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彩图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0.22
2.6折
¥
3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老子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58622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1201281576
上书时间2024-06-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治国、齐家、修身、为学之宝典。由春秋老子所著、王羽编写的《道德经彩图馆》一书是中国智慧第一书,中国哲学第一书,全新典藏权威译校本。参透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为处于忧虑和迷惑中的人们指出了幸福之道。
本书除了完整地收录了老子的《道德经》,还对其进行了精心注释并翻译成白话,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深意。另一方面,本书还引用大量历史、现实故事,针对《道德经》中的每一个具体句子进行说明,让人们切身体会道的伟大。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耽,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与前571-前471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代表作有《道德经》。
王羽,女,1988年生,自小喜欢阅读和写作。曾就读于北京印刷学院编辑出版系,毕业后一直在知名出版社从事编辑职业。
目录
道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从政之道
随道而行——孔子向老子问礼
处世之道
有无玄妙——诸子各家的“名实之辩”
第二章 功成弗居
从政之道
功成不居——明武宗在荒诞中结束一生
为人之道
美丑之别——东施效颦与左思仿潘安
第三章 圣人之治
从政之道
清静无为——宋仁宗开创治世
为人之道
少私寡欲——崇尚节俭的汉文帝
第四章 和光同尘
从政之道
不露锋芒——曾国藩的处世哲学
为人之道
神光内敛——刘备巧借闻雷避祸
第五章 多言数穷
从政之道
保持虚静——周厉王禁言与国人暴动
经商之道
归一大道——寓言故事两则
第六章 谷神不死
为人之道
玄妙母体——女娲造人
处世之道
天地之始——盘古开天辟地
第七章 天长地久
从政之道
无为修身——孙叔敖廉洁爱民
为人之道
公而忘私——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八章 不争无尤
为人之道
示人以卑——只拣五美分硬币的孩子
处世之道
善利万物——李时珍尝百草钻研医术
第九章 持而盈之
经商之道
为而不恃——福特汽车的教训
为人之道
功成身退——深知进退的范蠡
第十章 明白四达
从政之道
深沉宁静——从谏如流的唐太宗
为人之道
致虚守静——“大树将军”冯异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从政之道
甘居下位——态度谦卑的刘邦
处世之道
示之以无——陈平赤身脱险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从政之道
宁静恬淡——廉正无私的于成龙
为人之道
摒除物欲——齐庄公因贪色而被杀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
从政之道
不争之德——不贪恋权位的华盛顿
为人之道
超然荣辱——咸丰帝纵欲而亡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为人之道
体道悟道——万有引力的发现
处世之道
顺其自然——郭橐驼的种树之道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从政之道
藏锋不露——“一鸣惊人”的齐威王
为人之道
善为道者——我的朋友胡适之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从政之道
戒骄戒躁——急功近利的崇祯帝
处世之道
以静制动——张辽智除叛军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从政之道
恣意妄为——烽火戏诸侯
经商之道
诚信为本——经商贵在坚守信誉
第十八章 大仁大义
为人之道
心存大道——岳飞一生坚持抗金
处世之道
坚守仁义——季札让国追求大道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从政之道
绝圣弃智——汉文帝行宽厚之政
为人之道
绵里藏针——晏子痛斥楚王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从政之道
淳厚质朴——“糊涂”宰相吕端
为人之道
淡泊名利——不贪慕富贵的庄子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从政之道
惟道是从——吴起向魏文侯论以德治国
处世之道
得道至深——坚守信念的孔子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为人之道
不争为大——谦卑处下的大将曹彬
处世之道
曲能求全——刘盈谦下而保全太子之位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为人之道
同于道者——华罗庚的成长经历
处世之道
失道寡助——韩侂胄恋位而不得善终
第二十四章 物或恶之
为人之道
自夸无功——祢衡炫耀自己终被杀
处世之道
自矜不长——陈胜自傲而遭致失败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从政之道
得道多助——“内圣外王”的周文王
处世之道
顺道而行——刘备取徐州
第二十六章 宜戒轻躁
从政之道
躁则失君——高洋因昏庸无道而暴卒
经商之道
轻则失根——秦池酒厂的兴衰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从政之道
寡恩少义——众叛亲离的楚灵王
处世之道
长善救人——“铁屋”中的呐喊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从政之道
知荣守辱——勾践忍辱负重而灭吴国
为人之道
知雄守雌——贾诩的明哲保身之道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从政之道
逆道者亡——不得善终的暴君侯景
为人之道
戒奢守俭——廉洁奉公的吴隐之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强
从政之道
果而勿强——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处世之道
无道必亡——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从政之道
恬淡无为——祭公谏征犬戎
处世之道
不逞兵强——墨子劝楚王停止伐宋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从政之道
遵道处世——顺道无为的明孝宗
为人之道
自胜乃强——张学良戒毒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为人之道
自胜者强——忍辱负重的苏秦
处世之道
知己者难——毫无自知之明的马谡
