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干燥技术(第三版)
  • 现代干燥技术(第三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代干燥技术(第三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715.81 7.3折 980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相东、李占勇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91186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0元

货号1202605620

上书时间2024-06-02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1.刘相东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化工学会干燥专业组组长,教授、博导,多年从事干燥领域的研发以及相关教学。
工作经历1978.09-1987.09天津科技大学(原天津轻工业学院),助教1985.09-1986.10英国布鲁耐尔大学,进修生
1987.09-1992.09天津科技大学(原天津轻工业学院),讲师1992.09-1996.12波兰罗兹工业大学,博士生
1997.01-2001.09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2001.09-2007.06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2007.07-至今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系主任,教授学术兼职2012至今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委员会干燥专业组,组长2011至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干燥技术委员会,主任2004至今全国干燥专业标准委员会,副主任2003至今《农业机械学报》,编委2004至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委2005至今《干燥技术与设备》,副主编2002至今\"DryingTechnology\"(TaylorFrancis),EditorialBoardMember2010至今\"AmericanSociatyofAgriculturalandBiologicalEngineers”,MemberIDS’12(Xiamen),The18thInternationalDryingSymposium,MemberofOrganizingCommiteeIDS’04(SaoPaulo),The13thInternationalDryingSymposium,MemberofScientificCommiteeIDS’02(Beijng),The12thInternationalDryingSymposium,MemberofScientificCommiteeADC’05(Calcutta),The5thAsia-PacificDryingConference,MemberofScientificCommiteeADC’07(HongKang),The7thAsia-PacificDryingConference,MemberofScientificCommitee2.李占勇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过程装备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或主要参与)完成GJ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在研GJ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40多篇,其中在DryingTechnology上发表21篇。现担任国际期刊DryingTechnology编委(IEAB)、国际干燥会议(IDS)科学委员会成员。2011年,担任The7thAsia-PacificDryingConference会议主席,作为客座编辑编辑出版DryingTechnology两期。

目录
绪论1

第一篇干燥过程基础
第1章干燥的基本原理及过程计算25
1.1湿空气25
1.1.1空气的湿度25
1.1.2湿空气的其他物性27
1.1.3湿度图30
1.2湿物料37
1.2.1湿含量37
1.2.2平衡湿含量37
1.2.3物料的分类37
1.2.4物料和湿分的结合形式38
1.2.5湿物料的结构特性和力学性质40
1.3干燥动力学44
1.3.1概述44
1.3.2物料的干燥特性45
1.4干燥过程的基本计算48
1.4.1总体热质衡算49
1.4.2微分热质衡算54
1.4.3间歇式干燥60
1.4.4内部控制的干燥过程计算60
1.5干燥器设计计算62
1.5.1间歇干燥器干燥时间计算62
1.5.2连续干燥器容积的计算64
符号说明67
参考文献69

第2章干燥中的试验技术和测量方法70
2.1物料的物性参数测量70
2.1.1颗粒性物料的物性参数70
2.1.2物料的比热容73
2.1.3物料的热导率(K)和热扩散率74
2.1.4物料中水分的汽化潜热75
2.1.5物料湿含量的测定75
2.1.6气体湿度与排气成分的测定78
2.1.7温度的测定82
2.2物料吸附等温线的测定82
2.3湿分扩散系数87
2.4相间传热系数和传质系数91
2.5干燥常数93
2.6干燥动力学实验94
2.6.1概述94
2.6.2干燥动力学试验94
2.6.3单颗粒(液滴)的干燥动力学测定95
符号说明97
参考文献98

第3章干燥过程的模型和模拟100
3.1绪论100
3.1.1模型与模拟100
3.1.2干燥过程的模型101
3.1.3干燥过程模型的种类102
3.1.4模型与模拟过程的检验与验证102
3.1.5干燥过程模型与模拟的目的103
3.2物料干燥模型103
3.2.1多孔介质103
3.2.2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模型109
3.2.3体积平均模型122
3.2.4孔道网络干燥模型131
3.3基于干燥过程的模型141
3.3.1固定床干燥模型142
3.3.2流化床干燥模型144
3.3.3气流干燥模型146
3.3.4喷雾干燥模型150
3.3.5转筒干燥模型152
3.4模型中热质传递参数的确定157
3.4.1有效湿分扩散系数157
3.4.2热导率162
3.4.3对流换热系数与对流传质系数163
3.5干燥过程模拟165
3.5.1偏微分方程类型166
3.5.2偏微分方程数值求解167
3.5.3有限元法简介169
3.5.4干燥过程与设备软件169
参考文献171

