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帝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9.03
3.9折
¥
75
全新
仅1件
作者龙耳东|责编:程凤
出版社中国文史
ISBN9787520525688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5元
货号1202300233
上书时间2024-05-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章 兵祸突起惊朝野
第二章 梁武“吉”梦原是祸
第三章 霸先南方传捷报
第四章 侯景溃败占寿阳
第五章 围建康侯景叛逆
第六章 霸先广州讨逆贼
第七章 诸王异心陷建康
第八章 梁武帝饿死台城
第九章 始兴举义聚群英
第十章 夺关北上伐侯景
第十一章 湘东王剪除对手
第十二章 陈王盟军破侯贼
第十三章 乘胜追击克建康
第十四章 歼逆贼侯景枭首
第十五章 陈霸先镇守京口
第十六章 争天下萧氏杀戮
第十七章 陷江陵萧绎殒命
第十八章 乱世江南多危局
第十九章 僧辩屈齐迎傀儡
第二十章 霸先仗义挽日月
第二十一章 东征义兴振梁庭
第二十二章 北抗强齐护华汉
第二十三章 驱外蛮建康大捷
第二十四章 平定萧勃稳南疆
第二十五章 孚众望受禅称帝
第二十六章 迎佛牙提振民心
第二十七章 定江南讨伐王琳
第二十八章 守华夏彪炳千秋
第二十九章 挽危局君臣协力
第三十章承 先启后延华夏
附录陈武帝大事纪年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南北朝的中国正处在分裂时期,民族矛盾异常激烈。频繁的战乱对社会经济、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百姓十分贫困。陈武帝生逢乱世,他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陈武帝雄才大略,南定交州、北战广陵等一系列军事行动,已经表明他有强烈的统一中国的愿望。但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遇。因积劳成疾,陈武帝在位仅三年就病逝。
本书叙述了在南北朝的社会背景下,以历代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依据,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陈霸先治国、治军、从政、贤明的品格和戎马征战,纵横天下的一生。特别是对陈霸先佑护华夏血脉,传承文明薪火;维护社会稳定,恢复南方经济的伟大历史功绩,进行了客观的论述和评价。
精彩内容
第一章兵祸突起惊朝野八月的皇宫,寂静而闷热。
突然,一阵杂乱的跑步声由远而近——伴着惊慌的哭喊声:“大事不好了!——侯景反叛……带兵杀向京城了——”梁太清二年(548)八月十日,西魏降梁叛将侯景率八千羯胡兵从寿阳杀奔梁朝的都城。侯景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以诛杀朝中佞臣中领军朱异、少府卿徐驎、太子右卫率陆验、制局监周石珍为由头起兵。这是古今中外一切叛乱者所惯用的伎俩。
也正因为朱异等人奸诈、贪婪,阿谀奉承,欺上瞒下,对别人苛刻,他们自己却骄奢淫逸,花天酒地,被时人所痛恨。侯景以诛杀奸臣为由起兵,居然也得到了一些官民的积极响应。沿途也有很多民众参加叛乱队伍,甚至一些城镇郡守,或开门迎接,或不战而降。
侯景率兵杀奔建康的消息,顿时打破了梁庭皇宫的寂静,震惊了满朝文武。寂静的皇宫陷入惊慌失措之中。宫人、侍从、大臣们惊呼、奔走、四下寻找躲避之处……而梁武帝萧衍在干啥呢?他正在书房津津有味地读着佛教经书。
“皇上!——大事不好了!侯景举兵反叛,杀向京城了!”当军情急报呈送给梁武帝时,他却手捧经书,对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不屑一顾地拈须笑道:“景何能为!吾折棰笞之。”梁武帝太轻敌了!侯景率领那群金发碧眼、满面卷须的羯胡人杀向京城。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南梁军民恐慌而逃。连路边的树木都在瑟瑟发抖,搅动着空气中的阵阵血腥味。梁武帝完全没有想到此事的严重性!没想到此次侯景兵乱,不仅他皇帝老儿的身家性命不保,还连带他的江山也一同毁灭!