第三十四章 不自为大
从政之道
自恃者弱——居功自傲的高拱
为人之道
谦卑者强——曾国藩不邀功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从政之道
顺道者昌——朱元璋治理灾祸
为人之道
民为邦本——商汤宽以待民终灭夏
第三十六章 柔弱刚强
为人之道
柔能胜刚——康熙收服王辅臣
处世之道
韬光养晦——蔡锷的处世哲学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从政之道
以静守道——萧规曹随
万物自化——宋真宗与“咸平之治”
德经
第三十八章 处实去华
为人之道
上德无为——郦食其为争功名而被杀
处世之道
虚静朴实——魏晋风流,上乘之德
第三十九章 贱为贵本
从政之道
贱为贵本——方腊聚众反抗北宋统治
为人之道
把握大道——不卑不亢地做人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经商之道
因祸得福——塞翁失马的启示
为人之道
祸福相依——郭德成保全性命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为人之道
坚持自我——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
处世之道
道隐无名——王翦装贪赢得秦王的信任
第四十二章 或损或益
从政之道
负阴抱阳——汉朝平定七国之乱
为人之道
无名不欲——商纣王纵欲而亡国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从政之道
不言无为——残暴冷酷的吴主孙皓
为人之道
柔能骋坚——羊祜的怀柔之道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为人之道
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的爱因斯坦
处世之道
吝惜名利——和珅贪财终被抄家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从政之道
大直若屈——宋襄公死守仁义成笑柄
处世之道
大辩若讷——鲁仲连巧谏辛垣衍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从政之道
罪咎无道——跋扈擅权的长孙无忌
为人之道
祸起于贪——贪得无厌的吕不韦
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
为人之道
自省得道——邹忌讽齐王纳谏
处世之道
不见而明——富于先见之明的单襄公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从政之道
为道日损——汉朝盛世“昭宣中兴”
处世之道
以道育人——廉、杜“无为而治”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从政之道
浑厚虚静——隋文帝开创“开皇之治”
经商之道
德善之境——世界第一慈善家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从政之道
善于养生——知足长寿的程昱
为人之道
超脱生死——身正心正的石苞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为人之道
长而不宰——背信弃义的晋惠公
处世之道
为而不恃——恣意妄为的年羹尧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经商之道
天下有始——顶级推销员传授秘诀
处世之道
虚境处下——顺乎自然的刘秉忠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从政之道
背离大道——荒淫残暴的隋炀帝
为人之道
唯施是畏——残酷不仁的暴君石虎
第五十四章 善抱大道
为人之道
不拔不脱——厚德载物的邓攸
处世之道
修身正己——有关信念故事两则
第五十五章 物壮则老
为人之道
任性使气——屠岸贾骄纵而亡身
处世之道
以和为贵——“将相和”的故事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为人之道
柔弱处下——不自我标榜的卢梭
处世之道
谨言慎行——杨修之死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从政之道
偏离正道——重用酷吏的汉武帝
处世之道
以奇用兵——李靖大败萧铣
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倚
为人之道
看淡名利——与世无争方能避免灾祸
处世之道
光而不耀——蓝玉骄纵而惹祸上身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
从政之道
节俭是宝——厉行节俭的朱元璋
为人之道
戒奢以俭——李存勖因逸豫而亡身
第六十章 治国烹鲜
从政之道
服道积德——秦朝丢仁义而失民心
处世之道
以道治国——子产振兴邦国
第六十一章 各得其所
从政之道
大国宜下——子产周旋于大国之间
处世之道
各得其所——“尊王攘夷”的晋献公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从政之道
有罪以免——伊尹放太甲
为人之道
弃恶从善——周处留名青史
第六十三章 为大于细
为人之道
图大于细——愚公移山
处世之道
图难于易——司马错分析天下大势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
从政之道
慎终如始——张咏治理益州
处世之道
未雨绸缪——诸葛亮与“隆中对”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从政之道
民风淳厚——苏轼整治密州
处世之道
智多背道——武则天用酷吏治国
第六十六章 不争之争
从政之道
圣人之治——爱民如子的唐太宗
经商之道
不争而胜——商战的秘诀
第六十七章 持保三宝
从政之道
谨防妄为——唐敬宗引火自焚
为人之道
俭而能广——崇尚节俭的晏婴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经商之道
贵在不争——善于用人之力的领导们
处世之道
不武不怒——田单大破燕军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从政之道
哀者必胜——孙膑大破魏国
处世之道
不敢为主——唐军遭受怛罗斯之败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为人之道
知我者希——世人皆醉我独醒
处世之道
安贫乐道——颜回践行大道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矣
从政之道
圣人不病——知错能改的唐太宗
为人之道
盲目自信——纸上谈兵的赵括
第七十二章 自知自爱
从政之道
不以自贵—仁、宣二帝的太平治世
为人之道
自贵之祸——李自成骄奢致败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经商之道
水滴石穿——俞敏洪与“新东方”
为人之道
妄为者死——大行无道的董卓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从政之道
杀一儆百——张敞治理盗患
处世之道
以死慑民——红巾军推翻元朝
第七十五章 民之轻死
从政之道
民皆轻死——隋末农民起义
处世之道
有为难治——李白成推翻明朝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从政之道
兵强不胜——苏代劝秦王善待魏国
处世之道
柔弱处上——佯狂避世的阮籍
第七十七章 功成不处
从政之道
圣人不恃——周公辅政不贪功
为人之道
余补不足——不居功自傲的丙吉