第4章干燥过程的能量分析174
4.1能量转换的差异性174
4.2不同形式的计算175
4.2.1闭口系统的175
4.2.2开口系统的焓176
4.2.3热量176
4.3平衡方程及效率178
4.3.1闭口系统平衡方程178
4.3.2开口系统平衡方程179
4.3.3效率179
4.4物料水分结合能180
4.4.1湿物料的物质结构特征180
4.4.2干燥系统及其状态参数变化181
4.4.3水分汽化迁移过程的自由能平衡方程182
4.4.4水分结合能的理论解184
4.4.5物料的水分活度185
4.4.6物料水分汽化时的理论热耗185
4.5干燥系统分析及能效评价186
4.5.1干燥工艺系统186
4.5.2干燥系统的状态参数图187
4.5.3干燥基准点及基准函数188
4.5.4干燥特征及其理论表达189
4.5.5干燥系统效率图解193
4.5.6干燥系统的能效评价195
4.5.7热风干燥工艺系统的流195
4.5.8干燥系统匹配及能效评价法197
参考文献199

第二篇干燥方法和干燥器
第5章隧道干燥和厢式干燥203
5.1概述203
5.2厢式干燥器204
5.2.1水平气流厢式干燥器204
5.2.2穿流气流厢式干燥器207
5.2.3真空厢式干燥器211
5.3隧道干燥器213
5.3.1隧道干燥类型213
5.3.2隧道干燥理论218
5.3.3隧道干燥的热效率220
5.3.4托盘220
5.3.5空气循环量221
5.3.6产品温度221
5.3.7产品品质222
5.3.8其他隧道干燥223
参考文献226

第6章转鼓干燥227
6.1引言227
6.2转鼓干燥器的干燥机理及特点227
6.2.1干燥机理227
6.2.2操作特点229
6.3转鼓干燥器的分类及结构230
6.3.1转鼓干燥器的分类230
6.3.2转鼓干燥器的结构230
6.4转鼓干燥器的规格及应用236
6.4.1单鼓干燥器236
6.4.2双鼓干燥器236
6.4.3对鼓干燥器237
6.4.4带密闭罩的对鼓干燥器237
6.4.5多鼓干燥器239
6.5转鼓干燥的热质传递计算239
6.5.1热质传递机理239
6.5.2热质传递计算240
6.6转鼓干燥器的控制243
6.7转鼓干燥的研究进展243
6.8转鼓干燥器的设计与选用244
符号说明245
参考文献245

第7章盘式连续干燥器247
7.1概述247
7.2基本工作原理与结构形式248
7.2.1基本工作原理248
7.2.2盘式连续干燥器的基本结构形式249
7.3扩散理论及传热传质254
7.3.1传导干燥过程简析254
7.3.2传导干燥中固定床层的传递阻力254
7.3.3扩散理论模型255
7.4干燥特性261
7.4.1盘式连续干燥器的干燥曲线261
7.4.2各种干燥参数对干燥过程的影响262
7.5主要结构266
7.5.1加热盘266
7.5.2耙叶270
7.5.3主轴系统281
7.5.4箱体286
7.6主要特点及与其他干燥方法对比288
7.6.1主要特点288
7.6.2与其他干燥方法对比288
7.7干燥工艺设计289
7.7.1干燥工艺设计的内容及程序289
7.7.2干燥实验技术296
7.7.3常压型盘式连续干燥器工艺设计302
7.7.4真空型盘式连续干燥器工艺设计305
7.7.5氮气保护及气体循环型盘式连续干燥器工艺设计308
7.8盘式连续干燥器的适用范围及典型应用实例311
7.8.1简易流程型——饲料级磷酸氢钙的干燥313
7.8.2常压操作型——硫铁矿粉干燥313
7.8.3真空溶剂回收型——维生素C干燥314
7.8.4氮气循环型——除草剂干燥315
7.8.5大型氮气循环型——聚甲醛干燥316
7.8.6化学反应型——盘式干法乙炔发生器318
7.8.7煅烧型——氧化铝低温焙烧319
7.8.8上传动式——硝酸钾干燥321
7.8.9烟道气传导加热型——轻质碳酸钙干燥321
7.8.10组合干燥322
7.8.11返干料工艺326
7.9产品型谱327
7.10安装、调整、使用、维护、常见故障排除328
7.10.1设备安装328
7.10.2试车及工艺调试328
7.10.3设备运行328
7.10.4设备维护与保养329
7.10.5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329
7.11盘式连续干燥器的节能329
7.11.1结构与工艺参数优化330
7.11.2冷凝水回用330
7.11.3气体循环式干燥330
7.11.4利用热泵技术回收干燥尾气热能330
7.11.5组合干燥331
7.12盘式连续干燥器的发展方向331
7.13盘式连续干燥器常用的附属装置332
7.13.1给排料装置332
7.13.2风机339
7.13.3除尘装置341
7.13.4热源341
7.13.5真空系统345
符号说明350
参考文献351

