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青岛:德国人镜头里的胶澳租借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17.65
3.3折
¥
35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李洁?撰述?刘云志?辑图
出版社山东画报
ISBN9787547439111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58元
货号1202437923
上书时间2024-05-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目录
缘起
代序:欧风浸润里的青岛
壹 最初与最后的青岛村
贰 总兵衙门与天后宫
叁 清军兵营
肆 驰援与震慑
伍 青岛人的新生计
陆 华人社区
柒 德租青岛的基础建设
捌 胶济铁路
玖 亚洲第一船坞
拾 德军兵营
拾壹 公共建筑
拾贰 来访的封疆大吏
拾叁 和平年景的闲适
拾肆 殖民美梦猝然中止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书中收录的百余幅图片,均选自云志艺术馆的馆藏。这些照片皆由德国人所拍摄,从不同的侧面留住了自1898年至1914年德国强租青岛的历史。其中许多照片为首度披露,画质高清,实属罕见,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德据青岛的影像空白。而著名文史作家李洁的解读,以属地居民的体验与视角,赋予了这些照片独特的意涵,使之可观复可读。
精彩内容
代序:欧风浸润里的青岛从“胶澳”说起位于太平洋西岸崂山之麓的青岛,既是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东亚著名的国际港口,而且,还是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建置仅百余年的青岛,能跻身历史文化名城之列,与老市区里保留的成片德式建筑,自然是分不开的。
1914年到过青岛的美国军事观察员杰弗逊·琼斯(JeffersonJones)这样写过:……1914年的青岛,以远东地区最精致、最美好、最现代、最卫生的都市形象,给游客和远东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哦,最初标注在德国人的地图上的青岛,是Kiau或KiauTschau,即音译的胶澳或胶州。
“澳”的本义为水边凹进去的地方,引申为江海边弯曲的泊船之地,属书面语。“胶澳”是“胶州澳”的简称,是大清国官方对今青岛市区一带的官方称呼。不过,“澳”乃书面语,仅限于官府文书,当地那个渔村的人则把村南那片海口称作“青岛口”。
“青岛”之名,得自于村南的海面上那座“山岩耸秀,林木蓊蒨”(《胶澳志》语)的小岛。因开门见岛,所以,从即墨迁来定居的胡氏就把他们家园叫了青岛村。村北的那座山,就成了青岛山。
青岛村与附近那几个村落,如西边的大鲍岛村、小泥洼村和东边的会泉村、浮山所村、麦岛村,以及北边的小鲍岛村、杨家村、四方村、吴家村等,都隶属即墨县,是即墨仁化乡最偏远的一些聚落。在德租胶澳之前,“胶澳”鲜为人知,“青岛”更不见经传。比胶澳(青岛)名气大的是胶州。因胶州隶属莱州府,下辖即墨、高密两个县,所以,百余年前,外人把青岛人叫成胶州人或即墨人,都不算错。
后来居上的德国,为何选择了当时尚很偏僻的Kiau(胶澳)?
