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新绎
  • 论语新绎
  • 论语新绎
  • 论语新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论语新绎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1.23 5.3折 78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天明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4235975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2540096

上书时间2024-05-31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吴天明,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特聘中国文化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经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著有《先秦文史散论》《中国神话研究》《孟子》《论语本意》等书。近几年在武汉、深圳等地多次给高校学生、领导干部、企业高管讲授《论语》,并在《中州学刊》《文史知识》《孔子研究》《理论月刊》《江汉论坛》等期刊上陆续发表多篇有关孔子、孔学学术价值极高的研究文章,观点新颖有趣,论述有理有据,颇受好评。



目录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
泰伯篇第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后 记

内容摘要
《论语》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是对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思想文化、治国平天下政治实践和理论的科学总结,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哲学史上伟大的著作。《论语新绎》参考数种通行版本,从题解、原文、注释、译文、简析等五个方面,对《论语》作了全新注释、全新翻译、全新评析。注释,要点突出,详略精当;译文,从新视角解释原文,既忠实原意又别有新意;简析,既有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析,也有对历史文化、制度的评析,观点独到,发人深省,旨在帮助读者更轻松地读懂《论语》。

主编推荐
1.传诵两千多年的国学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
《论语》是对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思想文化、治国平天下政治实践和理论的科学总结,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哲学目前伟大的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学著作,历代官员一般都把《论语》当作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借以学习治理国家的理论和方法。
2.对《论语》进行全新注译,并增加了题旨和简析,使读者能够更轻松地读懂原文、理解原意
本书对《论语》进行了全新注释、全新翻译、全新评析,注释,要点突出,详略精当;译文,从新视角解释原文,既忠实原意又别有新意;简析,涉及中华很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内容,既有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析,也有对历史文化、制度的评析,重点突出,观点独到,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原文、更轻松地读懂《论语》。
3.中国文化专家吴天明倾力打造,力求呈现有别于通行版本的《论语》
吴天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特聘中国文化专家。近几年在武汉、深圳等地多次给高校学生、领导干部、企业高管讲授《论语》,并在《中州学刊》《文史知识》《孔子研究》《理论月刊》《江汉论坛》等期刊上陆续发表多篇有关孔子、孔学学术价值极高的研究文章,观点新颖有趣,论述有理有据,颇受好评。这些新颖独特的研究成果,在《论语新绎》中均有所呈现,力求打造不一样的《论语》学习读本。
4. 装帧素雅大方,双封面,收藏、馈赠佳品
本书采用双封面、圆脊精装锁线。外封采用特纸质印刷,书名烫金;内封采用2.5毫米厚纸板,外覆特种纸,书名烫银,整体呈现出既清新雅致又古朴厚重的品质,具有收藏价值,也可以作为馈赠亲朋的佳品。
5.钱文忠、唐翼明、戴建业、张大可、韩昇等名家力荐
这套书是读者学习、品鉴国学经典的可靠版本。学习国学经典,与古人谈心,听圣人教诲,可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君子人格,让生命有根。
                                       ——钱文忠
这是一套切实有用的国学经典入门书。通过它,你将步入国学的殿堂,体会中华文化之弘美,景慕往圣先贤之至德,领悟世界人生之大道,造就更高更好的自我。
                                       ——唐翼明
这是一套会被读者认可的国学普及读本。先贤圣哲的经典常读常新,既可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也能让我们获得生活的智慧。
                                    ——戴建业
这套丛书对以往一些版本的讹误进行了纠正,体例也有创新,题解、译文贴近原典,同时又融入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是一套人人都能读懂的版本。希望有更多读者加入到读国学、用国学的行列,从古代典籍中汲取自信力量。
——张大可
国学经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精神的根基和理解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桥梁与枢纽。这套丛书很有创意、匠心独具,既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也适合专业研究者研习。
                                                         ——韩昇

