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广寸木
  • 土广寸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土广寸木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0.35 5.9折 68 全新

库存1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魏思孝

出版社北京日报

ISBN9787547749357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2066480

上书时间2024-06-03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魏思孝,1986年生于山东淄博,出版有《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等多部作品,近年完成“乡村三部曲”——《余事勿取》《都是人民群众》《王能好》。《王能好》入选2022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决名单。

目录
推荐序 怎样的村庄?/赵坤 

上 局部
一 馒头
二 混子
三  酒
四 李宝
五 人肉
六  屎
七 福利

下 一年
一月 饭局
二月 采访
三月 防水
四月 上坟
五月 查体
六月 麦收
七月 选举
八月 婚礼
九月 秋收
十月 耕种
十一月 照片
十二月 开会 

后 记

内容摘要
“这块弹丸之地,四季交替,雨雪飘落,人如虫蚁疲于奔命,到头来两手空空。”《土广寸木》是作家魏思孝全新长篇力作,书名为“村庄”二字的拆解。村庄,是一个形容词,是每一个面对生活不堪重负的人的处境写照。“辛留村”的芸芸众生与日常生活,如纪录片镜头般徐徐展开。百余人物,年岁时节,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每一张面孔都有无尽的故事。
《土广寸木》在写法上消弭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挑战的是传统对于乡村的想象式书写。上篇“局部”聚焦人、物事、地点与时间,由此勾连出辛留村的人物谱系与世事百态;下篇“一年”则以老付与“我”这对母子的日常生活为主线,记叙村庄一年内的大小事务,涉及农事生产、婚丧嫁娶、基层政治等等,全景式描绘当下乡村的真实景观。《土广寸木》如一部当代乡村的文字纪录片,充满切近的细微观察及深刻而具体的关怀。辛留村的生活图景里,掩藏着历史的幽灵,也展露着时代的惶惑。