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
从政之道
弱能胜强——刘秀以柔道得天下
处世之道
示弱于敌——康熙智擒鳌拜
第七十九章 报怨以德
从政之道
不责于人——宋就以恩德报怨
为人之道
善有善报——贵族与农民的故事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从政之道
安居乐俗——保境安民的李异
处世之道
廿食美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从政之道
美言不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为人之道
利而不害——介之推功成却不慕荣华
内容摘要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
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
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从《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由春秋老子所著、王羽编写的《道德经彩图馆》一书共八十一章,上篇《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化的微妙;下篇《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
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
上,详细注解、翻译原文,并从为人、从政、经商等方向列举了大量案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版式上都力求呈现出多方位的立体化效果,使读者能够更便捷地体会和感悟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
精彩内容
道摧毁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六、道的基本法则是:万物与一切现象,处于经常的运动与变化中,在变化的过程中,万物与一切现象都转化为自身的对立物。七、万物与一切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这种联系通过统一的道而完成。八、道是我们的感
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逻辑思维中,它是可以认识的。由是观之,道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
一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
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凭主观想象臆造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得上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道,只能与道背道而驰。
既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道,那如何才能认识道呢?鉴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及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抽象的概念,即“无”和“有”这两个名来一窥道的真正面目。所谓无,是指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道的玄妙。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回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婴儿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
到道的奥妙和玄机。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
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领悟道的实质。
所谓“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大无”;与此相对应,“常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大有”。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自我一切的常无,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常有,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徼”。妙,按汉字的组字法,可以拆分为“少”和“女”,少女不但处于妙龄,而且是纯真、纯洁的象征,这里用在道中,可以理解为天地的本始。徼的本义为边界,这里引申为开端、端倪的意思。在这里,不论是常无还是常有,都只是对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还停留在概念这一层面上,都是名。常无在前而常有在后,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来的,都是对大道的发展和变化,统称为“玄”。玄意为深奥而不可理解、不可测知。“大道无形”,变化多端,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回过头来看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着重讲了这样几个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无和有的概念、妙和徼的概念、玄的概念。这些概念统称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来说,这些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内涵,这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的真义。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它们可以作为理解道的桥梁。
从政之道随道而行——孔子向老子问礼
老子在这一章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认为可观、可见、可言的事物都不能长久,而只有不可观、不可见、不可言的事物才能够永恒,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是“道”。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段佳话,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圣哲的思想家的对话,对古代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传孔子曾五度向老子问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