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风雅往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2.37
2.6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刘海永|责编:成晓春
出版社中国书籍
ISBN9787506874588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1202031610
上书时间2024-06-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这是一座城的历史记忆,汇集了刘青霞、柏杨、赵九章、苏金伞、杨廷宝、穆青等三十多个鲜活人物。他们的悲欣交集,组成了一幅近代开封所史的长卷。这是一段正在消失的记忆,也是一段被人忽视或者逐渐遗忘的故事。虽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是,那个时代的风华、风范、风流、风情,让开封这座文化名城更加风韵流长。
作者简介
刘海永,地方文史研究学者,开设多个专栏,著有《一座城的民国记忆》《文化开封:园林文化(合著)》等作品,接受过BBC、美国国家历史频道、CCTV-9、凤凰网、中国档案报等媒体专题采访。2012年全国独家策划举办《中原悲歌——1942河南大饥荒历史影像展》,2015年开封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历史图片展总撰稿。
目录
深藏功与名的老开封
风华
刘青霞:中州女杰传佳话
柏杨:不为帝王唱赞歌
袁克洞:扶危济贫一“湘舟”
赵九章:小巷走出的“两弹一星”元勋
牛汉:青春岁月在汴京
郭海长:仗义执言真英雄
苏金伞:寻梦开封铸诗魂
风范
杨廷宝:建筑大师从这里起步
冯玉祥:建设新开封
姚雪垠:结缘开封奋发路
张仲鲁:教育革新留史料
曹靖华:梅香暗冻骨弥坚
冼星海:以歌为旗气壮山河
马可:用音乐唤醒民众
宋映雪:月映风清花如雪
四君子:志士请命为百姓
风流
韩公超:千江有水千江月
危拱之:孩子抗战是先锋
穆青:故土情深游子情
张瑞芳:一路芳华耀银幕
徐文德:豫剧舞台大武生
吉鸿昌:抗战名将汴京情
杨靖宇:从开封踏上革命征程
邵次公:一腔正义的风雅名士
四大名旦:河南演出留余韵
风情
徐本善:武当宗师美名传
孙霁虹:铁腿卷起武林风
卜文德:德艺双馨的武术大师
步章五:江湖夜雨十年灯
岳良臣:救死扶伤理发师
段润生:相国书场“活岳飞”
马华亭:百发百中“神弹弓”
曹金川:侠肝义胆揭竿起
李永学:弃武从文终成名师
张钫:开封公园建设的推动者
李元庆:舍生取义真英雄
冯翰飞:民国藏书家遭日军劫夺
后记:原来历史并没有走远
内容摘要
本书记录了民国时期与古城开封相关的名人轶事。全书分“风华”“风情”“风范”“风流”四辑,共收入作品41篇,涉及与开封相关文化名人41位,他们都在开封留下了历史足迹。其中既有冯玉祥这样的民国将军,也有四大名旦这样的曲艺名流;既有姚雪垠这样的文化学者,也
有马华亭这样的武术大师,他们的悲欣交集,组成一幅近代开封历史的长卷,他们的故事已成为开封城的文化标志。开封,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虽然历经岁月磨洗,但是这座城,看得见的历史在,看不见的历史也在,历史街区的精华还存、底蕴还存、韵味还有……
精彩内容
刘青霞:中州女杰传佳话无数次游走巷陌,只要是路过,我总要拐到刘家胡同里面,在刘家宅院门口静静地待一会。那时的风是轻的,心是静的,木门紧闭,庭院深深,青砖在时光的雕琢下已经斑驳,灰瓦的间隙滋生青苔。抚摸那些风烛残损的抱鼓石,心生感慨,岁月无痕,万千繁华只剩惊鸿一瞥。
那一年,她18岁,还是芳名马青霞的闺秀,嫁与中州首富,成为尉氏刘耀德的娇妻。红颜命蹇,丈夫早逝,悲恸欲绝的马青霞度过了人生中最为凄凉的一段日子。从此,开封才有刘青霞。一个弱女子,在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曾有过怎样的哀怨和才情?她经历了辛亥革命怎样的风起云涌?她一度感动了那个时代的无数仁人志士:孙中山题写“天下为公”“巾帼英雄”,赞她的爱国之举;李大钊、陈独秀尊称她为“马先生”;鲁迅小她5岁,为其题“才貌双全”。“南秋瑾、北青霞”,在民国初年的大江南北广为流传。
翻阅民国二十二年编纂的《尉氏县志》,知她重义轻财、乐善好施、慷捐救国。当读到她“出洋数千元在开封
开设大河书社为河南革命运动机关”,当时我就掩卷回想,走过的那些街巷、拍过的那些建筑、读过的那些方志,哪里是“大河书社”的旧址?翻遍开封的文史资料,或没有记载或语焉不详一句带过。后来我咨询了几“老开封”,都无从知晓。百年辛亥,如此珍贵的历史竟然尘封于岁
月,这,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近代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七册上有邹鲁的一篇《河南举义》,记载了河南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河南》及《女界》(笔者注:《中国新女界杂志》)两种杂志,并派人往河南省设立书局,以便售报及代销新书之用。书局名‘大河书社’,总局设开封……”《河南》杂志是光绪三十三年在日本东京创刊(1907年12月20日创刊)的同盟会河南分会机关刊物,刘青霞游历日本期间曾为这个进步期刊慷慨资助大洋2万元。《河南》对外公开编辑兼发行人署名为武人,实际上,张钟端为总经理,刘积学为总编辑,参与活动的主要人员有余诚、潘印佛、曾昭文、王传琳、陈伯昂、李锦公等人。杂志命名则是由于“本报为河南留东同人所组织,对于河南有密切之关系,故直名曰《河南》”。
1906年,刘青霞族孙刘恒泰及留日学生张钟端、潘祖培、罗文华等回国省亲期间,专程登门拜访刘青霞。谈到清廷腐败、列强瓜分中国以及日本明治维新、女子教育等情况后,刘青霞心为之动,决心游历日本。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其二哥马吉樟奉派赴日考察学务,刘青霞携子一同赴日,当时的《河南官报》还刊发了消息。在日本东京,刘青霞与中国留日学生频繁接触,开始接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并加入同盟会。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依然占据着相当一部分留日学生的头脑。
创刊于1907年10月的《豫报》,比《河南》杂志早诞生两个月,也是由河南留学生创办。然而,由于人员过于复杂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员信奉康梁的立宪派思想,导致杂
志内部办刊思想发生分歧,严重阻碍了同盟会思想主张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