还是要从青岛人说起。
其实,青岛人本非此地的原住民。他们的先人,大都是明朝初始到云贵高原征战并驻守在乌撒卫(今贵州威宁一带)的江淮籍的军士及家眷。
卫所制是明代特有的“寓兵于农”的兵役制,以驻地为名的卫所遍布中华各地。
明朝统一云贵以后,因来自海上的倭寇之患愈演愈烈,1388年,朝廷便在东部沿海地区广增卫所,以御倭患。仅在山东沿海,朝廷就增置了若干个卫,形成了自北而南“九卫相衔”的海防格局。其中,鳌山卫和灵山卫,就设在今青岛市即墨区和黄岛区境内,而鳌山卫下辖的浮山寨守备千户所,即今青岛市行政中心所在地的浮山所。
然而,因元末明初的连年战祸,首当其冲的山东大地已十室九空。于是,朝廷就诏令乌撒卫等西南诸省的驻军及壮丁迁徙至山东半岛。这些六百多年前的第一代“军垦战士”及家属(亦有与彝人通婚者),便是有案可稽的青岛先民。这也正是本地人与胶东各地氏族均称来自“小云南”的原委。
大明王朝的国策是禁海锁国,以绝倭患。但如此一来,沿海渔民便谋生无着。尤其地处山东东端的即墨县,正如明万历六年(1578年)知县许铤所言:“差繁、赋重,土旷、民逃;军民杂处,卫、县不相摄(驻军与地方关系不好);舟车不通,商贾不至”。所以,他斗胆奏请朝廷,乞给“登莱赤子开一线生路”,即开放金家口(后称金口)、女姑口、青岛口为口岸,以与苏、浙、闽诸省通航。朝廷感于其公忠体国,便破例准其所奏,允开即墨三口。于是,小小的青岛口,就从孤悬海角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山东沿海的商贸小港。
“三口”的开辟,让更多不愿世袭为军户的人们纷纷成了逃兵,潜入民间。据史料记载,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卫所逃亡军士高达70%左右。“寓兵于农”的兵役制已名存实亡。迫不得已,朝廷另行募兵制。从此,军户们逐渐解脱了世袭的屯垦守边的不自由之身,变身为当地的农户。
即墨仁化乡所属的崂山脚下的胶州湾口一带,本来就有鳌山卫下辖的浮山千户所,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该所军户们的定居之地。因为此处虽无多少耕地,却有渔盐之利,所以,即墨乃至胶东前卫所的军户陆续迁来,形成了十几个自然村落。
赖有照相机的记录,我们得以知道青岛先民世代居住的胶澳,其生存环境实在不值得留连——荒山野岭,石多地少,草木稀落,河流罕见,诚所谓穷山恶水之地。若无后来的合理规划与大规模建设,青岛只不过是中国北方的一个荒芜的海湾而已。
荒芜的大山下,稍平的地段上,依山面海,坐北朝南,青岛先民建起了自己的家园。
既没有统一的规划,也没有一条笔直的马路。最宽的大道,通向海边,但也不过细得像是阡陌之径。
农田七零八落地散在村庄周边,冬小麦已经冒尖儿。冬闲时节,满目萧然。
作为即墨的偏乡僻壤,青岛口自开放以后,南来北往的商船,给胶澳带来了各地的商品,也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
福建驶来的商船,就给青岛人带来了海上保护神——“天后”,即传说宋朝时福建湄洲的一个好做善事却溺水而亡的渔家女林默的偶像,闽南人称“天后”为“妈祖”。亦渔亦耕的青岛人自然也希望在海上讨生活时要有神灵保佑,于是,明成化三年(1467年),青岛村乐善好施的“胡善人”捐出海滩上的荒地,建起了天后宫。明清两代,青岛人曾几度募款重修天后宫。清同治四年(1865年)的“募建戏楼碑”上,有“旅客商人云集于此者”的记载。9年后的重修碑记上,又留下了“墨邑青岛口……宏舸连舳,巨舰接舻”的文字。尽管碑文总不免有夸张之嫌,但却说明青岛口不再是单纯的小渔村。清同治五年(1866年),东海关在胶澳设立分关,可知青岛口已是不容忽视的征税点。
