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宝修复师
  • 国宝修复师
  • 国宝修复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宝修复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9.96 5.4折 56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北京日报人物采写组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

ISBN9787101138535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1201923097

上书时间2024-06-02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国宝修复师》是由《北京日报》副刊的一个文物修复师的深度人物访谈结集而成。

 

全书共采访十一位文物修复师,他们分别来自故宫、敦煌、兵马俑等大型博物馆以及国图、社科院等科研机构。有修复展子虔《游春图》的徐建华;有修复太和殿的李永革;有修复敦煌壁画的樊再轩;有修复兵马俑的刘江卫;有修复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的杜伟生和朱振彬等著名的文物修复专家。

 

全书的采访依据两条线索:一是文物的线索,包括文物的来历、文物相关的历史知识、文物修复的过程;二是修复师的线索,包括人生经历、修复技艺的传承、与文物的故事。这两条线索上的若干素材经过记者善于铺陈以及生动的叙述,修复师的人生立体了,文物也生动了。可读性很强。



 
 
 
 

目录
单霁翔:长久的关注(代序)
徐建华:我在故宫修复古书画
王津:故官钟情
王有亮:守护青铜时代
李永革:一辈子的故宫木匠
屈峰:一个木器修复师的修行
樊再轩:伫立画壁旁与毁灭对抗
刘江卫:复活的不只是兵马俑
杜伟生:修书即修行
朱振彬:沉默的书医
王亚蓉:重现千年锦绣
贾文忠:与古人对谈金石

内容摘要
 《国宝修复师》是由《北京日报》副刊的一个文物修复师的深度人物访谈结集而成。
全书共采访十一位文物修复师,他们分别来自故宫、敦煌、兵马俑等大型博物馆以及国图、社科院等科研机构。有修复展子虔《游春图》的徐建华;有修复太和殿的李永革;有修复敦煌壁画的樊再轩;有修复兵马俑的刘江卫;有修复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的杜伟生和朱振彬等著名的文物修复专家。
全书的采访依据两条线索:一是文物的线索,包括文物的来历、文物相关的历史知识、文物修复的过程;二是修复师的线索,包括人生经历、修复技艺的传承、与文物的故事。这两条线索上的若干素材经过记者善于铺陈以及生动的叙述,修复师的人生立体了,文物也生动了。可读性很强。

主编推荐

1、文物是一个民族长久延续的物质记忆和情感寄托,谓之“国宝”。相较于文物而言,文物修复师数量更少,责任更大,堪称“国宝中的国宝”!《国宝修复师》就是为这些国宝立传,让公众记住他们的名字,感佩他们的功绩,惊叹他们的技艺,敬仰他们的精神,珍视他们的事业。本书收录了来自故宫、国图、敦煌、秦陵等TOP博物馆的十一位国宝修复师的故事。尊重这些中华文明的守护人,是出版本书的初衷。

 

2、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先生为本书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师傅的背影徐建华,面容微腴,头发花白,格子上衣外面套了一
件旧衬衫。因为母亲是旗人,他说起北京话来圆润透亮,京韵京腔。采访时,他正拿着鬃刷,唰唰唰地往画上洒水,嘴里叮嘱着动作要领。徐建华是裱画科里年龄最长、资历最老的修复师,给作品接补颜色时,记者看到的是他握着毛笔、细纹密布的手。
五年前,干了一辈子文物修复的徐建华正式退休,但裱画室里徒弟多、师傅少,院里请他回来工作,他仍每天挤一个小时的公交去上班。
这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八点前就到了单位,从神武门的存车处骑上车,一路经过修葺一新的建福宫和四角挂龙的雨花阁,七转八绕到了办公室。裱画室的小院,位于慈宁宫的后身,是清代老太后颐养天年的地方,如今,成为整座故宫唯一有门禁的部门。
屋里,一张宽大挺实、披麻挂灰的红漆裱画案前,徐建华喝足了茶,戴上老花镜,细细观瞧上面的几幅隔扇。
那是他这几天留给徒弟高翔的作业。此刻,几幅乾隆花园里“臣字款”的隔扇画页,已经修复如初。
晨晖时分,东面的阳光透过窗格斜射进来,一棱一棱地铺在地上,也挂在他雪白的头发上。
在故宫工作了四十二年,徐建华记不清他度过了多少个这样的清晨。一代一代,师傅传给徒弟,徒弟又变成师傅。
虽然世世相传,然而裱画技艺的起源时间,至今仍不可考。不过,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可以判断,这项手艺在晋朝就已存在,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徐建华说,这份儿分量来得厚重。
沉甸甸的回忆是从师傅们的记忆开始的……“1954年,老师傅们是院里从上海、南京、北京请来的,都是大鉴定家张珩、郑振铎跟徐邦达亲自推荐,解放前,他们就已经非常有名了。”那一年,正值盛年的修复师们从五湖四海被请进故宫。这其中,就有“苏裱”名家、后来成为徐建华师傅的杨文彬,还有古画修复大家张耀
选、孙承枝等人。
苏裱,是装裱派别中的一种,细腻淡雅,修旧如旧,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在清代,皇帝偏好这种装裱方式。
皇家藏画,或送至南方装裱,或请南人北上。所以,这次各地的裱画师们进宫后,也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
间院子,南方人在前屋,北方人在后屋。前者水平高,主要负责修复一级文物,“主修画心,不管装潢”。
裱画师们个个神通广大,院里的领导如获至宝,不敢轻慢,即便是物资困难的年代,也坚持给他们发糖发蛋、
发茶发烟,他们被叫做“糖蛋干部”,工资拿得比院长还高。
然而,老天也给了他们“九九八十一难”。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冬天极冷,手被冻得伸不直,再厚的棉衣也挡不住寒风。“太和殿顶上一见白,人的手上就生冻疮。”南方师傅从小没见过这阵仗,受不住的,就回去了。一同北上的苏裱名家洪秋生,就因为冻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