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谦杂货铺
  • 于谦杂货铺
  • 于谦杂货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于谦杂货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6.16 3.2折 49.8 全新

库存2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于谦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61244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1202082630

上书时间2024-06-01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说相声的肚,是杂货铺。”《于谦杂货铺》是德云社于谦自传性质的作品,讲述了自己怎么从小玩到大,实际上解答了“相声皇后、你永远的大爷,是如何成为今天的于谦的”这一问题。
谦儿大爷从小玩得痛快,“就奔着六十分去,考完踏踏实实玩一暑假。”看电视,追动画,泡录像厅,骑自行车,看小人书,玩虫子,游泳,听着评书吃午饭,听着评书睡午觉,一觉睡醒评书又改相声了——大爷就这么喜欢上了相声。
青年时期正赶上80年代,穿花衬衫、高跟鞋、喇叭裤(俗称净街王、气死扫大街的!),玩摇滚,腰里别个BP机,“没事儿呼我!”批着军大衣,再蹬上一辆二八大杠,帅!
人到中年,烫个头,搓个澡,掏掏耳朵,修面打眼,闲来无事遛遛鬼市,逛逛潘家园、报国寺。一边跟减肥作着斗争,一边看胡同里俩老太太吵架,听北京大爷神侃、闲白儿。嚯,玩着玩着,就成了今天的于谦!
借此机会,谦儿大爷还想奉劝家长们几句:孩子呢,还是应该多玩儿!毕竟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领悟很多东西,一过了这个年龄段,他学习这种东西的时候也就过去了。至于学习基础知识,晚两年不着急,早晚得会!

作者简介
于谦,中国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德云社成员。198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学艺,在校期间曾跟随相声名家王世臣、罗荣寿、高凤山、赵世忠学习,1985年拜师石富宽先生。199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2002年起与郭德纲合作表演相声至今。

目录
【开场白】不撒欢儿的暑假是不值得过的!
【童年】动画片、看电视、玩虫子、功夫片、收音机、运动会、自行车
【在人间】摇滚、高跟鞋、军大衣、烫头、BP机、谈恋爱
【我的大学】结婚、老北京、搓澡、手串儿、潘家园报国寺、减肥、闲白儿

内容摘要
各位好,我是于谦,一个老惦记着您过得开心不开心的北京闲散艺人。
现在的人,经常挂在嘴边儿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变化快,原先的好多东西都没有了。要我说呢,这世界上的好多东西,几百年、上千年以来,可能从来就没变过。比如咱们小时候不知道多少回抬头仰望过的星空,还有那些陪伴过咱们童年,让咱们变着法儿折腾过的玩意儿们。真正变了的,可能只是咱们看待它们的眼光和心境。
“说相声的肚,是杂货铺。”咱们一说一乐,一玩一闹,没必要把自己每天的日子都搞得那么严肃。您说,是不是这道理?

