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是什么!
  • 电影是什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电影是什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1.93 5.4折 59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达德利·安德鲁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00367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1201810660

上书时间2024-06-01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电影是什么!》堪称解读名著《电影是什么?》的上佳读物;达德利·安德鲁是英语世界的巴赞专家,也是被中国读者熟知的电影研究者;本书图文并茂,设计精美。
从艺术电影风潮到新浪潮电影,再到现在的高科技电影,作者从中提取出了让电影至今仍充满活力的那根主线。

作者简介
  
达德利·安德鲁,美国有名电影理论家,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委员,耶鲁大学电影中心创建者,耶鲁大学电影与比较文学塞尔登·罗斯荣誉教授。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法国文化艺术勋章、美国电影与传媒研究会授予的“杰出终生事业成就奖”,著有《主要电影理论》等多种著作。


高瑾,自2014年起任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曾就读北京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耶鲁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近期研究关注罗斯金的艺术与社会评论、世界电影与电影理论、及文字与图像的关系问题。


目录
中文版序言 001
前言 电影理论的目标 005
第一章 在世界中搜寻的摄影机
摄影机是否不可或缺? 023
《电影手册》原则 028
寻迹巴赞之迹 038
当下论争中的影像 047
第二章 对形式的发现
巴赞的先驱者们 064
历史熔炉中的纪录片 074
《电影手册》路线 081
在21世纪追寻电影 091

第三章 作为观众之探照灯的投影机
放映的力量 111
打开银幕的维度 117
作为门槛的景框 124
写出景框之外 140
第四章 电影主体/主题的演进
现代电影:经典与先锋之间 147
电影的本体发生论 164
演职员表和作者导演:改编的生态学 182
忠实:改编的经济 192

内容摘要
《电影是什么!》回应着巴赞的著名问题,全面系统地回顾了一个占据着压倒性优势地位的“电影观念”,无论电影承受着什么样的变化,这种独特的“观念”会一直指引着它。
本书对电影独特价值的分析不仅着眼于20世纪的电影历史,还着眼于我们当下的视听文化。它从影史中大师的佳构之中梳理出明晰的脉络,雄辩地证明了电影这个在1895年之前并不存在的事物的力量。

精彩内容
中文版序言
《电影是什么!》中文版的出版和英文版出版一样让我激动。过去,当我的很多同事渐渐放弃了对电影的力量与未来的信心时,中国电影让我保持了视野和思维的开放性。在写作本书时,我访问了中国大陆若干次,也到过中国台湾,另外还去了日本。更重要的是我与几位关注中国文学与电影的学者进行了谈话,其中包括本书的译者高瑾。这一切促成并确认了我的趣味与观点。为了解电影可能会成为怎样、应该成为怎样,我们必须看向中国。当然我同样相信,喜爱电影的中国观众应该关注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观。读者们将会意识到,我发现最有力的电影观念在法国孕育,形成了从20世纪30年代延续至今的传统。
英文版的封面选自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这个画面可以被看作电影的象征。这部影片在十年前对我提出了挑战,敦促我用更宽广的思路来思考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在这个镜头中,既有新现实主义的主题——晾晒的衣物,同时又有一座古怪的建筑正如火箭一般离地飞起,这是用CGI技术制作的。我得知这座建筑是汉字“华”字形,被称为三峡移民纪念塔。这个关于失位(displacement)的主题(迁移、打工、国企改制、远行寻找伴侣的男女等)是《三峡好人》的一部分,因此也部分地将这个看似割裂的场景联系了起来。但在现实主义风格的摄影中突然掺入的电影特技还是非常格格不入。而恰是此类乖谬经常挑战着并支撑着电影:路易·卢米埃尔(LouisLumière)的《拆墙》(Démolitiond'unmur,1896)也是关于拆除的,可以看作《三峡好人》最遥远的先例,影片中残垣断瓦重新构成墙的反转动作震惊了当时的观众。乔治·梅里爱(GeorgesMéliès,1861—1938)此时也掌握了类似的特殊效果的制作方法。在贾樟柯之前的一个世纪,梅里爱在《月球之旅》(1904)中也发射了一枚火箭。
贾樟柯的电影抵抗着三峡大坝,同时他也在抵抗数码景观对批判性电影的冲击。此时真正的电影正在被新媒体淹没和吸纳,而贾樟柯保卫着真正的电影。但在这个标志性的影像中,他同样采用了数码材料,我认为他这样做是正确的。本书的观点是,电影的定义并不由它采用的技术决定,而是由不断发展的技术所服务的用途决定的。电影一直以来就是非纯的,动画与演员演出的混合不应该让我们庸人自扰,而应当引领我们探索未知的关于“真实”的领域。“真实”在当下不仅包括自然与人类世界,同时也包括各类显示屏幕与数据,此外还包括计算机看来未经人类干涉而自主产生的那些神秘世界,我们需要构建的影像来召唤这类“真实”。世界各地的个人与社会生活正在被科技重新塑型,但或许在中国这个问题更为紧急,而贾樟柯敏锐地先于旁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中国蓬勃成长中的电影工业制造了越来越多的动画电影。对我而言,“动画”(animation)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指称只包括故事板内容的真人演出的景观,这类抹去了所有偶然性的影片已经成了今天的大多数,它们或许展示我们想看的东西,但并不追寻隐藏的或新鲜的。同时,中国的纪录片运动因其对社会和工业变化中以往不可见的机制的探寻,在世界上已经获得盛名。在动画和纪录片这两个极端之间,《三峡好人》影响之下的诗性作品仍时有浮现,比如毕赣的《路边野餐》。我关注着毕赣和万玛才旦这样的导演(想必有更多我还不知道的出色导演),他们延续了把摄影机当作探照灯来探寻和发现的传统。我期待这些导演塑造中国和世界电影的未来。
本书的结尾提出的观点是,电影必须不断地自我调适和改编它周围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在中国,人员与机构都必须迅速地调适/改编(adapt),否则就会凋零。调适/改编却并不意味着必然的扩张。因此,媒体由于票房和制片公司产量的剧增而宣称中国拥有电影的经济未来,这当然是对的,但我对这个未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我把中国看作不同的电影概念相互摩擦的场域,产生的是将能燎原的艺术之火花。这样的热度或许会带来痛苦,但电影如果想坚持发现世界和发现自我的志业,就会需要艺术电影的光芒。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北大出版社本身的声誉更强调了在中国的知识生活中,认真对待电影和保护电影未来的重要性。也感谢高瑾,我们的合作经历让我相信中文版将是准确可读的。我非常感激她为此书的中译本投入的时间与才华。
达德利·安德鲁
2017年7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