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家族
  • 四大家族
  • 四大家族
  • 四大家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四大家族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87.76 5.2折 16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樱花荷塘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14222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31181615

上书时间2024-06-02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1965年生,陕西汉中西乡人。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先后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等媒体发表散文、诗歌、杂文、评论、报告文学和摄影作品等百余篇。




目录
《四大家族(上中下)》无目录

内容摘要
这部煌煌百万字的巨著讲述了四个江南大户糜家及其姻亲明家、秦家、胡家等盐茶布商人爱国传家、兴邦友邻的百年家族史。
糜家祖上是秦巴山区人,因盐业生意移居扬州,糜老太爷暗中支持并加入同盟会而受到清廷迫害,不得已举家迁往徽州从事茶叶和丝绸、陶瓷生意。其间,由于受到在上海读过大学的第三代子女和几个革命者的影响,在支持国民党的同时开始接触并支持共产党。红军长征后,糜家认为在国民党统治比较严密的东中部地区不可能进一步做大做强,带领大家再次迁徙到了自己的祖籍地汉中,开辟了从陕南到青藏高原的盐茶贸易通道并与川陕红军建立了直接联系,家族中也先后有几个人参加了不同的军队,命运也发生了不同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糜家主动适应新形势,把家族的大部分产业主动“合营”给雇工和新政府,自我完成了家庭的社会主义改造,家庭成员都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
作品特别详细记录了糜家、明家、胡家、秦家等四大家族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抗日战争中做出的积极贡献和巨大牺牲……

主编推荐
百年沧桑汇聚百万字内   四大家族搅动历史风云从同盟会到公私合营,5代人为民族觉醒、抵御外侵、社会进步倾尽全力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段辉煌的民族史!

精彩内容

按照传统的叫法,大家是要称呼快百岁的明如月糜老太太的。但是,新社会了,妇女嫁到夫家后是不随夫姓的,习惯上也不再随夫姓称呼。所以,大家还是叫她明老太太。
其实,在她自己内心里,是更愿意大家叫她糜老太太的。
糜子雪出生前的那几天,糜老太太坐立不安,几乎每隔一个时辰,不是往上海打电话,就是要拄着她那凤头拐杖,围着大门口的影壁墙转上两圈,还会不时站在大门正中央,双眼直勾勾盯着影壁墙,嘴里念念有词地说:“该改改了!该变变了!”糜清丽从日本回到上海后经常会给奶奶打电话。但是,奶奶打她的电话却几乎都没打通过。子雪出生那天,糜老太太预感着时辰到了,她不由自主地把电话打到了糜清丽的手机上,没想到竟然通了。但是,令糜老太太没想到的,也是她最最自责的是,她怎么就没有听出来那是她们祖孙两人最后的悄悄话呢?
这些年,一到秋天,只要天气好,明老太太每天都要上一趟菊花岭。而重阳节的当天,无论天气怎样她都是要上去的。可她毕竟是九十多岁的人了,晚辈们不太放心,每次都会有人跟着。不过,要是孙女糜清秀、孙女婿邝大军跟着,特别是外重孙邝小兵跟着的话,她就有说不完的话。要是保姆跟着,她就几乎一言不发。因为,在老人家的内心里,她需要的是陪伴,是倾诉,而不是照顾。
糜清丽活着的时候,只要在家,她特别愿意陪着奶奶上菊花岭。而且她一般都不说话,随奶奶想说什么就说点什么。快了、慢了也无所谓,反正她的时间就是给奶奶的。