第8章桨叶搅拌式干燥353
8.1概述353
8.1.1桨叶干燥机的形式353
8.1.2楔形桨叶干燥机的结构及特点357
8.2传热传质361
8.2.1传热模型361
8.2.2传热计算363
8.2.3传质计算365
8.3结构设计366
8.3.1热轴367
8.3.2壳体367
8.3.3其他367
8.4干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368
8.4.1物料黏性368
8.4.2热轴转速368
8.4.3溢流高度369
8.4.4斜度369
8.5工业应用及计算实例369
8.5.1工业应用369
8.5.2计算实例371
符号说明373
参考文献374

第9章带式干燥375
9.1概述375
9.2带式干燥机的分类375
9.3带式干燥机的类型及操作原理377
9.3.1单级带式干燥机377
9.3.2多级带式干燥机378
9.3.3多层带式干燥机378
9.3.4冲击式带式干燥机378
9.3.5喷淋冷却带式造粒机379
9.3.6高温网带式干燥焙烧炉381
9.4带式干燥机的结构及操作381
9.4.1输送带381
9.4.2加料装置382
9.4.3循环风机和尾气排风机383
9.4.4干燥介质加热装置383
9.4.5操作过程的调节控制383
9.5带式干燥机的应用实例385
9.6干燥机计算步骤及计算示例386
9.6.1恒速干燥阶段386
9.6.2降速干燥阶段387
9.6.3总传热系数Ka和Kv的计算388
9.7校核计算及举例389
符号说明393
参考文献393

第10章转筒干燥394
10.1概述394
10.1.1转筒干燥器的工作原理394
10.1.2转筒干燥器的特点394
10.2转筒干燥器的分类和适用范围395
10.2.1直接加热转筒干燥器395
10.2.2间接加热转筒干燥器398
10.2.3复式加热转筒干燥器401
10.3转筒干燥器的操作特性402
10.3.1抄板的持有量402
10.3.2转筒干燥器内物料填充率406
10.3.3转筒干燥器的传热407
10.3.4转筒干燥器的传动功率408
10.4转筒干燥器的结构和强度409
10.4.1筒体409
10.4.2抄板411
10.4.3滚圈和托轮411
10.4.4挡轮412
符号说明413
参考文献413

第11章气流干燥414
11.1气流干燥概述414
11.1.1气流干燥的特点415
11.1.2气流干燥的适用范围416
11.2气流干燥的基本原理417
11.2.1颗粒在气流干燥管中的运动417
11.2.2颗粒在气流干燥管中的传热419
11.2.3气流干燥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423
11.2.4气流干燥管的压力损失425
11.3气流干燥器的设计427
11.3.1一般设计计算427
11.3.2设计的其他考虑429
11.4气流干燥器设计计算示例432
11.5气流干燥管直径和高度的其他近似计算方法446
11.5.1费多罗夫法(И.M.федорво法)446
11.5.2桐栄良三法447
11.5.3根据中试数据进行计算448
11.6气流干燥器的建模和模拟450
11.6.1流体动力学模型451
11.6.2双流体模型453
11.6.3案例456
11.7气流干燥器型式和结构特点458
11.7.1气流干燥装置的种类458
11.7.2直管式气流干燥器460
11.8其他类型干燥器469
11.8.1脉冲式气流干燥器469
11.8.2旋风干燥器475
11.8.3旋转气流干燥器478
11.8.4倒锥式气流干燥器497
11.8.5套管式气流干燥器497
11.8.6环形干燥器498
11.8.7MST旋风分离干燥器501
11.8.8文丘里气流干燥器503
11.8.9低熔点物料干燥器504
11.8.10涡旋流气流干燥器505
11.8.11喷射气流干燥器505
11.9气流干燥管的结构和材质506
11.9.1气流干燥管的结构506
11.9.2气流干燥管的材质507
11.10气流干燥的发展趋势508
符号说明509
参考文献510