青岛村人胡存约在德租时期曾是华商公局董事,他曾著《海云堂随记》。该书记载,德国占据青岛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青岛口有渔行、粮行、商行、车马店、当铺、药店、杂货店、染坊等65家。
由此可知,早在德国人占据青岛之前,胶州湾入口处的胶澳,就不是闭塞且简陋的渔耕之乡,而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渔港兼商港了。
……德皇如愿得到青岛事实证明,章高元的隐忍是唯一的选择,他与朝廷保持了一致。
11月16日,朝廷收到了北洋大臣王文韶与山东巡抚李秉衡分别转奏的章高元的电文。
一向主张对外强硬的李秉衡,愤怒地弹劾章高元不战而退,称已令夏辛酉挥师赶往胶澳附近,并奏请招募新兵数营,建议朝廷“立启兵端”,与德军“决战”。
夏辛酉是随左宗棠大人远征过新疆的一员悍将,时以广西右江镇总兵衔统领胶东诸县驻军。
光绪帝当日即令军机处电寄李秉衡:德国图占海口,蓄谋已久,此时将借巨野一案而起。度其情势,万无遽行开仗之理。惟有镇静严扎,任其恫喝,不为之动,断不可先行开炮致衅自我开。
这期间,章高元已退至青岛北郊的沧口,就地修筑工事,以备反攻。棣德利得到德国烟台领事馆转来的电报后,立即派小队德军追上章高元,于11月19日将其“请”回青岛口“面议”。而章高元也深恐“擅开兵端,罪亦不赦”(章氏上报语),便率亲兵回到青岛,被软禁在总兵衙门附近的广武中营,后又被“请”至德旗舰“皇帝”号上。
回到胶澳后,眼瞅着四天前的自己的衙门成了德人司令部,“章迂子”之恼怒,不言而喻。在德舰上,棣德利奉劝章将军留在胶澳,与之合作。章高元悲愤至极,却又无计可施。传说其间他欲投海自尽,以殉大清,但被左右和德国人所阻拦。
直到12月3日,棣德利才礼送章高元一行离开青岛。因为三天之前,即11月30日,章氏麾下的四营官兵,已奉旨全部调往芝罘(烟台)。
当时,尚书衔的提督宋庆正在老家登州。宋庆是毅军首领,甲午战争时在辽东指挥与日军激战,因战败被革职留任,后赋闲回到老家。
朝廷担忧宋庆和章高元以及两军的那些饱经战火考验的部将们激于义愤反攻胶澳,所以,12月3日,光绪帝特意电令王文韶:章军著遵前旨驻扎。宋庆老于兵事,著饬镇静防守,毋得妄动。
德军占领胶澳后,德公使海靖才开始与清廷谈判。
在总理衙门冷板凳上闲坐的李鸿章,与光绪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奉旨与德国人开始了艰苦的谈判。为满足海靖提出的条件,清廷将已署四川总督的李秉衡降二级调用,后又改为“永不叙用”;将曹州总兵、曹州知府、巨野知县统统革职,并处决了“正犯”二人,另有三人被处五年监禁;在济宁、曹州和案发地磨盘张庄复建教堂,并赔偿白银二十万两。
就在谈判期间,也就是在德军强占胶澳整整一个月之后的12月15日,德皇派其弟阿尔贝特·威廉·海因里希(AlbertWilhelmHeinrich,又译亨利)亲王率领临时编成的远东第二分舰队的三艘巡洋舰启航了。这支舰队的目的地,就是中国的胶澳。
而且,德国海军部专为远东保护地迅速组建的海军陆战第三营(Ⅲ.Seebataillon),与远东分舰队同行。北京还在谈判,柏林就已设立了占领地的陆地守备部队,可见威廉二世根本不在意谈判结果,而铁心要将胶澳长久占据。
威廉二世亲自赶到德国北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首府基尔,为即将出发的弟弟送行。
本国皇弟的亲征,让在北京谈判的公使海靖的口气硬了许多。依照国内的授权,他不再满足于清廷如何惩办凶手与相关官吏,以及要赔偿多少白银,而是变成了赤裸裸地要求租赁胶州湾,年限也不再是50年,而是“暂定99年”!