糜子雪四岁后也爱追着太奶奶上菊花岭。但一般都是她在不停地说,不停地问,糜老太太能回答她的,尽量满足她的好奇心,大多只是以微笑面对她。子雪总爱跑在太奶奶前面,等拉开一大截后,再转过身来催太奶奶快点走。糜老太太也不让重孙女等她,只是不停地说:“来啦来啦。”等追上子雪后,她总爱重复一句话:“人这一辈子,走路不光是为了到达目的地,走路本身也是目的。活一辈子,走一辈子,身在走,心也在走。等到哪天走不动了,特别是心不再动了,这人就算没了。”子雪听不太懂,但她记下了。后来,每次不等太奶奶说到最后,她就会学着太奶奶的样子,抢过太奶奶的话模仿着说:“唉……哀莫大于心死!心在、情在,人就在。”每当这时,糜老太太都会高兴地拽拽子雪的小辫子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啦。”这个重阳节,天气好极了。早早地,明如月就提着个精致的小篮子上菊花岭了。话又说到“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啦”。
糜子雪跟太奶奶一起拎着篮子说:“太奶奶不是说有些事长大了才知道就来不及了吗?”“是啊,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呀!那叫养成,也叫教养。”“这我知道。比如太奶奶让我记下的小规矩、大道理我都记下了,到时候我还要跟子若哥哥和小兵哥哥讲解呢!”“哦,你都能讲解了?那你先说说都要给他们讲什么吧?”“就讲那些老规矩呀!”“那你先给太奶奶讲讲呗!”“好嘞!”说着糜子雪松开手,往后退了两步,学着她认为的先生的样子,手往后一背,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了。
“不许斜楞眼儿,不许吧嗒嘴儿,不许嘬牙花儿,不许说瞎话儿;不许撸袖管儿,不许挽裤腿儿,不许抖搂腿儿,不许叉着腿儿;不许先动筷儿,不许咬着筷儿,不许筷插碗儿,不许搅菜碟儿……”“好啦好啦,今天风大,咱们不迎着风喊了。”糜老太太止住糜子雪后说,“太奶奶知道子雪把教下的都记住了,等子若哥哥、小兵哥哥都放假了,子雪就来学太奶奶给他们当先生吧!”“没问题!我还要告诉他们这叫家规,是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如果记不住、做不到呢,别人会说我们糜家人没教养的。对吧,太奶奶?”“是啊是啊,我呢负责教,你们呢不仅要记住,还要照着做,养成习惯,合在一起就叫‘教养’了。有了这些,无论人前人后,别人夸你们小娃娃有教养,就是连我们大人也夸奖了!”“那如果有人夸奖我,我就告诉他是太奶奶教我的。”“那就不用了。再说了,你不单要记住太奶奶教的,爸爸妈妈教的、伯伯婶婶教的、姑姑姑父教的,其他所有人教的有用的、有益的都要记住,就连书本上教的都要照着去做。将来呢,还要把这些都教给你的孩子们。”“嗯,等我当了太奶奶,我也要好好当当先生。”“会的会的,以后我们家子雪一定是个好先生!现在我们先不说这些了,你眼尖手巧,咱们还是先采些野菊花吧。”糜子雪拿着太奶奶手里的小篮子真的认真地采起了野菊花。
菊花岭的野菊花好像是从几年前糜清丽的骨灰葬那儿开始,采的人越来越少了。几年下来,真正连成片了。每年从中秋节开始,野菊花陆续开放,重阳节时开到极盛。只要不降严重的霜,花期要持续一个月之久。
这时节,总有一个叫兴旺的牧蜂人和他媳妇拉上一卡车蜂箱,在菊花岭的阳坡面整整齐齐把蜂箱排开,在背风处搭个窝棚,住上个把月。养蜂人说蜂箱放在阳坡上,太阳一出来,蜂就会倾巢而出,而且早晨有露水,蜜蜂也能带回更多的花粉。
菊花的产蜜量极低,这个季节早晚有些凉,蜂巢里有蜜,大部分蜜蜂是不出去采蜜的。因此,不管蜂巢里有多少蜜,兴旺都会在太阳出来后把所有蜂巢都放在取蜜摇桶里脱脱蜜。一来可以把蜜蜂都赶出去采蜜,二来也保证蜂巢里的蜂蜜能及时收取。
连兴旺自己也不记得从哪年开始,每年重阳节这一天收的蜂蜜是不能卖的,必须要留给糜老太太。正是因为有糜老太太的抬爱,他这菊花蜜才能卖到一百元一斤的。
菊花岭一带是盛产蜂蜜的。刚开春的樱桃花、杏花和桃花蜜,是女人们的最爱,价格仅次于菊花蜜。接下来是产量最高的油菜花蜜,由于是集中上市,价格是最低的。槐花和山里各种各样的百花蜜,据说是营养最好的,但产量也相当高,价格适中,是当地百姓家中最常备的饮品。还有两种单一花种的蜜是猕猴桃蜜和橘子蜜,据说因为口感独特也有很稳定的消费人群。直观地说,野菊花蜜卖到一百元时,油菜花蜜是二十几元,樱桃花蜜是四十多元,其他花蜜都是三十元左右。
