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2.14 3.3折 ¥ 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清)许植椿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104382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2652202
上书时间2024-06-02
序二
孙 超
一、诗人生平撮要
许植椿,字培之,号古樵,生于嘉庆乙卯(1819)三月十五日,卒于同治八年(1869)五月二十三日。今朝阳县西五家子乡三道沟人。许氏籍贯山东文登县,乃朝阳早期移民。曾祖父大成,至祖果家境渐为殷实,延师课读,文脉初兴。父清治,字质民,号五峰,生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正月十六日,卒于咸丰二年(1852)十二月二十三日。生植桐、植椿、植槐、植棠四子。清治曾跻身增广生员,例封文林郎。诸子少小文章熏染,诗文附骥,一时父子竞学,家声渐隆。有秀才许植桐和举人许植椿成就功名。
道光二十四年(1844),许植椿以直隶承德府朝阳县附生身份,赴北京参加道光甲辰恩科乡试。当年全国各省正榜人数1254人,副榜238人,许植椿金榜题名,列顺天府举人239人中第232位,为本科朝阳地区一位上榜人士。
清代科举由秀才、举人、进士而升堂入室。秀才生员又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可获政府膳食供给。欲入举人、进士之阶,还须参加省级乡试、会试。乡试于秋季举行,故又称秋试或秋闱,会试在春季,亦称春闱。朝阳所在的直隶承德府士子乡试地点为京城顺天,即内城东南隅的贡院。
据《道光甲辰恩科直省同年录》,许植椿所在的顺天考场彼时考官三人:左都御史续任协办大学士杜受田、刑部右侍郎续任山东巡抚张沣中、内阁学士续任工部右侍郎罗文俊,其人数多于其他省份均为两名主副考官的额度,职级也高,且“四书”诗题三、赋得命题诗一,均由“钦命”。此缘于顺天考区考生人数、定额众多,直隶大省、京畿之地文风之盛。“钦命”考题分别为: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悠久所以成物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赋得言去其辩得诚字五言八韵”。
以上诸题分别出自《论语》《中庸》《孟子》以及魏晋人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此一榜人物荟萃,佳构纷出,武水人李说严撰《直省乡墨清醇》点评。同榜李鸿章在试后三十年出资发起辑录名录,迨至光绪三年(1877)始成,其时许举人已故去九年矣。
许植椿中举后并未步入仕途,优游诗书课业以及医术,终此一生。许氏与一山之隔的山咀子孙氏家族交往颇深,许氏作为双重姻亲,晚年对孙氏人才的培养有莫大之功。其中,孙宝珊,行三,参加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顺天乡试,中式二十五名举人,时年二十岁。在其履历填写的十余位授业师中许举人列第二位,云:“许古樵夫子,讳植椿,道光甲辰恩科顺天举人。”据传举人病故后,孙氏倾资财宴客三天,并以“八珍”之一烤乳猪成席。许氏后人延续文脉仁术,重孙辈许钟令也中秀才,余者各代读书学医,不辍家学。今存古院落一处,旗杆座石一对,洛阳牡丹一丛。其旧址,于近年荣登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二、举人诗作赏析
许举人遗作唯有百五十余首诗词,内容多叙写生活、铺陈情感,目之所及,文心独具,妙笔生花。其寓情于景,取譬自如,尽显一代传统雅士应有的性情恬适、才情恣肆之风神。
