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莫砺锋,新中国的位文学博士。南京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被评为南京人文社会科学教授(文科院士),百家 讲坛主讲人。
目录
目次
第一讲阅读背景
宋诗风貌鸟瞰
宋诗研究概述
第二讲名篇细读
诗酒唱酬中的人生感慨
——读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佳作如林的传统主题如何推陈出新
——读王安石《桃源行》
咏史诗中议论的深化
——读王安石《明妃曲》
拗相公心中的柔情
——读王安石《示长安君》
六言绝句的吉光片羽
——读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兴会淋漓的游览诗杰作
——读苏轼《游金山寺》
寄托深微的咏花诗
——读苏轼黄州海棠诗
书法艺术与诗歌艺术的完美结合
——读苏轼《黄州寒食诗》
题画诗中的人生感慨
——读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草蛇灰线的独特章法
——读黄庭坚《过家》
奇异梦境的奇特表现
——读黄庭坚《六月十七日昼寝》
隔绝红尘的清幽境界
——读黄庭坚《题落星寺》
身世感慨与历史沧桑的浑融境界
——读黄庭坚《书摩崖碑后》
“宁朴毋华”的典范之作
——读陈师道《示三子》
春怀还是秋怀?
——读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独特视角下的沧桑巨变
——读刘子翚《汴京纪事》
气壮山河的政治诗
——读王庭珪《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
爱国志士的复杂心声
——读陆游《长歌行》
兼具唐情宋意的七绝精品
——读陆游《楚城》
崖山沦陷中华未亡的坚确证据
——读文天祥《正气歌》
第三讲名篇浅释
村行王禹偁
南朝杨亿
鲁山山行梅尧臣
小村梅尧臣
戏答元珍欧阳修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
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苏舜钦
思王逢原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暑旱苦热王令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有美堂暴雨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汲江煎茶苏轼
代小子广孙寄翁翁孔平仲
登快阁黄庭坚
寄黄几复黄庭坚
老杜浣花溪图引黄庭坚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黄庭坚
泗州东城晚望秦观
春日秦观
除夜对酒赠少章陈师道
绝句陈师道
海州道中张耒
怀金陵张耒
春游湖徐俯
夏日绝句李清照
雨陈与义
巴丘书事陈与义
伤春陈与义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
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
关山月陆游
书愤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沈园二首陆游
后催租行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二首范成大
小池杨万里
初入淮河绝句杨万里
观书有感朱熹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姜夔
约客赵师秀
寒夜杜耒
频酌淮河水戴复古
军中乐刘克庄
武夷山中谢枋得
潼关汪元量
效孟郊体谢翱
第四讲问题与思考
宋代诗人如何以俗为雅?
雅丽精绝的王荆公体
在北宋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苏轼
黄庭坚诗风转变的三步曲
促成陆游自成一家的“诗家三昧”
“一集一变”与“杨诚斋体”
内容摘要
本书是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莫砺锋关于宋诗的普及力作。通过阅读背景、名篇细读、名篇浅释、问题与思考四部分,介绍宋诗概况、宋诗繁荣的文化背景,并详细解读大家佳作,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语言浅近,析理精妙。
精彩内容
宋诗风貌鸟瞰自从产生宋诗以后,唐诗和宋诗便成为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个典范。宋以后的诗歌虽然还在继续发展,但再也没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元、明、清的诗坛上有时宗唐,有时宗宋。或同时有人宗唐,有人宗宋,甚至在一
个人的诗集中,也有时学唐体、时效宋调的现象。
那么,唐、宋诗的主要差异是什么呢?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又何在呢?清人蒋士铨的《辩诗》对此作了简明中肯的回答: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变出不得已,运会实迫之。格调苟沿袭,焉用雷同词?宋人生唐后,开
辟真难为。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欣赏宋诗,先对有关的情况作一些说明。
一宋诗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宋王朝鉴于中唐以来藩镇强盛、
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在立国之初就定下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由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文臣成为宋代官僚阶层的主要成分,即使是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任。这些措施一方面加强了君权,另一方面也使士大夫的主体意识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参预国事,议论政治。“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欧阳修《镇阳读书》),这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
宋代的理学往往被今人看成是封建统治者的官方意识形态,其实除了南宋的最后半个世纪以外,理学在宋代并未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理学思想实为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不但程颐、朱熹等理学家自矜掌握了古圣相传的安身立命之道,而且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杨万里等文士也热衷于讲道论学。所以宋代的士大夫大多怀有自觉的卫道意识,并且积极地著书立说以弘扬己说。在北宋后期,即有王安石与司马光等人的新学、旧学之争,又有旧学内部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到了南宋,有朱熹与二陆之争,又有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翻开
宋人的文集,几乎总能找到论学的文章,有时这种议论甚至旁溢到诗歌中去。
由于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又由于宋代的诗人主要由士大夫组成,所以宋代诗人比前代诗人更加重视诗歌的政治教化功能。他们在整体上对“文以载道”的观点表示认同,他们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宋诗最重要的主题。
当然,上述情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宋诗的说教意味和头巾气比较浓厚,这对宋诗的审美价值有所损害。
宋王朝十分重视文治教化,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的成绩远迈前朝。公私刻书业的兴盛使书籍得以大量流通,不但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丰富,就是私
人的藏书也动辄上万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到宋代才首次出现,就是一个标志。与此同时,学校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增加。除了从国子监到县学的各级官办学校之外,民间的私
立书院也日益兴盛。如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等四大书院,其规模和学术水准都堪与官学媲美。这样,宋代诗人的总体学术水平达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唐代杜甫自称“读书破万卷”(《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时不无自矜之意,因为那在唐朝是较罕见的现象。然而到了宋代,读破万卷已是司空见惯之事。
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黄庭坚、陆游等人都堪称学者型的诗人。学术修养的提高无疑会使诗人更善于思考社会和人生,也
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进行议论和运用典故。当然,诗人的学者化倾向对宋诗也
有不利影响,书卷气的增浓往往与生活气息的变淡相伴随,当严羽指责宋人“以才学为诗”时,他无疑已认识到这种影响的严重性。
P3-5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