野菊花蜜的价钱怎么上去的,和糜老太太确实有直接的关系。本来,菊花蜜的价格和百花蜜差不多,因为产量太低了,蜂农们大多不愿意去受那个累。只是中秋过后,山上的花很少了,养蜂大户把蜂箱往南方拉了,兴旺家只有五六十箱蜂,经不起长途折腾,每年他都早早地把蜂箱拉到菊花岭。兴旺两口子都很老实,人缘好,要供三个娃娃念书,负担重,其他蜂农也不跟他们争,菊花蜜成了他们的招牌产品。
蜂农卖蜜的生意是大分散小集中的。所谓大分散,就是蜂蜜从取蜜桶里出来直接卖掉。当地人信这个,主要是能确保蜂蜜的真。所谓小集中,就是蜂蜜经销商四处收购之后以自家品牌销售。这些年虽然有了专卖店,但大多数主妇还是愿意利用各种机会到现场去买。糜老太太祖上有用蜂蜜熬制秘制调味料的方子,这秘方中没有特别限定要用什么蜜。
有一年重阳节,孙辈们陪老太太到菊花岭上赏菊,路过时兴旺媳妇向老太太推销菊花蜜,老太太用指头蘸了放在舌尖上咂吧了几下,轻微有点中药味儿,想到自己熬制调味料用的主要也是中药材,就决定试试。这一试还真试出了难得的好口味,菊花蜜也就成了糜老太太的独家之秘。日子久了,养蜂人兴旺媳妇与糜老太太形成了默契,有时候得了上好的菊花蜜她会主动送上门去,明如月都会照单全收。
兴旺媳妇第一次到糜家的三进院落里来的感觉是非常震撼的。举目望去,一切都是那么地精致。真正让她感到新鲜的是屋里的陈设,她只在电影电视里见过,虽然她已经无数次地从这个老宅子门前走过。
这是一个很有气场的院子。从远处看,这个梯级布局的台阶式三进庭院很是气派。但是,如果真正来到大门前,反而看不清它的模样了。围墙很高,从外面看,看到的是四季常绿的小叶香樟以及长了些许草和小树苗的屋顶。如果不是院子里有大的活动,红漆大门一天之中大部分时间是关着的,只在早晨八九点钟敞开个把小时,平时出入只开关左边的小门。但是,即便是大门敞开,站在门外,也根本看不见正屋。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影壁墙。
影壁墙是“砖带当风”形制。就是那种用青砖垒砌的墙,叫照壁,也有叫罩壁的,像个大镜框,上面有突出的小屋檐。照壁的作用一般说来有两个。一是挡住偷窥的目光,挡住想窜进去的妖魔鬼怪。二是留住家财,不要外流。通常情况下,影壁墙的正面是有字的,常见的有单字或四字的,大多是表达主人的吉祥期盼和美好祝愿。
单个字最常见的是“福”和“禧”。四字的就各色各样了。官宦家的多用“紫气东来”“鸿运当头”之类,商贾家的常用“财源广进”“招财进宝”等,大户人家长辈花钱建的宅子爱用“荫及子孙”“长宜子孙”,晚辈出钱盖的院子喜用“福禄寿禧”“福星高照”等等,不一而足。一些家道突遭变故又没有完全没落的大户人家,一般会通过改造大门和影壁墙来转运。大门的改造讲究很多:有改朝向的,有改大小的,有改门楼的,有改门扇的……可以说是花样百出。相对而言,影壁墙的改造要简单得多,一般都是改上面的字。
糜家的宅子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建的,因为规模不算大,分两次用了不到二年就建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年暑假,糜子若按照父亲糜清山和母亲许若尘的安排从北京回来陪陪太奶奶和妹妹糜子雪。
他们总缠着太奶奶讲糜家的故事,糜老太太也非常乐意打开她的话匣子……二糜家并不是菊花岭的世居人家,是从冉州迁来的。
民国十六年(1927年)冬天,糜海仓陪老娘带着夫人糜陈氏、五姨太糜章氏、儿子传家、女儿腊佳和两个义子到达菊花岭时正好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无论是往里贩运布匹、食盐的商人,还是往外贩运茶叶、蜂蜜的商户,大都各回各家了,客栈里的生意是相对冷清的。当然对于要住留的外地人,开销自然就要省下些。一路上凭着自己的精心谋划,当然也凭借如流水般广散金银的策略,一家老小总算平安无事。
至于在菊花岭定居下来的原因,一方面再往西行,就要进入羌藏之地,也就彻底走出茶叶主产区,糜家是要以茶叶作为今后的主营生意的。另一方面,对糜家这个外来户来说,这里的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是,这都不是主要原因。
