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室一洞天
  • 画室一洞天
  • 画室一洞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画室一洞天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4.52 6.2折 72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骥才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16189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2元

货号1202588879

上书时间2024-06-02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代表作《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并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以其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近年来,他投身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倡导与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致力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目录
目  录

醒夜轩
端砚
习画记
方竹古笔
《故宫周刊》
我的《清明上河图》 
半本册页
惠孝同先生
伪好物
吴玉如先生
泰山写生记
林风眠先生
幽黯时期
印章种种
空谷幽兰
连廊上的椅子
远古
宋木俑
点景
壁画
作画
画外话
画飞瀑记
画枝条说
灵感忽至
树后边是太阳
纸镇
为美林书画题句
宋雨桂《思骥图》 
一朵梅
范曾题赠《白马图》 
友人留墨
大树画馆
康熙老纸画神鞭
张大千《赤壁后游图》
王公狩猎图
手卷
双元兴瓷罐
醉墨醒笔
雨竹
纨扇仕女图
银婚·金婚
偏爱秋色
逆光
芦花
《吻》之记
康有为对联
门琴
老版
八破图
漫画插图与朋弟
巡展
《民间,民间……》 
心中十二月
指上茧
珍藏李伯安
张五郎
题画(题诗)
砚边文字
写字
枯木怪石
文人画
信手涂抹
自书诗
画室风景
《雪里送冬》小记 
笔耕人画语
小手提箱
步入金黄
宫扇
宫室门神
光线
延时灶君
前辈尺简
玻璃画
小说里的画家

内容摘要
本书为冯骥才先生2022年开年全新随笔集,图文并茂,装帧精美。
“洞天”,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少有人知道,以文学成就名世的冯骥才先生,之前竟是一位功底深厚的画家。他说自己有两个空间:一个空间以文字工作,此为书房;另一个空间以丹青干活,此为画室。这两个空间,不仅是工作方式的不同,实际上也是心灵分工的不同。写作于他,更多是对社会的责任;绘画于他,更多个人心灵的表达与抒发。所以他称自己的画室为“一洞天”,有洞一样的私密,家一样的自由,神仙一样的神奇。本书的76篇短文,以他的画室为发散点,纪事状人、谈古论今、抉奥阐幽,记述自身的艺术生涯和精神生命,披露灵魂的奥秘。内容丰富厚重,文字严谨真诚,既有情趣更富情怀,直抒胸臆中兼有关于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字字珠玑。
2020年,冯骥才先生出版随笔集《书房一世界》,此次出版的《画室一洞天》是其姊妹书,两书堪称珠联璧合。

