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四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6.17
5.2折
¥
69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温儒敏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21058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1202329345
上书时间2024-05-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目录
前记
第一辑 用好统编教材
回答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使用的十个问题
小学四、五、六年级语文教材的使用建议
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如何用好初中语文统编教材
如何用好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如何用好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
新教材,新在哪里?——《人民日报》专访
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报道
第二辑 教材编写叙录
往课外阅读及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
小学初中语文教材的七点创新
编审杂录四则
在国务院教材工作会议上的汇报
关于语文教材中的诗歌
编教材要实事求是,照规律办事——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修订会上的讲话
“语用”和“方法性知识”
关于高中语文 “双线组元”的意见
高中语文教材编写大纲形成的某些困扰
网络戾气有碍于学术讨论
在高中语文封闭统稿会上的发言
我与人教社的三度合作
“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环球人物》杂志报道
第三辑 新高考 新课改 新教法
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高考语文试卷命题改革的几点建议
高中作文教学为何“全线崩溃”?——《光明日报》专访
在高考考试大纲公布宣讲会上的发言
高考作文不宜导向写“小社论”
语文课重点学的是书面语
核心素养、任务群与建构主义
“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
课外阅读能否课程化?
小学语文中的“诗教”
和中学生谈谈如何读《朝花夕拾》
《乡土中国》导读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点与难点
语文老师要做“读书种子”
第四辑 读书为本,读书为要
《温儒敏谈读书》出版感言
要的是“浸润式”阅读
培养纯正的阅读口味
为何要通识教育?
《温儒敏语文讲习录》前言
为师范生培养竖起卓越的标杆
让经典喜闻乐见
孩子们喜欢《哈利·波特》的N个理由
和流俗文化保持一点距离
扎根基层有真材实料的教育家
刷视频玩游戏还是读书,这是一个问题!
抖落学生的任性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出版往事
《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前言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题记
说说我的研究著作——选自《温儒敏画传》
附录
以教师为“志业”,不只是“职业”——《教育家》杂志封面人物报道
温儒敏:温良儒者,敏慧前行——《中华儿女》杂志报道
澹泊敬诚的问学之道——《传记文学》刊载温儒敏学术传略
内容摘要
本书为著名文学史家、教育家温儒敏教授近几年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论说选集,其中多篇涉及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及统编教材的“热点”,曾引起关注和讨论。温儒敏教授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及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等职,又受聘教育部主持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担任“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对中小学语文教育及大学语文教学有诸多独立而深入的见解。全书分五部分:“用好统编教材”“教材编写叙录”“新高考新课改新教法”“读书为本,读书为要”“附录”。此前已出版《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此为三书的续集。
主编推荐
“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当代教育名家”温儒敏教授为语文教育把脉。
精彩内容
新教材,新在哪里?
——《人民日报》专访(本文系《人民日报》专访,发表于2016年8月18日,记者葛亮亮。这里说的“新教材”,指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2017年中央指示三科教材(思品、历史和语文)全国统编,“部编本”又改称“统编本”。)教材编写是国家行为,编写的立意要高,要立德树人。
今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将有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为什么要编写“部编本”?教材内容有何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记者采访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
现有的“一纲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想起到示范作用记者:目前语文教材有多个出版社的不同版本,为何还要编写“部编本”?
温:“部编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现有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这些版本现在也都做了修订,和“部编本”一同投入使用。“部编本”取代了原来的人教版,覆盖面比较广,小学约占50%,初中约占60%。
实施“一纲多本”,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教材的编写出版呈现活跃的局面,但也出现一些问题,教材的选择使用受到经济等因素左右,不能真正做到选优。
另外,教材主要由出版社组织编写,受到一些条件限制,影响到编写出版的质量。为此,中央决定组织编写德育、历史和语文三科教材。“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
记者:能说说编写队伍组成和编写的过程吗?
温: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是全国申报遴选、教育部聘任的,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大学教授、作家和诗人,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三是人教社的编辑。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人数就更多了。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到现在4年多了。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请个主编,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二年。教材编写经过复杂的程序,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拟定样章、选文、进入具体编写等。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先后经过14轮评审,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
教材编写不只照顾人文性,还注重训练必需的语文能力、写作和口语记者:“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是什么?
温:概括起来有4点。
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教材编写实质上是国家行为,所以教材编写立意要高,要立德树人。
二是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对于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某些问题,也注意“纠偏”。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三是加强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写组学习和继承了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并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实行“编研结合”,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整个编写过程都是一边研究,一边编书。
四是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
记者:和其他版本语文教材比较,“部编本”的框架体例有何不同?
温: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多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以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梯度。“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传统文化篇目多了,很多经典课文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少了记者:语文教材的选文历来被社会关心,您能介绍一下选文标准吗?
温:“部编本”的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记者:部编教材怎么处理语文教学中知识体系的问题?
温:这套教材注意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很活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知识体系被弱化。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
“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
记者: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严峻问题是学生读书少,部编教材在鼓励读书方面有何举措?
温:举措就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记者:写作教学比较难,历来语文教材的写作部分容易引起争议,“部编本”的写作教学安排有何新意?
温:我们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