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说包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说包公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11 2.0折 26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炜光

出版社中国青年

ISBN9787515317403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6元

货号2665094

上书时间2024-06-03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正说包公》是由李炜光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正说包公》系列讲座汇编而成,作者分十讲:身世之谜、精诚尽孝、牛舌疑案、端州清风、真假皇子、包公上疏、开封府尹、宋宫秋月、包与欧阳、劲正之臣,探讨了包公孝、廉、正、智、真等鲜明个性,力图呈现一个真实的包拯。

作者简介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正说包公》主讲嘉宾。主要著作:《李炜光说财税》《税收的逻辑》《市场经济中的财政政策》《中国财政史述论稿》《魏晋南北朝财政史》;论文代表作:《论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逃往瓦朗纳斯——法国大革命前夕财政改革启示录》《梁启超:中国公共财政的启蒙师与先行者》等。

目录
第一章:身世之谜
第二章:精诚尽孝
第三章:牛舌疑案
第四章:端州清风
第五章:真假皇子
第六章:包公上疏
第七章:开封府尹
第八章:宋宫秋月
第九章 包与欧阳
第十章 劲正之臣

内容摘要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最高的官员,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包公秉公执法、一身正气,其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传颂,历久不衰。
《正说包公》由李炜光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的《正说包公》系列讲座汇编而成。作者(李炜光)广泛涉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包拯集校注》等典籍,引经据典,研究性地探讨了包公身世及其生平功业,侧重表现了包公孝、廉、
正、智、真的鲜明个性。立体地再现了一代名臣——包公的清官形象。通观全书,包公为官,贵在一个“清”字:清正、清明、清廉。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千年后,包公的至理名言仍是当今为政者师表,为民者心愿。

精彩内容
 如果从包公出生的那年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可是人们从来没有忘记过包公,仍然世代传颂包公的故事。
实际上,正史上有关包公的记载很少,几个版本的包公传记都不过一千多字,最长的《包公墓志铭》也不过三千多字,可是民间流传的包公故事可就多了,加起来足有好几百种。
在民间,包公早已经超越历史,成为神话。
如果只相信那些干巴巴的历史记载,人们怎么可能如此长久地记着他?可是如果说那些传说就是事实,那历史本身不是变成神话了吗?可见,在包公身上,是围绕着一
层神秘光环的。人们一直在问:那些民间传说,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把包公的这些未解之谜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五个问题:第一,有关包公的身世,如,包公刚一生下来就被父母抛弃了吗?后来又是被他的嫂子养大的吗?
第二,关于包公的形象,他的脸真是黑的吗?真
的有一
个月牙儿嵌在他的额头中央吗?
第三,包公都断过哪些案子?真的是断案如神吗?那些著名的公案,“狸猫换太子”、“秦香莲”等等,跟
包公有关系吗?
第四,包公历来严于律己,也严于待人,经他指名道姓弹劾过的本朝官员就有六十一名,连宰相也被他拉下马,甚至还胆大包天地冲撞过“龙颜”。
换别人,早就遭报复了,可是,包公却能很好地保护自己,而且一直受到重用,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第五,包公是怎么死的?是被人害死的?后又身葬何处?
等等。
一、包公的脸是黑还是白面黑,额头上一弯新月,是包公最显著的特征。
那么,包公真有这么黑?真的有月牙儿?
流传于世的包公画像,包氏宗谱、包公祠里,还有故宫南熏殿上各有一幅,另外,梁启超先生的名作《饮冰室合集》里也收有一幅。几幅画像,一幅一个模样,其中哪一
幅最接近包公本人呢?
专家们怎么说的呢?他们认为,历史上的包公是个白脸长须、面目清秀的人物;包家人自己也这样认为,包公的三十三代孙包义旭依据族谱,也说包公是白脸。
既然包公是白脸,那为什么民间盛传他是黑脸呢?专家的看法是,这主要受戏剧表演的影响。比如京剧,用各种颜色绘成脸谱来刻画人物,白色一般用来形容小人、奸臣,包公这样的清官当然不能勾白脸。那么,用红脸行不行?也不行。
红色是忠臣的象征,让人想起关公来。而黑脸,代表着冷峻、
严肃,包公正好就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用黑脸最合适。
尽管学术界算是有了定论,可还是有几点疑问:第一,中国古代绘画一般都是工笔或白描,似乎很难准确表现出一个人的皮肤是黑是自来。比如,一个人皮肤只是比常人偏黑一些,他画得出来吗?
第二,包公祠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但毁了建,建了毁。
历经近千年,很难说它收藏的包公像是原来那幅了。
包氏族谱也有相同的问题,年代太久,就是包家人,也难以肯定手里的包公像是早先那一幅。再就是故宫里收藏的,紫禁城里的珍宝文物有相当一部分是清朝从元、明时期继承下来的,这幅包公像是不是元继承宋的,后流传至今的呢?很难说。
这些流传的画像,都不能说是靠得住的证据。
还有梁启超保存的那幅,人比较瘦弱,面相也相对黑一些。
可这幅画梁先生是从哪得来的,没有说明,需要做进一步的考证。
第三,当时汴京流传着一句话,叫“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集校注》)。在佛教中,“阎罗”是“管理地狱的魔王”,据说他手下有十八个判官,分管着十八层地狱。当时的人为什么把包公形容为阎罗呢?
传说中的阎罗是黑脸,当时的人会不会因为包公也是个黑脸,而把这个“美称”送给他呢?
很有这个可能。平时给谁起一个绰号,一般是根据这个人的外貌而定,而很少根据他的内在特征。为什么人们偏偏拿包公去跟阎王相比,而不是跟别的谁联系起来,可能就是来自于这样一种自然联想。就像看到某个女孩子很漂
亮,就叫她西施一样。
另外,“阎罗包老”这个称呼在包公生前就有了,那时候的人恐怕比今人更知道包公是黑脸,还是白脸。
所以,包公极有可能是个黑皮肤的人,至少比一
般人偏黑一些。当然,恐怕黑不到舞台上那个程度。实际上,说包公是个白面书生,民间就很难通过。在舞台上弄个白脸包公出来,人们会问,那还是包公吗?所以,没有充分证
据之前,最好不要轻易推翻老百姓心目中已经定型的包公形象。P2-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