精彩内容
试读:开场白:不撒欢儿的暑假是不值得过的!
各位好,我是于谦。
我小时候就愿意放假。寒假暑假都喜欢,尤其喜欢暑假,怎么呢?暑假时间长啊,将近两个月,得玩儿!夏天嘛,可玩的东西比较多,游泳啦,爬山啦,逮蜻蜓、沾唧鸟啦,你能去户外,不像寒假似的西北风嗖嗖刮着,外边再下着点雪,出去都得揣着手,那就没啥意思了。
我最喜欢的一点是,暑假白天长,早上五六点钟天就亮了,到晚上八点多钟天还亮着,那多得玩啊!而且那时候父母都是双职工,早上七点多钟上班,恨不得下午六七点来钟才能回来,整个一白天,孩子搁在家里头足反足折腾,没人管!
有朋友说了,你这不废话吗,学生哪有不爱放假的?这话,您还真不能说得太绝对,有些学生他还就不喜欢放假,尤其是不喜欢过这个中国式暑假。
这两年,“中国式”这词出现得挺频繁,像什么中国式离婚、中国式占座、中国式过马路,多了。好像但凡沾上“中国式”这仨字的东西,多数还都带点贬义。
什么叫中国式暑假呢?有几个特点。第一,放暑假以后依然还有任务,还得学,上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整天忙着这班倒那班。第二呢,还有繁重的暑假作业,对孩子们是个挺大的负担,老得惦记着那点作业,写不完挨老师批啊,所以压力也不小。第三,暑假作业也写完了,兴趣班、辅导班也上完了,实在没事儿了,仅剩的那么点休息时间,也没什么可玩的。不像以前的孩子,满胡同追跑打闹,成帮成伙地扇方宝、弹弹球、拔老根、抽汉奸、滚铁环,玩的东西多。一是现在外边车多人多,确实没什么地方。二是现在都住楼房,恨不得楼上楼下都不认识,孩子们也没伴儿。再有呢,真是几个孩子成帮成伙蹲那儿扇方宝、弹弹球,孩子还没玩呢,家长就得说:这多脏啊!站起来,回家去!
现在的孩子们,只能在家看看电视,玩玩游戏,窝在那儿。虽然他也觉得挺有兴趣,但是,将来让他回忆起来,好像就没有那么兴奋,没有那么快乐。现在好多孩子不愿意放暑假,因为放假真的比上学还累。
从我小时候开始,孩子们上学的书包越来越大,咱们一直说给孩子减负,我觉得效果不是很明显,怎么呢?从孩子的书包就能看出来。我小时候上学,所有孩子顶多就背个绿军挎,军挎才多大啊?比书本大得有限,装个数学书、数学本,装个语文书、语文本,完啦!小学、中学也不学太多课程。
后来就不行了,到八九十年代,就得是双肩背。搁的东西多,得有两三个军挎那么大,里头装得鼓鼓囊囊的。好家伙!孩子背着个双肩背都省得穿背背佳了,整个都累得仰着走,沉呐。
再往后就双肩背都不成了,我看孩子们现在上学都提拉杆箱。也不是拉杆“箱”,就那种底下带轱辘的软包,上头还有个拉杆,学生每天得拉着书包上学。
中小学生减负这事,那可真是说了好多年了。打从80后上学那会就说,说到现在,这负好像还越减越重。有人说了,社会在不断发展,大家都必须适应生活节奏的变化,应该把暑假过成第三学期,也算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是1969年生人,上学差不多是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当时年轻人唯一有前途的出路是考大学,大伙都玩儿命学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家长、老师对分数也很重视。
放暑假以前,先得过分数这关。班主任给你张成绩单,回去让家长签字——按分赏罚。期末考双百的就不用说啦。九十分以上,那基本想要什么,家长就都能给买。八十来分呢?算是不奖不罚。一到七十分,这孩子心里边就有点儿打鼓,到家里就得看家长高兴不高兴,多少就得挨几句批评,暑假的自由度也得受点限制。
你要说七十都没考上,考六十分、考不及格,那完了,这顿打是非挨上不可。而且你要是说我咬牙、我挨打,挨完打就完了?且完不了呐!这一暑假,也不是不能玩,嗬,玩不痛快!正当你玩得高兴的时候,大人过来:“还玩呢!就考那些分,还有脸玩呢!看书去!”甭管你看不看,就这么捎带你一句,反正玩也玩不痛快,堵得慌!而且你这书不看还真不行,开学得补考啊。
所以要想过好这暑假,你还真得对期末考试下点功夫。所以那时候孩子们有句话:“分儿,分儿,学生的命根,六十万岁,六十一浪费,五十九受罪。”现在的孩子不讲这个了,他们也流行一句话:“考前当学霸,幸福一暑假;上网一时爽,期末火葬场。”反正像我这种,一直在学习上没什么追求,也知道自己怎么回事儿,准知道考不上大学的,暑假的时候我就奔着六十分去,赶紧学完了考完了,踏踏实实玩一暑假。
暑假玩什么呀?可玩的东西尤其多!
要是不想出门,就愿意在家看武侠小说的,那时候梁羽生、古龙,尤其喜欢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返回头调过去地看,百看不厌。