菊花岭所在的梁州处在中国地理位置的南北分界线上,有“北方之南,南方之北,中国之中,大汉之源”的美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天府之国”等等最早都是用来赞誉这里的,这里北据秦岭,南屏巴山,长江的第一大支流发源并流经全境。这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晚上立春,早上脸上春;上午立秋,下午冷啾啾”之说。这里人才辈出,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这里出发建立了大汉王朝四百年煌煌基业,随刘邦走出的还有有大汉帝国军队第一参谋长之称的留侯张良,有大汉第一战神韩信,有中国历史上著名外交家、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博望侯张骞,有蜀汉名相诸葛亮,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蜀汉大将军西乡侯张飞,有为世界文明做出突出贡献的“四大发明”之首的造纸术的发明者龙亭侯蔡伦,当然还有烽火戏诸侯的褒姒……这里物产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大熊猫、羚牛和金丝猴,这里有有植物化石之称的红豆杉、栱桐,这里是中国柑橘的最北线,这里还是全世界稻米亩产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有全国最美油菜花海,这里是中国最美丽茶乡。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天汉”。当然,这与汉江的走向与天上的银河的轨迹高度重合又被称为“地上天河”有关。在这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包括汉、回、羌、藏、苗、蒙古、土家等十余个民族的三百多万人口。这里是一个“只要来了,就真的不想走”的宜居之地。千百年来,人口迁徙的基本态势是进多出少。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貌,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这里人口密度大,可耕地稀缺,特别是成片的平坦土地,那是要用来种水稻的。因为当地人的主食是大米,哪怕那种被称作“面皮”的美食,其实也是大米做的。
糜家在冉州居住了十来年时间,对当地的审美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明如月的公公糜海仓是一个接受新事物极快的传统儒商,他家的宅子看起来有点与众不同。虽然也是用青砖砌起来的,但主体实际上是木质框架结构。更难得的是,其中大量用到了金丝楠木。青砖砌成的墙,外立面并不抹涂料,依然保持青砖的黛青色,只是用白石灰很精细地勾勒横长竖短的砖缝,使墙面看起来很有立体感,远远看去,黑白分明,非常抢眼。糜家的这个宅子比普通人家更讲究些,在山墙和檐墙的不同部位砌出了些花样。有的预留形状各异的孔洞,有的通过青砖的凸出或凹陷产生立体效果,有的甚至是用事先制成的圆形、椭圆形、菱形等大小不一的青砖浮雕来装饰。行家一看就知道是融合了梁州本地和冉州的徽派民居特色的。
江南,特别是徽派建筑的基本特征是粉墙黛瓦马头墙。也就是无论用青砖、石料还是土坯等材料砌起来的外墙,最后都是要用添加了棉絮或麻丝的石灰浆抹腻,近看是纯白色的,远远望去却有些粉白色。马头墙除了审美功能外,其最重要的作用是防火。江南、冉州等一些地方,人多地少,居住密集,建房时通常会一户连一户,一家挨一家,一旦其中一家发生火灾,会连片遭殃。为了防止此类悲剧发生,聪明的工匠让两户之间的山墙大大高出屋面,形成一道封火的隔离屏障。远远望去,像一匹匹高头大马,也被形象地称为马头墙。
糜海仓和儿子糜传家一起设计这个新宅子的时候,还是纠结了好一阵子的,他们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糜传家三十多岁了才娶妻,迫切需要安顿下来生儿育女。刚刚站稳脚跟,这宅子既要不跌身份,又不能太露富显贵。形式上,更难抉择。马头墙?对他们这个单门独院当然没有意义。粉白墙?在这码头、集镇的半坡上也太扎眼了。更重要的是,汉江河谷地带,温暖潮湿,白色的墙上极易生长出青苔进而发霉。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与大部分当地人家一样的也相对低调些的人字坡屋顶和青灰色外墙,只是通过砖缝里勾画出的白来体现它派基因。
这是后话。
刚刚迁徙到南乡的时候,糜家老小是住在恩福客栈里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