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小说以玛利亚布隆修道院的两位少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成长和友谊为起点,围绕着两人的人生轨迹展开。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因天性截然不同而走上人生殊途:以理性引导的学者纳尔齐斯修身养性,潜心研习,成为修道院的院长;受感性召唤的艺术家歌尔德蒙漂泊流浪,独运匠心,成为雕刻家。虽天性相异,但不妨碍两人结下深厚情谊,惺惺相惜,通过相互启发、学习、感知,最终在头脑与灵魂上产生共鸣,达成理解。现实虽留遗憾,但默契已臻完满。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德裔瑞士籍作家、诗人。1877年生于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入籍瑞士。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如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译者简介:杨武能,号巴蜀译翁,1938年生,师从叶逢植、张威廉、冯至等先生,“歌德及其汉译研究”首席专家。著译作品众多包括《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格林童话全集》《魔山》等。近40年来,杨译作品读者上亿,在中国当代翻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德文化交流互鉴做出了巨大贡献。因研究、译介德语文学,特别是译介歌德作品贡献卓著,荣获德国总统颁授的德国“国家功勋奖章”终身成就奖性质的洪堡学术奖金,国际歌德研究领域的最高奖“歌德金质奖章”等。2018年,获得中国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奖项――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内容摘要
小说以玛利亚布隆修道院的两位少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成长和友谊为起点,围绕着两人的人生轨迹展开。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因天性截然不同而走上人生殊途:以理性引导的学者纳尔齐斯修身养性,潜心研习,成为修道院的院长;受感性召唤的艺术家歌尔德蒙漂泊流浪,独运匠心,成为雕刻家。虽天性相异,但不妨碍两人结下深厚情谊,惺惺相惜,通过相互启发、学习、感知,最终在头脑与灵魂上产生共鸣,达成理解。现实虽留遗憾,但默契已臻完满。
主编推荐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分别为理性与感性的象征,从他们身上体现出多对人性中的矛盾:节制和纵欲、内敛和狂放、严谨和散漫,等等。他们分属学术圣地与艺术殿堂,他们的矛盾曾制造出双方在相互理解上的迷雾;但向善的心、智慧的头脑、丰富的阅历以及各自对理想与信念的忠诚和奉献,使他们之间的隔膜在求索和交锋中消解。矛盾双方最终对各自及彼此的天性和所代表的两种世界的力量和局限都获得了透彻的领悟。
精彩内容
玛利亚布隆修道院的大门前,有一个由成对的小圆柱支撑着的拱顶;拱顶外边,紧挨着大路耸立着一株栗子树——一位气质高贵、树干粗壮、孤孤单单的南国之子,是多年以前一位罗马的朝圣者把它带到这里来的。
圆形的树冠柔软地伸展到大路上空,微风吹来便婆娑地抖动、摇曳。春天,周围一
片绿色,连修道院内的核桃树都已经长出淡红色的嫩叶,这株栗子树却仍然光秃秃的;到夜晚最短的夏季,它才从一簇簇树叶中开放出泛着淡青色微光的、形状与众不同的花朵,散发出一股股酸涩的闷香;十月里,水果和葡萄已经收完,秋风才从那渐渐变黄了的树冠中把那些带刺的果实摇落。出生在意大利邻近地区的修道院副院长格雷戈尔便用自己房中的壁炉烤食这些果实,院里的男孩子们便为争夺它们而扭滚在一起;可是栗子却并非每年都能成熟的。这株栗子树的树冠在修道院入口处的上空奇特而多情地拂动着
,宛如一位来自异乡的思想细腻而又多愁善感的客人;在它和大门口那些修长的成对的小圆石柱之间,在它和拱窗上那些石头雕饰、壁架和立柱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亲缘关系,同样受到意大利人和拉丁文学者的喜爱,却让本地居民视为异己。
在这株来自异国的树下,已经走过好几代的修道院学生;他们腋下夹着习字板,一边走,一边谈笑嬉闹,争论不休,而随着季节的变换,有时赤着脚,有时穿着
鞋,有时嘴上叼着一枝花,有时口里咬着一枚核桃,有时手中攥着一个雪球。新的学生不断到来,隔几年就换一批面孔,但大多数却彼此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