“口不绝音忽到秋,书声宛带竹声流”(《秋夜读书》),呈现了求学者青灯黄卷、忘形物我之苦;“终日优游无个事,看花常把小栏凭”(《书斋偶成》),写出了诗人课余之暇,观风赏景之乐。一苦一乐,一张一弛,体现了诗人芸窗斗室况味。许氏兄弟深居乡村,耕读为业,孜孜以图,其执卷吟哦,凭栏寄傲,乃为诗人本事。故诗集中多有作者俯拾家乡常见景物,援笔成句,尽抒家山爱意。间或访友、聚会、郊游,所闻所感,亦可从中了见情愫。而其他咏史言志之属,亦未尝不吐露出旧时文人所共有的襟抱与格局。
在诸多作品中,田园山水诗类堪称擅场。《赠杨处士山村》(二)有云“高风寄托在田园”,言人言己。其中于花木题材着墨较多,但不落俗套,拈词设句每于古风盎然中翻出新意。“花到秋深清又洁,人心何必爱浓妆”(《咏白菊》)、“秋雨秋风杨柳津,叶疏枝秃不如春。劝君莫忘长亭外,曾折千条赠故人”(《秋柳》),看花非花,写树非树,以诗人之笔,逞讽诵之能。其二十首“凤凰山”组诗,空灵隽永,笔力脱俗,字字珠玑,堪称其代表作品。而“千年石洞号朝阳,因起山名是凤凰”“两个山公驮水去,随他石径上峰头”等句,为解读朝阳凤凰山历史提供了考据资料。笔者曾以《佛山诗笔两相宜》 为题专文述之。
古有试帖诗一体,系科考内容,其肇兴于唐代,迨至清朝对其限制尤严。许植椿正当其时。约略梳理,此类诗有七八首,诗题均有出处,韵脚用句中字。如诗题《买丝绣作平原君》,出自唐李贺的《浩歌》:“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首句“岂少佳公子,平原更慕殷”破题,用韵为含“春”的平水韵“上平十一真”韵。《一枝红杏出墙来·得红字五言八韵》即为标准范式之一。
本科举人应试的钦命“四书”诗题中,后一题“赋得言去其辩得诚字五言八韵”即为此类,句出《晋武帝华林园集诗》。如第二名的应试诗《赋得言去其辩得诚字五言八韵》的前两句“言自枢机懔,诗传吉甫赓。修辞严去辩,居业贵存诚”,前一句破题,枢机,《易·系辞上》曰:“言行,君子之枢机。”吉甫,指周宣王贤臣尹吉甫。第二句承题,进一步解读“言去其辩”诗题。该诗为第二名周寿昌的应试诗,采用仄起平收格式,为平水韵“下平八庚”韵,雅切得体。
在戴言先生所著的《朝阳文学史》中,对许诗题材曾有概述:“不涉及时事、政治,大部分是山水草木、四时风光,少部分是途中见闻、怀乡和闺怨。”乃是有的放矢。但据实而言,人事即时政。诗集部分作品,如“欲把清砧阶上试,薄衣难耐五更寒”(《夜坐》)、“骨彻凉风心却热,望郎不到几徘徊”(《消寒》)之类,并非仅为闺怨,亦有借他人杯酒浇自己胸中块垒之意。“大鹏本具垂天翼,反惹鸴鸠笑不禁”(《白门闲居有感》之二),此当为内外因引发诗人的思绪不平。诗题以“白门”自命,道出了作者的自谦与自励心理。
许植椿历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帝,在世五十一载,虽无宦迹可寻,其功名文章也应震动乡梓。翻阅1930年版《朝阳县志》,惜无诗人作品,仅有其兄许植桐一诗被录入,这也是许植桐(许植椿之胞兄)一首存世作品。该诗颔联为“塔矗危岩红日近,佛眠古洞白云埋”,20世纪90年代,时任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马萧萧先生将其书丹并刻挂于凤凰山朝阳洞。
三、诗中信息检讨
许氏抄本并无序跋和注释之语,对了解诗人背景有一定困难。然诗乃心声,从作品述及诗人行止踪迹中,仍可捕捉许多历史信息。略略统计,有以下几点。
(一)部分诗作时间。其中有两首诗作有迹可查。其一,《丁未秋客邑中,重阳日无有作,登高会者,感而有作》,丁未年,结合作者出生年份(1819),应为清道光丁未年(1847)。作者时年29岁。
其二,诗题《闰八月十五玩月》(二首)。闰年、闰月乃历法现象,闰年一般每两三年一闰,十九年七闰。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查阅年历,出现闰八月的年份,其相应的时间为1718年、1851年、1862年。以许氏生卒年(1819—1869)来看,1851年、1862年皆有可能,即作者时年33岁或44岁。
