国家观
五 多民族的哲学观
第三章 多民族文学史观: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缺失
一 中国文学史写作的三个阶段
二 多民族文学史观缺失之表现一:创作主体的多民族身份属性
三 多民族文学史观缺失之表现二:多地域、多民族与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化形态对中华文学史的影响
四 多民族文学史观缺失表现之三:多语种、跨语种与多语写作
五 多民族文学史观缺失之原因
第四章 多民族文学的时间
一 多民族文学史的“显在式样”与“隐性式样”
二 历史线性时序与多民族文学史的多时间结构
三 “多民族文学史”与“中国历史”的互文性关系
四 多民族文学的“多时间”与“多历史”
第五章 多民族文学的空间
一 多地域与多民族相叠加的多民族文化与文学
二 跨地域与跨民族的多民族文化与文学
三 动态的空间与多民族文学
第六章 多民族母语文学的意义、处境及传播
一 不在场的在场:多民族母语文学的尴尬处境
二 文化洼地效应的放大与单边译人
三 文化公平权力的缺席与母语文学传播权力的放逐
四 传播意识的缺乏与母语文学的自我遮蔽
五 多民族母语文学的意义及跨语际传播的自觉
第七章 多民族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及其功能
一 现代知识转型与文学地位的提升
二 文学史的形成及知识权力
三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
四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功能
五 从晚清、民国到新中国:中国文学史的国家责任与使命
六 分裂与并置:各民族文学史与主流中国文学史的非对称性关系
第八章 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历史哲学转型
一 现代与传统的起承转合
二 “中国”与西方的博弈交融
三 文学与历史的互相生成
四 作为“民族”内部动力的现代性历史
五 进行中的历史
第九章 世界多民族国家中的多民族文学
一 世界文学、民族文学与少数族裔文学
二 范式转移与重绘文学史面貌
三 多元文化主义及其不满
四 殖民、流散、国际主义转向
第十章 多民族文学发展报告——《民族文学》30年
一 多民族作家汉语文学
二 多民族母语汉译文学
三 多民族民间文学
四 多民族文学公共空间
五 办刊理念:世界眼光与多民族文学观
参考书目
修订版后记
内容摘要
李晓峰、刘大先编著的《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是21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研究的集成之作。作者在全面阐释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结构要素、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中国文学的时间、空间、中国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等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总结了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历史哲学转型的关系,考察了世界主要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政策与多元文学生态。本书的“多民族文学”不是少数民族内部的“多民族文学”,而是指多民族国家的多民族文学的客观形态。因此,本书的立意不仅在于促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转向,更在于立足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点,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多民族、多历史、多传统、多形态、多语种的特征以及冲融交汇、多元并存、共同发展的历史规律,进而促进中国文学研究范式的根本转型和世界意义上的文学话语革新鼎固。因此,世界视野、国家意识与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是本书的理论创新和学术贡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