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社会科学视角下的教育代际流动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7.04
3.5折
¥
78
全新
库存11件
作者吴涛,赖彩虹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
ISBN9787568090155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1202829284
上书时间2024-06-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吴涛,岭南师范学院首席教授,教学发展与质量测评中心主任,兼任广东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长期从事认知物理学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曾入选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等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物理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各1本,相关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优秀软件产品金慧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10余项。
目录
第一章教育代际流动的可视化分析1
第一节研究缘起/1
第二节教育代际流动的知识图谱及其分析/2
一、时序分布图谱/2
二、空间分布图谱/3
三、内容知识图谱/6
第三节研究趋势与思考/13
一、研究内容上中观机理不清/14
二、研究方向上学科交叉不够/15
三、研究框架上方法综合不足/15
四、研究重点上群体关注不全/16
第二章教育代际流动的时空耦合分析17
第一节教育代际流动水平概述/17
第二节研究数据与方法/20
一、数据来源/20
二、数据清洗/20
三、转移概率矩阵/20
四、空间重心模型/22
第三节实证结果与分析/23
一、时序演绎特征/23
二、空间重心特征/28
三、混合截面特征/31
第四节研究结论与讨论/32
第三章高等教育资源与规模的时空耦合分析35
第一节高等教育对教育代际流动的影响/35
一、高等教育促进教育代际流动/35
二、高等教育抑制教育代际流动/36
三、高等教育走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37
第二节高等教育资源的时空演化/38
一、普通高等学校数量/40
二、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量/44
三、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47
四、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教育经费/51
第三节高等教育规模的时空聚集/54
第四节高等教育资源与规模的时空耦合/57
第五节关于高等教育资源与规模的讨论/62
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63
二、区域高等教育规模不均衡/63
三、区域高等教育协调不均衡/63
第四章乡村教育代际流动与乡村振兴65
第一节乡村教育代际流动概述/65
第二节数据样本描述性分析/67
第三节乡村教育代际流动实证结果与分析/68
一、转移概率矩阵分析/68
二、代际流动性测算/72
三、主观感知分析/74
第四节乡村教育代际流动讨论/76
第五章乡村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时空演绎分析79
第一节数字鸿沟与教育公平/79
第二节研究数据与方法/82
一、研究数据/82
二、研究方法/82
第三节时序演绎特征/83
第四节空间演绎特征/89
一、空间重心轨迹/89
二、空间演化特征/90
三、空间聚集特征/92
第五节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的启示/94
第六节网真信息共享空间建设/99
一、MOOC的知识流动缺陷/100
二、TIC建设框架/101
三、TIC知识流动影响因素/102
四、TIC知识流动过程与路径/104
五、TIC知识流动服务/105
第六章教育代际流动的历史学演绎109
第一节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109
第二节以清代官员陈阀瑸为例的教育代际流动微观研究/110
一、陈瑸的家世和科举经历/110
二、陈瑸的师从关系及对科举考试的影响/114
三、陈瑸从寒门实现向上流动的外部因素与条件/117
四、陈瑸家族的代际流动/119
第三节从陈瑸看教育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125
第七章认知物理学方法127
第一节认知物理学的内涵/127
一、借鉴物理学中的原子模型表示概念/127
二、借鉴物理学中的场描述客体间的相互作用/128
三、借鉴物理学中的粒度描述知识的层次结构/128
第二节数据场/129
一、数据场的势函数形态/130
二、数据场的可视化方法/131
三、数据场的影响因子/133
四、动态数据场/134
第三节云模型/135
一、正向高斯云发生器/135
二、逆向高斯云发生器/136
三、云模型与二型模糊集合的比较/143
第八章教育代际流动的云模型方法147
第一节教育代际流动的高斯云模型/147
一、教育代际绝对流动云/147
二、绝对流动云的公理性/150
三、绝对流动云实证分析/151
第二节教育代际流动的云距离/159
一、云内外包络线/160