(二)作品排序问题。依据《丁未秋客邑中,重阳日无有作,登高会者,感而有作》和《闰八月十五玩月》两首诗的创作时间,以及在诗集中的排列次序可知,此抄本中的作品乃以创作时间之先后,依次排列。
(三)作者曾考进士而不第。诗稿开篇首诗即为《出古北口》,古北口古为交通要道,位于今北京密云,以此为标志,从北京向北出长城,咸称口外。《出古北口》诗后数首内容均为秋景,因此当为参加乡试(秋闱)所作,即道光甲辰(1844)之秋。作者时年26岁。
在抄本终篇部分有一首《过古北口见长城见感十二韵》,亦为进京之行。由于诗人已考取举人,诗集中又无访京城之诗,且上几首均为春景内容,故推断此行当为赴京参加会试(春闱)之举。
(四)诗集时间跨度。以诗集顺序,诗人26岁次参加顺天秋试作《出古北口》,29岁作《丁未秋客邑中,重阳日无有作,登高会者,感而有作》,继之作《闰八月十五玩月》,推断时年33岁或44岁,但结合诗的前后关联,当为33岁。而《过古北口见长城见感十二韵》为应会试时所作,以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规律,诗人在29、32、35岁的年纪均有可能,结合诗作的延续,35岁为宜。诗集时间跨度应为10年左右。《朝阳文学史》称许诗“时间跨度不大,大部分作于1840年后”,事实上所有作品的创作时间,均在诗人中举的1844年以后。
(五)作者赋诗纪事。典雅工切、平和冲淡的诗风贯穿许诗始终,从中见仁见智见性。然有一首诗却异常突兀,语带机锋,这便是《鸠与鹊争巢》。此七言四首组诗一唱三叹,用词旨趣亦迥异他诗:“树梢日日费经营,恨我一生室未成。绿柳林边来拙鸟,几回驱逐几回争。”“鹊之佳名上界标,也从天上架仙桥。于今再奋填桥力,斗到斜阳恨未消。”
(六)抄本封面文字及抄者存疑。抄本为宣纸竖行书写,封面居中署“许植椿诗选”,左上角犹书“十美不存”,此者或有区处。“十美” 出自清初张潮辑《虞初新志》。宸濠请六如(唐伯虎)作“十美图”献上,惜六宫只“觅得九人”,作“九美图”。 宸濠以为“十美欠一,殊属缺陷”,故又“举一人以充其数”。 基于此,庶几可窥手抄者之寄意,其一是此本非全本,且全本已“不存”;其二抄者非作者许植椿本人,至于抄本内部天头出现的校对字体,与正文有异,当另有他人为之;其三抄本掺入他人作品,或有他用。
玉超兄在对抄本整理拍照时,发现其一折页少掉一面。另《朝阳文学史》有一首《白门闲居有感》(之二),并不在抄本内,亦未发现“之一”。或可说明此抄本愈加“十美不存”了。
五、注文释意启幽思
古来诗易作,解读犹难。况时移世易,语言环境多有演变,校勘之任,难得愉快。好在玉超兄乃国家一级作家,由诗入文坛,多有积淀,考据注释驾轻就熟。他在注释“一年一度一登高,仲伯联吟逸兴豪。今日家山临眺处,吾兄彤管自挥毫”一诗时,云:
伯仲:古时常用的排序,多用于兄弟排行。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后“叔”不常用,也常把“季”放在第三位。根据《许门谱书》,许植椿兄弟四人,胞兄许植桐,弟许植椿、许植槐、许植棠。诗中“吾兄”指许植桐,甚有诗才。《朝阳文学史》等称许植桐为许植椿之胞弟。
此处非唯详细解读“伯仲”之意,还参照《许门谱书》加以佐证,同时指谬《朝阳文学史》,并附入许植桐之诗,可见注释者之用功。
注释《过凤凰岭》,尤有见地,不妨照录:
戴言所著《朝阳文学史》中《过凤凰岭》为许植椿作。末句是“不知何乡是故乡”。《古诗新墨凤凰山——书法作品集》中此诗作者为文奎。此书法作品集之所以选录《过凤凰岭》,乃认为此诗是写朝阳凤凰山。实际上,这首诗写的肯定不是朝阳市的凤凰山,因为如果作者登凤凰山游览,绝不能用《过凤凰岭》作题,一般来讲,只有岭才可以“过”;《许植椿诗选》抄本中,《过凤凰岭》之后就是《过祥云岭》,可见这是作者同时游历且赋诗的地方。朝阳市附近只有平泉县七沟镇境内有这两道岭。
