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私家记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上海私家记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9.56 3.0折 3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海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中心

ISBN9787547307960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2元

货号3292206

上书时间2024-06-02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海,笔名费里尼,前媒体人,资深码字匠,口味宽容的咖啡爱好者,黑白照片控,城市漫游者,祖籍齐鲁,生于边陲,长在吴越。

目录
序一
序二
记忆
  国定路550弄
  致青春
  虹镇旧事
  一桩旧案
  少年气——暴热夏季的随想
  我的麻将生涯
  穿条纹社交服的爷叔
  饭泡粥之味
  纳凉伦理学
  活着
  安福路259号
  小学时代的黄色歌曲
  飘:邱岳峰往事
  邱先生
  我的“纵贯线”
  为什么总是上海人
  一个陌生男子的来信
黑白记忆 1980’s
  那时候,全上海都是我家的客厅
  那些年,我们一起趟过的大水
  遗失的美好
  粮食的故事
  消失的“雨点”
  国庆十点钟
  菜场·影子·契约
  卖大饼的姑娘
  80年代大玩家
  开电驴的外国人
  怀念“狼”
  老谢的愧疚
  上海爷叔
  雪在烧
  影像的意义
  上海孃孃
  青春的证明
脸谱
  我的邻居王安忆
  陈逸飞:他的城
  闵惠芬:落入凡间的乐仙
  再见,“简·爱”!
  从“追捕”到“寻找男子汉”
  杨华生:两个警察
  张瑜:庐山、小街及80年代的浪漫女贼
  潘虹:消逝的“嘉宝”
  黄永生:上海RAP
  程乃珊:爱玲走后怎样了
  翁双杰:“宝贝”不死
  舒适:家族史·张师长·韩寒
  于飞:被“错位”的人生
  刘晓庆:瞧这辣妹子
  我的“史秀英”
  阿Q·阿混·阿叔
  最噱不过周柏春
  名媛与名士
  一个牛人
  三根头发的世界
  当“娘舅”遭遇“娘舅”
  廖昌永:立春
  穿蕾丝花边领的女子
  没有牛大姐的日子
  白杨礼赞
  父与子
  两枚“魂淡”
教案
  沪语漫谈:从“人”、“宁”说开去
  说“茄门”来源
附录:上海“闲话”谐趣教案
跋:上海人会消亡吗?

内容摘要
 《上海私家记忆》是一个资深上海男人过早完成的青春回忆录,是有关上海被误读的解释性絮叨、非权威沪语教案、童年一青年艺文史记录。作者王海以自己的亲历记忆记述过去近30年岁月中关于上海的人、街、事。这里有他的邻居王安忆、陈逸飞、张瑜、
潘虹等人物,有国定路、虹镇等街道往事,有饭泡粥、麻将和纳凉的习惯等上海故事。文字弥漫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味道,又充满了细节的生动。附录的沪语教案更让你在这样鲜活的语言里体会到上海市井街巷的妙处与精髓。