二、云概念距离构造/162
三、云概念距离实证/163
第三节教育代际流动的评价云模型/164
第九章教育代际流动的数据场方法170
第一节教育代际流动的数据场建模/170
一、影响因子/172
二、距离及距离指数/173
三、质量/175
第二节教育代际流动的数据场分析/177
第三节教育代际流动的数据场拓展/181
一、动态数据场/181
二、场进化分析法/182
三、关于数据场应用的讨论/184
第十章教育代际流动研究讨论与展望186
第一节计算社会科学视角下的教育代际流动研究讨论/186
第二节教育代际流动的认知物理学方法研究展望/187
参考文献189
内容摘要
本书首先通过文献计量和知识网络分析的方式,从不同维度绘制教育代际流动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探明教育代际流动问题研究的整体演进趋势,理清教育代际流动科学研究的领域结构,挖掘教育代际流动研究的发展前沿。接着,利用概率转移矩阵的连续时间片分析,挖掘教育代际流动的时间演绎特征,利用地理空间重心模型生成不同评价指标的经度和纬度值,追踪教育代际流动的空间迁移轨迹,揭示教育代际流动的时空耦合特征。然后,在认知物理学的基础上,从计算社会科学的视角提出面向教育代际流动的云模型和数据场方法,通过逆向正态云发生器实现从微观数据到宏观概念的认知转换,通过正向正态云发生器实现从宏观概念到微观数据的认知转换,通过静态场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实现教育代际的流动水平分析,通过动态场实现教育代际的流动方向分析,利用教育代际流动的云模型算法和数据场算法构建教育代际流动的中观联系。再接着,从教育代际流动的视角,探索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能性,揭示乡村教育代际流动的水平,及其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最后,在历史社会学的视角下,以科举制的相关历史经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漫长的历史时段所呈现出的历史现象展开质性的社会学演绎,为教育代际流动提供历史参考。
精彩内容
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家始终重视优先发展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和进步发展的基石,对促进社会有序流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十分关键。教育公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教育代际流动被公认为是“教育是否公平”的重要表现指标,因此对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度量与分析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研究了系列宏观的教育代际流动框架和理论,也实现了大量微观的教育代际流动实证分析,目前教育代际流动研究多集中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计算社会科学为教育代际流动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框架,这是一个不断涌现的探索性新兴交叉领域,强调采用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可计算方法研究社会科学,包括以定性和定量相融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分析教育代际流动,建立计算机辅助的教育代际流动计算模型、技术、工具和软件,开展与之有关的教育代际流动大规模社会学互联网实验、大数据采集与分析、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计算机行为模拟等,进而创造一套计算社会科学背景下的新型教育代际流动研究体系。
本书在计算社会科学的视角下做出一些尝试和探索,将教育代际流动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两个维度展开。具体逻辑关系为:首先通过文献综述阐明当前教育代际流动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从计算社会科学的视角开展可计算的教育代际流动研究,为全书做好铺垫。其次利用不同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从整体流动性、高等教育、乡村教育等不同角度验证教育代际流动水平和趋势。这部分是本书的重点,既有时序特征分析,也有空间分布演绎,还有从微观的角度,以清代官员陈瑸为例,探讨了教育代际流动的历史学演绎。在方法学层面,梳理了认知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教育代际流动问题的云模型方法、数据场方法,并做出了若干有益的探索。最后是全书的结论、讨论和展望。
本书共分为十章,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从文献入手可视化分析教育代际流动研究现状和趋势。具体通过文献计量和知识网络分析的方式,从不同维度绘制了教育代际流动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包含了时序分布、空间分布、内容分布等,探明了教育代际流动问题研究的整体演进趋势,厘清了教育代际流动科学研究的领域结构,明确了教育代际流动研究的发展前沿,提出了在计算社会科学视角下可计算的教育代际流动研究解决思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