第12章流化床干燥514
12.1流态化技术基础514
12.1.1流态化现象514
12.1.2流化床的似液体特性516
12.1.3颗粒的基本性质516
12.2流化床的流体力学、传热和传质522
12.2.1流化床的气体动力学522
12.2.2流化床中的传热和传质525
12.3流化床干燥器528
12.3.1单级圆筒型流化床528
12.3.2卧式多室连续流化床531
12.3.3内加热流化床532
12.3.4多层流化床532
12.3.5脉冲流化床干燥器533
12.3.6射流冲击流化床534
12.3.7离心流化床534
12.3.8流化床干燥器的简易设计法536
12.4振动流化床537
12.4.1概况537
12.4.2动力特性和空气动力学539
12.4.3传热和传质541
12.4.4结构设计541
12.5惰性粒子流化床544
12.5.1工作原理544
12.5.2惰性粒子545
12.5.3干燥曲线545
12.5.4惰性粒子流化床结构547
12.6喷动床547
12.6.1工作原理547
12.6.2空气动力学特性549
12.6.3热量传递553
12.6.4传质553
12.6.5床体结构改进554
12.6.6喷动床主要部件的设计555
符号说明556
参考文献557

第13章喷雾干燥560
13.1喷雾干燥概述560
13.1.1喷雾干燥原理和流程560
13.1.2喷雾干燥的优缺点562
13.2雾化器的结构和计算563
13.2.1雾化机理563
13.2.2雾滴(或颗粒)的平均直径及其分布564
13.2.3气流式喷嘴567
13.2.4压力式喷嘴576
13.2.5旋转式雾化器587
13.2.6三种雾化器的特征598
13.3空气-雾滴在喷雾干燥塔内的运动599
13.3.1空气-雾滴的流动方向599
13.3.2热风分布装置和热风进出干燥塔的方式601
13.3.3喷雾干燥操作中的粘壁问题605
13.4喷雾干燥塔直径和高度的估算609
13.4.1图解积分法609
13.4.2干燥强度法609
13.4.3体积给热系数法609
13.4.4旋转式雾化器的喷雾干燥塔直径的确定610
13.4.5喷雾干燥塔的某些经验数据610
13.4.6行业和企业的某些标准611
13.5雾滴的传热和干燥612
13.5.1雾滴的传热和干燥原理612
13.5.2含有可溶性固体的液滴的蒸发612
13.5.3含有不溶性固体液滴的蒸发614
13.5.4喷雾干燥产品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616
13.6喷雾干燥的控制系统616
13.6.1控制系统A617
13.6.2控制系统B617
13.6.3控制系统C617
13.7某些产品的干燥流程、操作条件及设备619
13.8喷雾干燥的产品目录624
13.8.1化学工业624
13.8.2食品工业628
13.8.3医药和生物化学工业629
13.8.4鞣酸和纤维素工业630
13.8.5(屠宰)废料和鱼工业630
13.8.6环境控制630
符号说明631
参考文献631

第14章单液滴干燥633
14.1概述633
14.1.1液滴干燥过程中的颗粒形成过程634
14.1.2液滴干燥过程中的干燥动力学635
14.1.3小结637
14.2液滴干燥动力学的实验测量637
14.2.1单液滴干燥与测量技术637
14.2.2液滴干燥过程中液滴直径、温度与重量变化的测量640
14.2.3影响液滴干燥动力学的主要因素643
14.3液滴干燥动力学的数学模型649
14.3.1纯溶剂液滴的蒸发模型649
14.3.2含固形物液滴的蒸发模型649
14.3.3集总参数式REA模型(L-REA)654
14.4干燥中液滴的收缩过程665
14.4.1影响液滴收缩的主要因素665
14.4.2液滴收缩的数学模型669
14.5总结与展望669
参考文献670

第15章冲击干燥、穿透干燥和冲击穿透干燥67415.1冲击干燥674
15.1.1冲击流动的流体力学674
15.1.2冲击流动的传热、传质676
15.1.3冲击干燥的工业化整体结构684
15.1.4气体射流冲击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应用现状688
15.2穿透干燥695
15.2.1穿透流动695
15.2.2细颗粒多孔介质的传热、传质700
15.2.3穿透干燥的研究701
15.2.4穿透干燥的工业应用703
15.3冲击穿透干燥704
15.3.1冲击穿透干燥器的研究704
15.3.2冲击穿透干燥器的基本原理705
15.3.3冲击穿透干燥器的设计构想705
符号说明705
参考文献707

第16章对撞流干燥713
16.1概述713
16.2对撞流系统的分类714
16.2.1按流动类型分类714
16.2.2按流动方向分类714
16.2.3按对撞区形式分类716
16.2.4按对撞面的几何形状分类716
16.3对撞流系统的流动特性716
16.3.1同轴对撞流系统716
16.3.2环状对撞流系统718
16.4对撞流的流体动力学719
16.4.1穿透深度与振荡时间71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