精彩内容
 国定路,如今北起政立路,南到黄兴路,一路经过上海两所高校: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国定路的名字,源于1927年当时国府的“大上海计划”,在远离租界的地方,建立属于上海人自己的荣光。“国定”两字,无疑蕴含了最朴素的家园安定的意思。
今天,国定路550弄已经从地图上永久地消失了。它的旧址大约在今天国定路580弄的位置,601弄的对面。我第一次进入550弄,是1973年,那年我2岁半。
在我的记忆里,除了混沌,还长久地印刻着那一
天的镜头碎片:我被人从火车的窗口递出去,穿着中山装胸前别一支钢笔的爷爷笑吟吟地看着我,奶奶和叔叔在一旁。后来的事情我是听我奶奶在日后长久的黄昏与黑夜来临之前对我絮叨的:从火车站把我接回家里的那天,左右邻居都笑趴下了——从没见过一个孩子这么脏。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82团十连,坐3到4个白天的汽车才能到乌鲁木齐市,再坐3天3夜的火车,方抵上海。在支边的17年中,我的父母在漫长的省亲往返中耗尽了时间与金钱。
于我,比混沌来临之前更为混沌的1963年,一个火红的年代,我爸妈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来到新疆。如同传说中那般,他们中的一位是偷取了家中的户口本报名然后成行的。在上海,我爷爷家住在国定路550弄,一个乱哄哄类似虹镇老街的居民社区;我外公家住在距离差不多2公里之外的四平路平昌街的铁
路新村——上海铁路系统职工住宅区,一色的黄色外墙,当年日本人留下的遗迹。从四平路国定路的平昌街一直到国定路政民路沿线,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人留下的这种风格鲜明的两层联排民居还比比皆是。彼时,相隔不过一箭之遥的这两名男女并不相识。
1973年,爸妈托一个回上海的同事把我捎回,随身行李中还有我好几顶缀了闪闪红星的军帽,上边的红五星,可是货真价实的军用品。一旦回到上海,该是一件多么炫目的事。我长大后看到相关文字资料,“文革”中的上海,已经出现了因哄抢军帽而入狱的案例。可惜那位捎我的张叔叔有点一根筋,每次火车行进中我要撒尿,他把我从车窗口平端出去,几乎整个放到车厢外嘘嘘时,总是忘记拿掉我的军帽。于是,我的一顶顶非常“正楷”的军帽就这样一次次飞走了。
奶奶换了好几盆洗澡水,才算洗出一个还算周正的孙子。干净是干净了,大家很快发现:此孩头大。
头大到什么地步,我说不清,从小我也没觉得项上沉甸甸的。
小时候,在里弄里,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王海,你的头有几公斤?
一般视我当时的心情,答案从3公斤到5公斤不等。
个别促狭的人,会用手指轻轻捅一下我肚脐眼上方接近肋骨的部分,我就会“唉唉唉”地惊呼几声,然后摇晃着大头失去平衡,一屁股坐在地上。
国定路550弄,那时还属于宝山县,从今天的复旦大学往北大约1公里多右转,就在今天的国定路580弄的位置。里弄里大概有几百户人家,是城市居民与农民伯伯混居的典型社区。里弄朝北与江湾机场隔一
条政立路相望的地方,是宝山县五角场大队的地界。
一直到1980年代早期,如今国定路600弄的地方,还是大片的菜地。
当时在今天上海财经大学校门往南一点的位置,是一棵硕大的榆树,树干上垂挂着一节一米多长的铁
轨。每天五角场生产大队的农民伯伯敲响这段发声清脆的铁轨,召唤下地劳作。1980年,我弟弟刚回上海那年,不知何故在国定路上埋头撒腿狂奔,甫一抬头,额头正中铁轨,顿时鲜血淋漓……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秋季,五角场大队的农民伯伯都会编制出红色的柳条筐,堆得足有几层楼高。小孩子喜欢叫它“篮头山”。篮头山内外,充满了新鲜植物的清香味道,那是如今的城市里杳无痕迹的一种气息。有很多次,我远远望着篮头山的群山山脉,感
觉它们像瞬间燃烧的火把,只欠一丁点儿火星。
国定路550弄,刚解放的时候一定是棚户区。
1973年往后,从我记事起,里弄里不少居民和农民伯伯们已经利用自己的勤劳双手,盖起了两层的小楼。
房梁架好的那一刻,照例要从上边往下抛红色元宝状的定胜糕和各色糖果。那是里弄里孩子们的节日。
由于头大,极易在混乱的哄抢中失去平衡,我很少参与此类无聊的游戏。里弄里上海孩子们流行的大多数乐子,我基本都不怎么感兴趣:刮片、弹珠、滚铁圈……估计成年后我把童年游戏方面的缺憾全在麻将上补偿了。
550弄不属于政府规划,而是由居住者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可以在任意时间对其拆除重建的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的居民社区当时叫里弄。从各项环境指数看,它优于潭子湾、虹镇老街等本埠闻名遐迩的“城市贫民窟”,但又及不上曹杨新村、两万户等解放后政府新建的工人新村。从排水系统上可见一斑。我记忆中七岁之前在550弄遭遇的大水进户至少有3次以上。大到什么程度?三四岁的孩子可以坐在木制的脚盆里浮在家门口和邻居孩子打水仗。
记得那是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我从沉睡中醒来。入睡前刚下过暴雨,此刻,月光静静地洒在我家的水门汀地板上。忽然,我恍惚觉得不对劲,我的那双塑料泡沫拖鞋仿佛生了脚居然自己慢慢朝门口溜过去……我一个激灵,大喊:“奶奶,发大水啦!”外国的孩子童年最盼望见到的大概是圣诞老人。
那时我们上海的小孩子不知道有这么一个老头,但是我们也有最想见的——和反特电影《黑三角》里的不一样,夏天来我们里弄卖冰棍是一个老头,而不是脸颊圆滚滚的阴险老太。应该说,那老头是一个不老的传奇,从我四五岁开始记忆,这个面孔红润的高个子老头总是在柏油马路差不多开始被太阳晒化——上海人叫“烊特”——的时候出现,骑一辆破旧的老坦克,后座是一个大大的木箱,里边用棉絮包裹着奶油棒冰和雪糕,棒冰每根四分,雪糕八分。运气好的时候,棒头断掉的棒冰老头会以三分钱惊人价格抛售。最
神奇的是,从我四五岁直到10多岁离开国定路550弄,这个老头的容颜几乎没有变老过。
除了季节性的棒冰老头,还有一个老头经常出现。他不卖棒冰,担子里是黄颜色的糖稀做成的美味,学名我说不上来,拿小铲刀切下一条,十分美味。老
头也不收钱,但是必须拿家里的稀有金属去换——主要是铜,铜块、铜丝都可以。老头走后,里弄里经常可以听到哪个家里传出凄厉的哭声。那多半是这家的孩子拼死吃河豚,拿家里的铜钥匙换了老头的糖吃结果被爸爸痛殴。
有一回,老头又来换糖,结果被550弄一群半大的小混混堵在了弄堂朝北出口一处较为僻静的地方。
小混混们你一记我一记请老头吃着“头挞”,有人趁
机去老头的担子里浑水摸鱼,担子里的铜块、铜丝散了一地。老头铁青着脸,一言不发。我和几个走路摇摇晃晃的小屁孩在旁边起哄。正胡闹,一个穿绿军装的大个子走过来对小混混们大声叱呵,浑小子们顿作鸟散。这是我们里弄的一名退伍军人。换糖老头依旧沉默,俯身慢慢捡起散落的物什,然后微微鞠躬,走人。事情过去30多年,我对这名退伍军人印象深刻倒不是他那次救了换糖老头,而是有一回两个乞丐到我们里弄讨饭,他从裤兜里随意摸出两角钱给了乞丐。
两角钱啊,绝对大户。
除了以上两个老头,还有另两位手艺人老头经常性在里弄里逡巡。一位操着浓重的鼻音吆喝“啊有坏呃棕绷修啊?啊有坏呃藤绷修啊?”另一位是心灵手巧的补碗匠,善用锡钉将碎成几爿的海碗神奇般辍成完满的一只。我曾无数次坐在补碗匠的跟前,看他用一只细巧的小榔头在碗盏上边嘀嘀笃笃,碗外壁的图案上,盘踞着一只古怪的小海马。
P3-8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