精彩内容
学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学而”,篇名。《论语》各篇原来均无篇名,汉代学者为了方便教学,就摘取每篇第一章开头几个字做篇名,并无深意,不须附会。
1.1子①曰:“学②而时③习④之,不亦说⑤乎?有朋⑥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⑦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⑧乎?”【题旨】本章是孔子对尚未做官的随侍弟子讲的一番话,论仁德君子有三乐,鼓励弟子先学好治国平天下的本事,提高道德水平,将来自然可以做官。
【注释】①子:此指老师孔丘。古代学者认为,孔丘称“子”因为他是男子;如今学者认为,孔丘称“子”因为他是伟人,道德学问都无比伟大:两种意见都不对。正确的意见应是,周礼,华夏大国的公卿,比照华夏小国之君,蛮夷戎狄之君,尊称为“子”。孔丘被尊称为“子”,因为他是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 西周天王分封了几百个诸侯,诸侯要分等级,华夏大国诸侯多称“公”“侯”“伯”,华夏小国以及蛮夷戎狄之国诸侯多称“子”“男”(男爵极少,传世文献只有许国诸侯为男爵,称“许男”),则“子”002本是贬义。最晚从春秋初期开始,华夏大国公卿亦可尊称为“子”,“子”遂有敬意。据《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的卫国公卿石碏最早被尊称为“石子”。孔丘于鲁定公十年开始做鲁国公卿,故亦可尊称为“孔子”。孔丘在帐下教育弟子时,没有其他也需尊称为“子”的公卿在场,所以弟子简称老师为“子”,不冠姓氏。如有其他公卿在场,或有诸侯在场,弟子记录时,一般都老老实实尊称老师为“孔子”。《论语》中有些语录是孔子作公卿之前的语录,按照周礼,弟子当时记录时应称老师为“先生”。后来曾参师徒编辑《论语》时,考虑到孔丘已经做过鲁国的公卿,而且继续尊称“先生”,后人不知道是谁,所以将“先生”一律改为“孔子”或“子”。如今也用领导干部后来的职务尊称早先的他,这就是周礼的遗存。孔丘称“子”现象折射出了如下意义:华夏对蛮夷戎狄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优越感、华夏大国对华夏小国的实力优越感,以及官本位的价值观。
②学:“学”什么,宾语被省略了。周代君子所学,包括学“文”(古代当代文献)、学“行”(像圣人那样终身践行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从理论上讲,所学包括道德和学问。道德主要指:一是身体力行做仁德君子,终身致力于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政治理想;二是治国平天下无比伟大,也无比艰难,所以君子不能贪图安逸。周朝君子的道德,核心是指治国平天下的公德,对君子的私德小节,他们并不在意。例如,孔子对管仲多有缺陷的私德并不在意,反复肯定管仲保卫华夏的仁德,称赞管仲是仁人。这与宋朝至今啰里啰嗦,烦琐无比,含义不明,只注重洁身自爱,不注重建功立业的私德,含义明显不同。学问主要指“六艺”,核心学问指周礼,即按照周礼要求,建设各种社会政治秩序,让苍生休养生息,君子各得其所。《论语》中论述“学”的语录非常多,只有三种用法:一是指学习圣贤高尚的道德;二是指学习以周礼为核心的学问;三是兼指学习道德和学问。本章之“学”的宾语,应该兼指道德和学问。
③时:合适时。学而篇第一 003④习:有温习、实习、讲习之类的含义。孔子教弟子“六艺”,这些课程大都需要经常如此学习,例如大臣如何朝觐诸侯、周代官方的音乐如何演奏等等。把学到的本事用到做官的实践中去,那叫“行”,不叫“习”。
⑤说(yuè):同“悦”,喜悦。
⑥朋、友、朋友:周代同辈读书人之间,在提升道德水平,增加知识学问上,要互相帮助,“赏善匡过”,故互称朋友。例如,《泰伯篇》8.5曾参称颜回是朋友,《子张篇》19.15子游称子张是朋友。
⑦人:周朝的“人”字,广义与“鬼”相对而言,指所有的活人;狭义与“民”相对而言,指贵族和读书人。周朝的贵族,包括天王、诸侯、卿大夫、士。春秋末期,士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已经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战国时代孟子甚至经常称“士庶人”,将“士”与庶民百姓并称。周朝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读书,这些读书人称“士”。他们一旦学有所成,一般都可做官,做贵族,所以贵族和士都称为“人”。不过,本章的“人”字,仅仅指诸侯、公卿,因为这时周天王早已被无视,只有诸侯和公卿手里才有官帽子,才能让这些弟子做大臣或家臣。
⑧君子:指所有的贵族及其子弟,与“人”的狭义相同。“君子”与“君”不同,周代只有周天王和诸侯才可以尊称为“君”。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你们)学了(道德学问)合适时讲习它,不也高兴吗?有仁德师兄从远方归来,(帮你们提高道德水平学问水平)不也快乐吗? 人家诸侯公卿们一时不了解你们,(你们一时当不了官,)但(你们)并不怨恨,不也是谦谦君子吗?”【简析】周朝的贵族子弟读书,七八岁开始上自己家族主办的“家学”,学历相004当于如今的小学,主要任务是认字,教材就是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谓之“六艺”。十四五岁开始上诸侯举办的“乡学”,学历相当于如今的初中、高中,还是学习“六艺”,主要任务是读书、背书,还要学会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例如要会演奏古乐,学习如何朝觐诸侯、天王等,“六艺”要烂熟于心。“乡学”毕业,要经过考试,类似于如今的全国高考,部分优秀者才能到天王举办的“国学”去深造,落选者则直接给诸侯做大臣,或给公卿做家臣。“国学”的学历层次类似于如今的大学,那时没有硕士、博士教育。“国学”低年级学习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统称为“小学”;高年级才学习仁学、礼学的理论,也就是治国平天下的理论,这才是真正的大学问。“国学”的毕业生,一般都给周天王做王臣,或者给诸侯做大臣。“国学”的教材还是“六艺”。春秋晚期,周天王直接治理的地方非常小,一者因为太贫困,再也办不起“国学”了;二者王国土地也不需要培养那么多的王臣了,所以“国学”就停办了。孔子被迫举办私立“国学”,为天下培养人才。孔子去世后,一部分有学问的官员拿出自己的部分俸禄办学,培养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就成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
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是贵族的历史文化教育体系和官员培养体系,其主要办学目的,就是培养治国平天下的官员,与今天的党校教育很相似,但与普通的国民教育区别很大。“国学”和“党校”都主要是为天下培养官员,普通的国民教育则需要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
孔子说这番话,一定有个非常具体的背景:孔子那些当了官的早期弟子回来看望老师,自然也会与师弟们交流交流。还跟着老师苦读的师弟们看见师兄们都当了大官,事业有成,风光无限,自然也都想早早去当官,于是孔子对这些还跟着自己学习的弟子们说,你们学好本事,提升道德,当官不是迟早的事吗?所谓“不亦说(悦)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其实都是说“不也很高兴吗”,换个说法,可以避免重复。
孔子的学生分为两类,帐下弟子都是给孔子下了跪、磕了头的正儿八经的弟子,这些人,不久都会成为诸侯的大臣和公卿的家臣(此时周天王已经学而篇第一 005不需要王臣了),都会或直接或间接地管理国家。帐外弟子,都是诸侯卿大夫,他们请教孔子,自然也都问治理国家天下的大事。所以孔子的语录,都是给未来的官员和现任的官员谈的,主要都是谈治国平天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