精彩内容
上 局部一 馒头丘陵包裹下的这块方圆几公里的平地,历来因风调雨顺,在看天吃饭的年头,被周边的山民们嫉羡。虽有盗匪光顾的可怖传说,在亲历者们死去后,也少有人提及,只留下县志里的一行文字:“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民生凋敝。乡间匪患频仍,地方受害极甚。”但对山区的偏见,根深蒂固。娶妻嫁女,避之不及。十几年间,过去依节气庄稼生长而变换色彩的大片农田,上面盖起宏伟体面的厂房。有幸失地的农民,进厂下车间。农具被挂起,落满尘土。家中多了工厂统一分发的工作服、手套,以及顺回来的废弃零件和需要记住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材料。五险一金,不仅是城里人专有的词汇,在村民的口中,和粮食的价格走向,一同被讨论。经济下行,工厂效益不好,后续的规划占地一再拖延。一些还种着地的村民,在农田和厂房间腾挪。基于对土地的尊重,觉得有地不种任其荒废有些可惜。他们心里清楚,种地的确没有账可算,倒不担心麦子的长势和收成,让他们面容愁苦的,是迟迟发不出的工资(一拖就是半年)以及越来越严苛的规章制度(动辄罚款几百)。
自村落形成之初,几百年间,屋舍在数不清的动荡和灾祸中摧毁又兴建,如今成排的砖瓦房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造的,最初只有院墙和北屋,随着村民手里有了余钱,十几年间又陆续加盖偏房,天井浇筑成水泥地面,木窗换成铝合金。近些年,村民闻讯要拆迁,为多拿补偿金,用彩钢板罩住天井,算作房屋面积,室内漆黑一片,白天也要点灯。仍保留着过去院式的村户,已是少数。拆迁迟迟没有动静,他们有着更为宜人的居住环境。世事人情在错落有致的房屋间织造的巨网,让看似冷清的街貌固若金汤。从外观来看,屋舍并没有什么区别,过去是灰色外墙,先是建设新农村,统一涂成浅黄色,去年又打造美丽乡村,重新涂成白色。风雨侵蚀,墙面裂出道道缝隙。相比生计,这并不为村民担忧,砖瓦房足以再坚持十几年,等他们入土为安。
过去的土坯房,集中在中心大街的南侧,少有修缮,多半已坍塌。没倒塌的,也摇摇欲坠。几片红瓦盖在墙头,勉强立起几根木头支撑着外墙。雨水冲刷,土坯的墙体上留下道道浅痕,泥土垫高狭窄的胡同。野草丛生,成为黄鼠狼的栖身之所。残垣断壁间也有零星的村民还生活其中,多为老人。与孩子分家后,孩子住进新村的砖瓦房。他们自觉时日不多,老屋修缮一下继续住在这里。再等不到半个月,大年三十给老屋贴春联。大年初一早上拜年,这是一年中,老村最热闹的时刻。男人们穿上最为体面的衣物—西服、大衣、皮鞋,口叼香烟,领着同样焕然一新的妻儿,经过小巷,望着破败的屋舍,忍不住分享几句死去的乡邻、曾经的玩伴,反观业已衰老的自己,哀叹白驹过隙,对当下的处境不无懊悔。瓦罐的残片嵌在土里,内壁落了一层还没有化冻的雪渣。“破四旧”时,祠堂的石碑被捣毁,散落埋在各处。接续族谱,先人的名字拿不定时,虽石碑上有记载,也没人费力再挖出来一探究竟,只凭发音记上。如今,祖训早就没人记得,代替的是在中心大街两侧张贴的新时代标语—爱岗敬业勤劳富,精打细算聚财富,遵纪守法健康富,家庭和睦同心富,邻里相亲互相富。日头好时,老人们围坐在标语下面,晾晒行将就木的身躯。
张贴在门上的白纸和胡同悬挂的彩旗交替出现。婚丧嫁娶照常发生,哀乐和欢笑都无法延阻村民在晨光中出门讨活的步伐。人命不值一提,握紧在手的东西寥寥,日出而作是必须承受的。日光掠过田地、果园、柴火垛、商店、炼油厂、物流园。生活污水在水泥盖板下静静流淌,屋顶的太阳能随温度升高,不断喷发出蒸汽,犹如醉汉呕吐。通往村外的乡间公路,路面坑洼。货车沿路停靠,排队等候进厂。一座猪舍,因赔偿没谈拢,沦为钉子户,公路被其分割成两条斜路。几年过去,养殖户搬走,和猪舍一同被遗弃的还有路口的村碑。碑身爬满枝蔓,拨开后,那些有关村庄来历的大段碑文上覆盖着“小额贷款”的喷漆广告,更加难以辨认这些经年累月风化的字迹。仅存的几块农田,村民站立其中,未完的农活让他出神。土地被轮番地耕种,仍保持本色。种子出土,禾苗生长,挂穗结粒,收割入袋,一如此地生死往复的人们。
相较归为尘土的祖辈,后代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没有多大改变。能糊口的年岁,在数百年的村史中,只是不起眼的一瞬。基因中对饥饿的恐惧,让他们始终不能相信,吃饭不再是问题。他们对粮食的态度依旧虔诚,这从农忙晾晒小麦、玉米时俯身仔细捡拾地缝里的粒子可见一斑。年轻人的抱怨,总会让父辈不屑,絮叨过去吃糠咽菜的日子。脱离基本生存的苦恼,在这里没有供其滋生的土壤。能吃饱饭,就该知足。不论是电视还是手机里所呈现的外面世界的光鲜和浮华,都可归类为是骄奢淫逸,让此地牢固的生存哲学——勤恳、本分、吃苦、节欲、忍耐、少言,有些细微的松动,但绝大多数后生们,进城被社会的铁网筛选,沦为杂质,到头还是要回到村里,进入工厂,穿好工作服,以劣酒做伴。最终明白一个道理,在一己私欲面前,妻儿老小的胃口更为重要。
这块弹丸之地,四季交替,雨雪飘落,人如虫蚁疲于奔命,到头来两手空空。你或许开始明白,留下来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并不是对此地有多么热爱和留恋。不可否认,这片祖辈开垦并踞此繁衍的土地,接纳着他们卑劣的出身。不论你是否有顽疾在身,还是愚笨无能,这一亩三分地,就是你的家,亲友对你伸出援手,也让你品尝世态炎凉。从学会走路,到被农活压弯脊梁;从姑娘洞房花烛时的羞怯,到在亲属出殡时大哭做戏。别处的富足和繁华入眼,也只会让你置气般道出一句:哪里都没这里好。找补自己缺乏冒险精神,没有去外面闯荡一番,混出个人样衣锦还乡。你不舍自己的破屋,只因,这里就是你唯一的栖息之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