要是小孩一二年级,没认识那么多字,看不了小说,可以看小人书。买!成摞成摞地买,街上有小人书摊,买不起还能租。那时候专门有种租小人书的买卖,干这个的多数是老头儿,找大街上不碍事的地方放个书柜,上头摆着各种小人书,几分钱租一本,不能拿走,摊边上搁一圈小板凳,你就坐那看,看完了再还回去。
那时候孩子们没事干就都租小人书看去。书上连字带画,字不多,就两三行,那画画得特别生动。小人书做得好,孩子们拿着零钱就去看。那时候家长每天也就给个一两毛钱,够买个冰棍什么的。想看书就甭吃冰棍,吃冰棍就别看书。要是想多看书,还能吃冰棍呢?所以后来孩子们就自己想主意,那主意都新鲜着呢!就得多叫几个同学去,我租一本小人书,看完了我传给你,你看完了呢再传给他,咱仨打一配合,然后你们俩省的钱请我吃冰棍。你瞧,小孩会算计!
那时候我们一小学同学,看书老不花钱。我就说,你怎么看书不花钱?他还不跟我说。后来我才知道,他跟那老头说好了,每次来至少给你带三个以上小同学,我这书呢,白看。你看那时候这小孩就有生意头脑!逼得没办法啊,要不冰棍吃不上啊!
这是看书。要不就是看电视。
我小时候的电视是九寸黑白的。家里富裕一点的,有十二寸黑白的、十四寸彩色的,嚯,那就了不得了!那时候都是国产电视,当时北京最好的彩电是牡丹牌,1985年卖一千五百块钱左右,我还有印象。
孩子暑假就看电视,八六版的《西游记》,那是逢暑假必播。后来还有《还珠格格》《新白娘子传奇》《济公》,把孩子吸引得瓷瓷实实的,集集不拉!说起电视剧,哪集跟哪集,脱口而出,指不定看多少遍了呢!
我上学的时候还没这个。你想《西游记》是八六年的,我上学那是七几年,九寸黑白电视机也不是家家都有,有的家里买不起,所以吃完饭就跟人约着,搬一小板凳上邻居家看电视去。那时候没有国产电视剧,电视台特流行播日剧,最有名的像《警犬卡尔》《血疑》《阿信》,风靡一时,这可是我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播的时候大街上恨不得一个人都没有,大人孩子一块儿看电视呐。
您说不愿意在家待着了,老跟家看武侠、看电视看烦了,想出去,那可玩的就更多了!
那时候都住平房、大杂院儿,院子中间有公用的水管子。暑假热呀,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玩水。互相滋水,拿盆儿互相撩,家里条件好点的就买个滋水枪,灌上水,也是互相滋。我们那时候觉得滋水枪水流太细,不过瘾,都愿意自己做。有朋友在医院的,就跟人要一根筋脉注射时勒一下的那种胶皮管,搁在水管子上,把水开足了,憋在那儿,就跟吹气球似的马上要炸了。掐着这头,想滋谁冲着谁,那水流大,一下就把人全身都滋湿咯。再不过瘾,就把水龙头开到最大,然后用大拇哥把出水口堵一半、露一半,看人在哪还能转方向,玩疯了!
再不过瘾,那就别玩这个了,游泳去吧!我小时候北京最高档的游泳场在南城,陶然亭公园。那就上档次了,五分钱一张门票,家长给两毛,连游泳、坐车带吃冰棍,都有了。
你要说家里不给钱,还想游泳,也行啊,北京玉渊潭、八一湖,就是游野泳的地方。虽然不要钱,但也专门修了游泳区域,上岸的时候还有台阶。当然现在八一湖不让游泳了,以前让游泳,八一湖、玉渊潭、什刹海。那时候城里边的孩子,往北一点的就奔什刹海,往南一点的就奔八一湖,但是都觉得八一湖、玉渊潭的水比什刹海清亮,水面也大,所以那儿比较有名。
那时候都说:游泳就得上八一湖,看节目就得上红塔礼堂。咱这又提到一个,没事干,干吗去?看节目去。红塔礼堂就在现在月坛边上,这个礼堂档次比较高,条件比较好,是国家计委的礼堂。
那时候太好了,所有的东西都觉得特别有兴趣。约一帮孩子,骑着自行车,或者坐公交车,下了公交车还得走半个多小时才能到玉渊潭、八一湖的水边。脱了衣服,穿一小裤衩儿,就游(在家就换好了!)。心心念念地就下水,噼里扑咙,在水里边打啊玩啊游啊。玩得痛快了,出来以后,甭管是逮蜻蜓啊,沾唧鸟啊,躲猫猫啊,假山后面满世界躲啊藏啊,随便玩儿,一分钱都不花!
那时候的孩子,我觉得是特别特别快乐。您要说我们那时候的暑假不如现在的“中国式暑假”有意义?我看未必,反正那时候我过得挺痛快。说来道去,我觉得孩子们放暑假还是要多玩,毕竟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能从玩中学到很多知识,领悟到很多东西。至于学习基础知识,晚两年不着急,早晚得会。但是,真正从玩中体会到的东西,才是这个年龄段应该体会的东西。一过了这个年龄段,他学习这种东西的时候也就过去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