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学
  • 中药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药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9.74 6.2折 48 全新

库存14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凌一揆主编

出版社上海科技

ISBN9787532304974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1202674156

上书时间2024-06-03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通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和全国中医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陆续编写完毕。  本套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其中除少数教材是初次编写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编写成的。所以这套新教材也包含着前几版教材编写者的劳动成果在内。  教材是培养社会主义专门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予以锤炼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作准备,使之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的高等中医药教学用书,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商品简介

 《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是中药学教材编审小组根据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会议精神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编写和审稿定稿的。  《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中药、针灸专业使用。全书分总论、各论两个部分。此外,并列有附篇,介绍历代主要本草学著作。书末附药名中文笔画索引和引用方剂索引,以备检索。  总论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采、制的理论与技术,以及药物性能、配伍、应用知识等基本概念。  各论介绍全国多数地区常用中药493种,按药物功用的共性,结合治法进行分类,共分20章,章以下适当分节。此外对不同来源或同一来源而药用部位不同,但疗效相似而且临床常用的一些药物,作为附药,概述其性能功效和用法,分列于相关药物之后。  药物的性能、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内容。根据中医学辨证用药的理法,以中医理论阐述各个药的基本功效及其适应范围,并引证必要的方剂,体现实际应用的法度。  各个中药的标名以沿用已久、考证无误的本草用名为正名。少数未见本草著录的,则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标名或国内多数地区习用的名称。并标出拉丁学名,避免名实混淆。有些来源不一或商品品种混乱、需要澄清的,则另列附注栏目,予以扼要叙述。  为有利于继承、发扬我国药学遗产,培养直接阅读本草原文的能力,每药之后均有文献摘要一栏,选摘重要的本草和医家论述,按时代顺序,分段排列。  《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按各章顺序)由以下同志分别执笔:凌一揆(总论、解表药、清热药);黄雅镕(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及附篇历代主要本草著作介绍);徐辉光(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药);林乾良(止咳化痰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颜正华(补益药、收涩药、涌吐药、外用及其他药)。《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写及审稿中有关资料工作及索引编制,均由本学科编审小组秘书成都中医学院陈先难同志负责并协助清稿。



作者简介
凌一揆 第*1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担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高等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国*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九一”靠前传统医药大会学术顾问、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顾问团成员、成都市人大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省副主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目录
总论

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2.1产地

2.2采集

3.中药的炮制

3.1炮制的目的

3.2炮制的方法

4.中药的性能

4.1四气和五味

4.2升降浮沉

4.3归经

4.4有毒与无

5.中药的应用

5.1配伍

5.2用药禁忌

5.3剂量

5.4用法

各论

1.解表药

1.1辛温解表药

麻黄

桂枝

紫苏(附:苏梗)

生姜(附:生姜皮)

香薷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藁本

苍耳子(附:苍耳草、苍耳虫)

辛夷

葱白

胡荽

柽柳

1.2辛凉解表药

薄荷

牛蒡子

蟓蜕

淡豆豉(附:大豆黄卷)

桑叶

菊花(附:野菊花)

蔓荆子

葛根(附:葛花)

柴胡

升麻

浮萍

木贼

2.清热药

2.1清热泻火

石膏

知母

芦根

天花粉

竹叶

栀子

夏枯草

淡竹叶

寒水石

鸭跖草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2.2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苦参

2.3清热凉血药

犀角(附:水牛角)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2.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附:忍冬藤)

连翘-

蒲公英

紫花地丁

大青叶(附:板蓝根)

青黛

穿心莲

牛黄

蚤休

拳参

半边莲

垂盆草

土茯苓

鱼腥草

射干

山豆根(附:北豆根)

马勃

马齿苋

白头翁

秦皮

鸦胆子

红藤

败酱草(附:墓头回)

白花蛇舌草

熊胆

白蔹

白鲜皮

漏芦

山慈姑

四季青

金荞麦

地锦草

白毛夏枯草

绿豆(附:绿豆衣)

2.5清虚热药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3.泻下药

3.1攻下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3.2润下药

火麻仁

郁李仁

3.3峻下逐水药

甘遂

大戟

芫花

巴豆

牵牛子

商陆

千金子

4.祛风湿药

独活

威灵仙

防己

秦艽

豨莶草

臭梧桐

木瓜

络石藤

徐长卿

桑枝

桑寄生

五加皮

虎骨

白花蛇(附:乌梢蛇、蛇蜕)

海桐皮

蚕沙

寻骨风

海风藤

千年健

松节

5.芳香化湿药

苍术

厚朴(附:厚朴花)

藿香

佩兰

砂仁(附:砂仁壳)

白豆蔻(附:豆蔻壳)

草豆蔻

草果

6.利水渗湿药

茯苓(附:茯苓皮)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车前子(附:车前草)

滑石

木通

通草(附:梗通草)

金钱草

海金沙(附:海金沙藤)

石韦

萆薢

茵陈蒿

地肤子

冬瓜皮(附:冬瓜子)

葫芦

赤小豆

泽漆

萹蓄

瞿麦

灯心草

冬葵子

7.温里药

附子(附:乌头)

干姜(附:炮姜)

肉桂

吴茱萸

细辛

花椒(附:椒目)

荜茇

荜澄茄

丁香(附:母丁香)

高良姜

小茴香(附:八角茴香)

胡椒

8理气药..

橘皮(附: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

青皮

枳实(附:枳壳)

佛手(附:佛手花)

香橼

枸橘

木香

香附

乌药

沉香

川楝子

荔枝核

青木香

薤白

檀香

刀豆

柿蒂

甘松

娑罗子

八月札

玫瑰花

绿萼梅

九香虫

9.消食药

山楂

神曲(附:建曲)

麦芽

谷芽

莱菔子

鸡内金

10.驱虫药

使君子

苦楝皮

槟榔(附:大腹皮)

南瓜子

鹤草芽

雷丸

鹤虱

榧子

芜荑

贯众

11.止血药

大蓟

小蓟

……

内容摘要
《中药学》供中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中药、针灸使用。全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此外,并列有附篇,介绍历代主要中草学著作。书末附药名中文笔画索引和引用方剂索引,以备检索。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