精彩内容
醒夜轩有的画家画室有名字,有的无斋号。古代画家的画室皆有斋号,有的画家还题写成匾额,悬挂于画室正面的墙上。这些斋号的来由多缘于一种雅兴或雅好,有的还含着一个故事。比如,沈周的水云居、徐渭的青藤书屋、朱耷的驴屋、吴昌硕的缶庐等等。这些斋号,如果常被画家题在画上者,世人皆知;不常题于画上者,则只有自己知道。齐白石一生画室的斋号就像鲁迅的笔名一样,十分多多,然而其中最常见于画上的是寄萍堂和借山吟馆。
齐白石还有一斋号很特别,叫作:甑屋。齐白石年幼家贫,可是自己爱好读书画画,祖母常常笑着说:画画不能煮了吃。后来长大卖画为生,渐渐成名,日子宽裕,“煮画”便不成问题,可惜祖母已不在人世了。回顾往事,有感于怀,便用了昔时煮饭用的“甑”字作为斋号。
这斋号里含着多少人生的感叹。
可是,现代画家与古代画家不同,画室不再用斋号。因何?是有意地区别古人,还是现代画家职业化了,画室成了工作间?抑或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性情,现代画家不再是文人?这确是应多想一想的问题。
在我熟悉的画家中,韩美林的画室最大。几乎像个大厂房。桌上堆着小山状的各种纸张,高高矮矮的颜料罐、墨汁、水罐以及大量的毛笔、钢笔、马克笔,还有一摞摞厚厚的硬皮的手稿本。画室侧面的大墙,上百平方米,挂满大大小小的近期新作。靠墙摆着各种新近创作的雕塑与陶艺等作品。对于这样一位一旦心血来潮就如脱缰野马一般的艺术家,他需要这样超大的画室。
我熟悉的另一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画室却极小。他生前居住在京南方庄一个单元房内,画室最多十平方米,与我青年时蜗居的斗室差不多。一张小方桌上堆着大盆小碟和水墨丹青,一张比单人床略大的画案上铺着墨迹斑斑的毛毡。然而,他这间小画室与韩美林的大画室却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没有任何装饰,不像传统文人总有些闲情逸致。他们的画室不是给别人看的,更像一个干活的车间——除去工具就是工作台。吴冠中和韩美林个子都矮,韩美林在画案前放一张扁扁的台子,作画时人站到台子上边;吴冠中则是把画案的四条腿锯下一截,将画案的高度降下来。这样的画室不再是享受的地方,还需要斋号吗?
我早在七十年代末便由绘画“转战”于文学。画室变为书房。原先的斋号也就弃而不用。直到后来做文化遗产抢救,苦无经费,想起了卖画换钱,便张起“文化自救”的旗帜,重拾旧业,操笔作画,也回到久别又温馨的丹青生活里。每每在画上落款题跋时,总要写个斋号。先前的斋号有些过时,不好再用,应当取个怎样的名字才更适合自己?
那时,白天奔波于山川大地与田野之间,探访各处古风古艺,寻觅、搜集、记录、整理,千头万绪,还要组织人马抢救濒危的人文遗产。作画常常在夜间。由于抢救的事过于紧迫,这就更要加紧作画,来筹措资金。每到深夜,虽然身子乏了,只要站在画案前,却立见精神。然而,做这种事究竟人少力单,常常不被理解,需要自我的振作与激发。这时忽想起明末新安一位才子的斋号——不夜斋,从中获得了灵感,便起了至今依然还在使用的斋号:醒夜轩。
端砚第一块砚到我手中,缘自我习画之必需。此砚为端砚,形制普通,正圆形,径七寸,周围一圈矮沿,无任何做工,却制作得十分精整规范。
我于砚,只讲“实用”。此砚正合我用,质地细腻,却很下墨;研出的墨汁细又浓,以水化开,可分五色。我从老一辈书画家那里学得爱惜砚的常识。比如磨过的墨,一定要将墨放在墨床上,不可停放砚上,否则墨会粘结砚面,墨的胶大,粘得很紧,倘若硬去掰墨,就会损伤砚面。再比如每画过画,都要清洗砚石,洗净残墨。古人把洗砚的池塘称作洗砚池。还有许多文人洗砚的佳话传世。
我这块看似平常的砚石,每每在洗净之后,方显露其本色的非凡。不但黛中含青,绿如深树,而且石纹全都显现出来,仿佛一些飘动的牛毛,轻盈优美。一位懂得砚石的客人来访时见了便说,这砚石出自广东端州的老坑,从其形制和砚心下凹的情形来判断,应是晚明之物,这使我对它多了一份爱惜之情。
与翰墨丹青打了一辈子交道,碰到的好砚自然许多。但那些好砚只是玩物,惟有此砚称得上我书画人生的伴侣。半个多世纪里,它默默地源源不绝地为我提供“生命的原浆”,我视它不只是一件使用工具了。
然而八十年代以来,画家的画室发生根本的变化。自从有了墨汁,渐渐替代了磨墨,两千年来研墨作画的传统开始撤出了画室。砚台从此绝迹于案头。
我这一代应是最后的研墨作画的一代。
于是,我的这块端砚便带着个人绘画史的记忆,由原先应用的物件转变为一种纯精神的纪念品,陈列在我画室一张条案上。这张条案上还有几块颇值得玩味的古砚。一是砖砚,砖的一侧刻着五个字“升平元年制”,升平是东晋年号,气质古朴凝重;一是汉瓦砚,上书“永寿嘉福”,鸟虫篆体,灵动秀异,有一种神妙之感。另两块一是唐代簸箕砚,三彩釉;一是宋人的抄手砚,陶制,形制都美。还有一块长方形紫端小砚,上端凿一磬状水槽,刻工精雅。此砚背面保留天然石皮,侧面镌刻一行楷体边款“温润而泽,缜密以栗,亦刚亦柔,惟玉比德”,下署“荪湖铭”。我看这块端砚至迟是明末清初。现在把它们摆放一起,也算是“贯穿”了砚的简史。
十年前赴皖南,登黄山,在徽州得到一块虎斑眉纹歙砚的原石,有石皮,一尺多大,重二十余斤,浑圆厚重,光润滑滋,十分可爱,虎纹自然而优美,应是世所少见。当地人问我要不要请一名家雕刻,要龙要凤要云要水随我挑。我听了忙摇着双手说不要。古往今来,多少好砚石叫粗俗的雕刻糟蹋了,还是一任自然为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