此可谓一注解四疑:一是尾句之失;二是作者之异;三是地名之辨;四是“过”字之论。继之详考掌故,以证非平泉凤凰岭而不能胜任。此者,倘非腹有诗书、放开眼界,势必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其不苟同、不盲从的严谨治学精神,时见于字里行间。需补充的是,就诗中“高冈回首天涯望,不识何乡是故乡”一句已证其非。《朝阳文学史》的末句不可采信。“不知”的“知”字为平声,而此音步须为仄声,许诗“识”字为入声字,仄声,合律。文奎诗词作品,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出版物来看,不包括此首。
许氏深谙传统诗词用韵用典之道,故作品遣词造句,工稳典雅,每有用意。《四时竹枝词》《冬日吊古》之“彤云密布朔风吹”句,抄本作“彤云密布朔风催”,而戴老作“彤云密布朔风吹”,一字之差,面目皆非。观诗中韵脚“梅”“回”可知,作者用平水韵“上平十灰”韵,“催”在此韵中,而“吹”则属“上平四支”韵,二者不能混用。此外《游凤凰山》首中,抄本中的尾句为“细询檀越住何乡”,其他如“细问檀越住何乡”“细问檀越住何方”,“问”字当平而仄,皆误。尾字“方”,依平仄看,无妨,且与“房”“香”同在“下平七阳”韵部。尽管如此,终有不忠实原著之嫌。
这里需补充说明的是,诗集中多有题秋诗,常出现“砧杵”(《秋虫》)、“清砧” (《夜坐》)等,此为古人常用典故。“砧”指捣衣垫在下面的砧板鈇,“鈇”“夫” 谐音,因以作思夫隐语。“衣再捣”(《悲秋》)等,亦属此类。又,《秋夜》中有“井”“桐”字样。抄本“井畔风吹枫桐叶落”,多出一字,当取“桐”字。古人以井桐作吟秋的常用熟典,如“金井梧桐秋叶黄”(唐代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井桐叶落池荷尽” (宋代欧阳修《宿云梦馆》),“井梧飞叶送秋声”(宋代裘万顷《早作》)。其他如“怅望大刀头”(《悔教夫婿觅封侯》),《汉书·李陵传》记载,汉武帝时李陵败降匈奴,昭帝即位,遣陵故人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单于置酒赐汉使者,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刀环在刀之头,后即以“大刀头”作“还”字的隐语。
朝阳自两汉以降,代为重镇,其城池辐辏、人文鼎盛,冠绝北方。有明一代辟为牧场,清朝开边,置厅设府,重开尧舜气象。据1930年版《朝阳县志》,从嘉庆至光绪百余年间,朝阳县科试中举人者25人,另有武举2人,列热河一域前茅。许氏一门三士,许植椿为朝阳第六位中举者,洵称硕学鸿儒。今时代新启,古籍重现,是以玉超馆长念兹在兹,将此遗编复制校勘,复得辽宁人民出版社鼎助,广加播布。此举也,非唯发古文人幽光、补文学馆空白,其绳继文脉、美誉家山、砥砺同学,亦有莫大之功。
珠排玉耸起峰峦,重镇千年锷未残。时代又开新气象,搜来麟角振文坛。感念于此,从其请,襄其志,以为序也。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一日改定
《许植椿诗词》是清代学者许植椿所作的古典诗词著作。诗词内容多写山水田园、四时咏物、行旅游历、述志抒怀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风土人情、山川地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整理出版许植椿诗词作品,对研究清代朝阳历史和文学具有重要价值。《许植椿诗词校注》由国家二级作家、朝阳市作家协会原主席邸玉超先生担纲整理和校注,整理时本着“存其貌、理其文、献其疑、探其真”的原则进行,力求为大众扫除阅读障碍。全书考证精详,注释细心,为传承乡邦文献、了解先贤文化提供了助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