一向坚持“以夷制夷”的李鸿章,只得厚着老脸,敦请俄、英等强国干预。他授意许景澄在欧洲进行斡旋,甚至不惜屈尊夜访俄国公使喀希尼,但愿望均落空。哭诉无门的大清国,只得在海因里希的舰队抵达中国之前,照单接受德国的要求——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1898年3月6日),李鸿章、翁同龢与海靖在北京签订了《中德胶澳租赁条约》:大清国将胶澳及周边地区“潮平时一百华里之内”(552平方公里)租借于德国,为期暂定99年;清国准许德国修建由胶澳至济南的两条铁路,并经营铁路沿线30公里内的矿产。
一个多月后的1898年4月27日,柏林向世界宣告,KIAU(胶澳)已是德国的保护地,其行政长官由海军部推荐并管辖,由首相任命,直接对皇帝负责。首任行政长官为海军上校卡尔·罗绅达(CarlRosendahl)。
之后,罗绅达就带着妻子儿女从柏林赶到胶澳上任。
清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起先把德国胶澳行政长官译作“胶州巡抚”,各级官文简称“胶抚”,后改为“胶澳总督”。
之后,章高元的总兵衙门,便成了德国保护地的总督府和德军司令部。
国人称作“电灯房”的简易电厂很快建成,并率先把电灯扯进了总督府和四座兵营里。自此,青岛有了可控制的光亮和昼夜轰响的柴油发动机。
这一年,德国人从西班牙人手中接过了太平洋上的雅普岛,从此,青岛棣德利山(即大石头山)上的无线电波,便经那块新的德国殖民地,快捷地传递到了柏林。
8月2日,柏林再度向世界发声:胶澳保护地为向各国开放的自由港。
所谓自由港,即对所有进出口商品进行免税的国际港口。
为了在远东建立一座不逊于英属香港的国际自由港,德租胶澳伊始,柏林就为租赁99年的青岛的未来制定了发展线路图。
作为远东的军港,青岛的防御工程自不可少。于是,所有的山头都被德国人细细勘察过,并用8座炮台构成了内外两道防御体系。
作为经济发展的基地与动脉,港口与铁路的建设不容拖延。于是,渔港和商港的定位及建设,就在胶州湾东岸的市区北部次第铺开。1901年小港建成后,北至仁川、营口,南到宁波、福州的渔民与海商舳舻相继,千帆云集。1904年大港1号码头开港后,万国商船竞相来泊,港口吞吐量很快就跃居中国第六港口。
作为适宜居住的保护地,市政建设也全面展开。总督府开设仅5个月后,即1898年9月2日,胶澳规划总体设计方案即对外公布,德国人把行政区、居民区(分欧、华两区)、商业区、军营、别墅区、港口、车站等设计得井井有条。稍作修改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与建设。
一年之后的1899年10月12日,威廉二世皇帝下令,把远东保护地按中国人的发音更名为“TSINGTAU”(青岛)。
从此,世间有了我青岛。
至于青岛口的那座叫青岛的岛屿,则被叫成了小青岛。
很少能够有像胶州这样的殖民地有幸得到像柏林帝国议会如此丰厚的恩泽。在宗主国占领的17年里,德国至少向在远东的海军基地投入了6000万美元,其大部分支出都用于码头建设、港口设施改造、政府大楼和校舍建造、铺设碎石子路等等。……当人们还在制订胶州公约(指《中德胶澳租赁条约》)的条款时,满载着木材和其它物资的运输船舶就已经从德国的港口络绎不绝地驶向山东,以在那里建筑模范欧洲小城。伴随而来的是德国能够提供的最好的地理学家、工程师和铁路设计师。在短短的12个月内,在海湾底部进行清淤工作的蒸汽机发出的突突声在青岛(指青岛口)后方的群山时刻回荡着,用铁锤敲打、快速“生长”的建筑随处可见。
这是到过青岛的美国记者杰弗逊·琼斯写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也算把青岛作为欧化城市快速崛起的秘密写清楚了。
对于异邦的占领区的人民,德国殖民当局当然不会只带“胡萝卜”而来,他们也带来了“大棒”,即一套完整的为胶澳租赁地制订的法规。
胶澳帝国法院直属德国高等法院所辖,独立于青岛总督府。对于保护地的犯罪者而言,无论各国侨民还是华人,均须经二级审判。
德国人以固有的认真,仔细规划和经营了这块远东保护地,并从不起眼的基础工程做起,使青岛攒足了后劲,终于一跃成为西方人向往的“远东模范殖民地”。
百余年矣!海在,岛在,楼也在,只是时代改。
李?洁
庚子岁杪于青岛山海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