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心光明
  • 此心光明
  • 此心光明
  • 此心光明
  • 此心光明
  • 此心光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此心光明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4.66 3.7折 39.9 全新

库存2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志远|责编:辛歧波

出版社北京日报

ISBN9787547746585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9元

货号1203174276

上书时间2024-06-03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已出版《明朝为何说亡就亡》《王阳明:心学的力量》《千古一人王阳明》等十余部著作。在《百家讲坛》主讲《王阳明》《国史通鉴》等,两次被评为备受欢迎的主讲人。
致力于推广阳明心学,发掘其当代价值;多次开设王阳明讲座,对王阳明生平及思想的介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目录
第一章:王阳明与阳明时代 001
第二章:龙场悟道,道在心中 024
第三章:政在亲民 050
第四章:“良知”二字,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069
第五章:心中有良知,满街皆圣人 127
第六章:斯人已逝,斯人永存 155

内容摘要
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一生中重要的几个转折点——龙场悟道、江西为政、绍兴讲学,介绍王阳明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亲民”等学说,感悟王阳明“此心光明”的人生境界。
王阳明的一生就是践行“此心光明”这一境界的最好注解。
面对宁王叛军压境,王阳明内心毫无波澜,用计谋虚张声势,迅速平定叛乱。
面对朝廷、权臣的多次猜忌质疑,王阳明坦然对之,把荣辱置之度外,济世救民,问心无愧。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当学生问他有什么遗言时,王阳明坦荡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遇事宠辱不惊,处世无愧于心。这是王阳明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翻开本书,领略王阳明“此心光明”的人生境界。

精彩内容
第二章龙场悟道,道在心中(节选,有删减)当年这里山高路险,人烟稀少,蛇虺遍布,蛊毒瘴疠弥漫。一眼望去,山叠着山,哪里见得到人?偶尔从丛林中钻出几个人来,不是语言难以听懂的苗族人、彝族人、瑶族人,便是从中原流亡到此地的逃犯,或是匆匆而过的商人。王阳明站在立有“龙场驿”字样的碑石前,望着几个目光呆滞的驿卒,心中一阵凄楚。他得在这里度过漫长的时日,至于何时能返回中原,只有听天由命了。
王阳明到这里做龙场驿驿丞,刚来的时候在茅屋、石洞中栖身,甚至找到一块窝进去的石头,然后对仆人说,我死了以后就睡在这里,就叫这块石头“石棺”。后来他又在一个向阳的山坡上发现了一个石洞,非常像他老家余姚的阳明洞,他就把这个洞叫作“阳明小洞天”,经常在那里读书、打坐、思考。
后来,当地人知道他是由于在北京和当权派斗争而被贬谪到龙场,就在龙冈为他搭建了一座庭院,叫作“龙冈书院”。王阳明后来的所谓“龙场悟道”,据称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在“阳明小洞天”完成的。
来到龙场之前,尽管王阳明做过工部观政进士、刑部主事,尽管录过囚、巡视过牢狱,但是他所接触的、所交流的主要是士大夫圈子,是读书人的圈子。但到了龙场以后,他所见到的是当时中国经济最落后地区的民风和民俗,听到的是中原流亡者对当时中国最黑暗现实的揭露,他自己作为贬谪之身,是以最底层的身份,真正接触到中国最底层的社会。
正是因为王阳明的肉体在此时经受了有生以来最艰难的磨炼,他的灵魂真正经受了有生以来最激烈的震撼,他才开始对自己的人生、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有生以来最本质的认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才真正体会到孟子所说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意义。
既然来到了这个地方,能不能回到中原也不知道,那些做圣人、报效国家的想法,都暂且放下,王阳明要面对的是生与死的考验。当放下包袱、放下生死的时候,他内心最深处的能量才迸发出来,对社会、对人的脆弱性与无奈,才有了最深刻的看法。
我的一个朋友是专门研究王阳明书法的,他告诉我,王阳明一生之中的书法,以龙场期间所写的书法作品最有灵气、最真挚。清朝有人编了一个集子,叫《古文观止》,里面一共收了王阳明3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中,这3篇文章全是在龙场所作。
王阳明跟别人不一样,无论是达还是穷,他内心深处想做圣人、想报效国家的初心,从未改变。尽管念头需要放下来,但是这些想法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推动着他去做该做的事。
初到龙场时,王阳明带着仆人,住在从荆棘中开出的茅屋里,后搬到被称为“阳明小洞天”的石洞之中,虽然最后搬进了“龙冈书院”,但他仍然常常在“阳明小洞天”读书、思考,在这里体悟、把玩《周易》,于是他又将“阳明小洞天”称为“玩易窝”。在这里他写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玩易窝记》。
……王阳明既然想做圣人,也就必然要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及朱熹诸儒一样,努力窥破这层道理,努力将自己的心性与天道进行沟通。为此,他一直在思考,一直在体验,但也一直在苦恼。尽管朱子的说法看起来有理,但要用来解释事物,却觉得到处都是障碍。
大概是在构思、写作《玩易窝记》这篇文章的时候,王阳明突然觉得心中一亮,人性与天道竟然连成了一体!性禀天地五常之气而生,是人与生俱来的禀性和天赋。孔子之性,乃孔子与生俱来的禀性。天道为元亨日新之道。元者善也,亨者通也,天道乃万事万物日日不停、新新不已的变化之道或规律。子贡所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乃孔子之心与万物之理、孔子所禀之性与元亨日新之道的沟通和契合,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灵与宇宙的撞击。日日不停、新新不已之道正在孔子的心中,他人如何能明白,又如何能“得而闻之”?
王阳明豁然开朗,原来,所谓的天理、物理,所谓的圣人之道,全在我心之中,全在自己与生俱来的禀性之中。为圣之道,只需向自己心中、向自己性中去挖掘、去寻找:“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阳明先生年谱》根据王阳明自己的回顾,做了十分传神的描述:“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一旦勘破这层关系,王阳明欣喜若狂。此时已是午夜,万籁俱静,仆人早已入睡,忽听得主人叫喊,都从梦中惊醒,但见主人欢呼雀跃,不禁愕然。主人怎么回事,是不是梦游?王阳明说这一瞬间他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圣人之道就像一盏明灯,后世的儒者不断将自己的认识贴在这盏灯上,久而久之,看到的都是附在这盏灯上的纸,灯本身倒不亮了。王阳明认为,自己的责任,是把这一层层附在圣人之道这盏明灯上的所有附加物统统撕掉,让自己的心、自己的性直接和圣贤对话,与圣贤沟通。
这个发现被王阳明的弟子们称为“龙场悟道”。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