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大名的梁武帝,姓萧名衍,字叔达,兰陵都里人,萧何二十四代孙,萧衍和南朝齐国还是同宗,依辈分,萧衍之父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知事。萧衍幼而好学,允文允武,多才多艺,六艺皆精;至于阴阳星相各种学问,无不精通。南齐中兴二年(502),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建立梁朝。
史书把他写得很神奇:说他的母亲张氏曾梦见自己怀抱太阳,随后就有了身孕,于是生了萧衍。他生下来就有一种异常的光,相貌特殊,额骨中央隆起,形状如日,面部如龙,回头有如虎望重山,舌纹为八字形,颈部有浮光,身体映着太阳却没有影子,两髋骨都是双骨并生,脖颈上部隆起,右手有文为“武”字。萧衍小时候,能蹈空行走。长大后,博学多通,喜爱谋略,有文武才干。他所住的房子中,常常像是有云气,别人有时遇着,身上会觉得十分清净。
萧衍之父叫萧顺之,是齐高帝的宗亲皇族。齐高帝称他的父亲为族弟,这关系够亲密的吧!可是,齐朝的萧宝卷即帝位后(南朝齐第六位皇帝),他为了自己集权和专制,废杀六位辅政大臣。将萧衍的兄长、齐朝的尚书令萧懿给冤杀了。萧衍要为兄长报仇,就召集部将商议把萧宝卷这个皇帝赶下台。萧宝卷的滥杀,引起了大臣和将领们的惊惧。齐太尉陈显达从九江起兵,联合徐、兖二州刺史江夏王萧宝玄的兵马,一起围攻建康。平西将军崔景慧叛乱,裴叔业投魏,齐的南豫州领土丢失。雍州刺史萧衍看准时机,率领万人起兵于襄阳。联合齐皇宗室、荆州府的萧颖胄共同讨伐萧宝卷。拥立萧宝融即帝位于江陵,史称齐和帝。废萧宝卷为东昏侯。
萧衍有拥戴之功,齐和帝萧宝融授萧衍为大司马,掌管中外军国大事,还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再后来,齐和帝封萧衍为梁王。萧衍的权力欲大,也想当皇帝了。萧衍按捺自己的野心,先以齐和帝之名,剪除了湘东王萧宝晊兄弟,杀掉齐明帝其他儿子,断绝了齐王朝群臣的其他念头。然后,就想废齐和帝萧宝融。萧衍自己想做皇帝,就先让他的弟弟在民间传播民谣“行中水,为天子”,臣民听了,都以为萧衍有天命。
范云和沈约听了民谣,知道萧衍的心思,便联合中领军夏侯祥,逼齐和帝萧宝融禅位给萧衍。萧衍接到齐和帝禅让的诏书,还假惺惺地谦让了三次。群臣又劝进了三次,齐和帝再下诏禅让。这样,很会演戏的萧衍才“很无奈”地登上了帝位。史称梁武帝。改国号“梁”。齐朝至此宣告灭亡。梁武帝封“禅位”了的萧宝融为巴陵王。
沈约拥戴有功,梁武帝也不亏待他。他又给梁武帝建议“不可慕虚名而受实祸”,萧衍就派亲信郑伯禽送给年仅十五岁的萧宝融一大块生金,逼他吞金自杀。已经“禅位”的萧宝融(齐和帝)虽然年少,但风采不减帝王贵种,朗言说:“我死不需金,醇酒足矣。”郑伯禽一看废帝如此“配合”,也很高兴,便弄来一大坛美酒。萧宝融年少明达,神情怡然,大碗狂饮,沉醉不省人事。郑伯禽见状,快步上前,掐死了这位十五岁的龙种美少年。
没有人知道,齐和帝大碗狂饮时的心情如何?但史家对他的评价却很高:“和帝晚隆,扫难清宫。达机睹运,高颂永终。”(和帝在齐朝末期能够兴隆一时,扫除了艰难,清理了宫廷。他能够明达征兆察知运数,这样的结局也很值得后人传颂)。
萧衍当了皇帝,但爱读书的好习惯一直保持着。但是,萧衍喜欢读书,却没学到优秀的品德,第一就是纵容皇族宗室违法乱纪;第二就是荒废政务律法;第三就是贪慕虚荣,好大喜功,重用吹牛拍马之徒。以致他落得一个败国破家、被活活饿死的下场。
他还是一位佛教徒。他以举国之力弘扬佛法,广建佛寺,大造佛像。每次布施耗费千万银两。他还脱下龙袍,穿上法衣,舍身寺院。众臣用数以亿计的巨金来赎回萧衍的真身,萧衍才“迫于无奈”地起驾回宫。
萧衍是先习儒家,再奉道家,后入佛教。当时有原天竺国王子达摩祖师泛海来华,传扬佛法。痴迷于佛法的梁武帝萧衍热情接待了达摩祖师,并自以为得意地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达摩如实回答:“并无功德。”梁武帝惊问道:“何以并无功德?”达摩答:“你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实功德?”达摩说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达摩祖师实是批评梁武帝寻佛法不如说是寻功德,欲心不灭,佛法难求。梁武帝领悟不了达摩话里的玄机,便觉得寡淡无味。达摩也觉得与梁武帝话不投机,决定离开南京(建康)北上。
萧衍就是这样的一个皇帝,面对侯景举兵反叛这个震惊朝野、改变华夏历史的重大事件,他却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他只是下令悬赏:能杀侯景者,封三千户公,并授予州刺史之职。直到过了六天之后(甲辰,十六日),侯景军一路斩将夺关,逼近建康京城了,他才在大臣们的紧急劝谏下,诏令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为南道都督,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萧正表为北道都督,司州刺史柳仲礼为西道都督,通直散骑常侍裴之高为东道都督,由侍中开府仪同三司、邵陵王萧纶持节监督各路军队,讨伐侯景。
侯景何许人也?侯景,字万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族胡人。对于羯人的起源,至今史学界无定论。只是笼统地说是匈奴族的一个分支(别部),即匈奴别部,又不属于匈奴人。来自中亚,以骑马放牧为生。羯人是否是独立民族,或只是一个族群名称,现在学者仍有争议。羯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民族,因为它只是当时匈奴族的一个分支(或部落),是晋代入塞匈奴十九种之一的羌渠(晋代入塞匈奴十九种:屠各、鲜支、寇头、乌谭、赤勒、捍蛭、黑狼、赤沙、郁鞞、萎莎、秃董、勃蔑、羌渠、贺赖、钟跋、大楼、雍屈、真树、力羯,各有部落,不相杂错)。羯人入塞之前,隶属于匈奴,即“匈奴别落”。其种族的根源,学者有数种猜测:有源自中亚大月氏、康居部落联盟、呼揭等假说,但因文献资料太少,这些假说都无法获得证实。
在汉语中,羯的字面意思是阉割后的公山羊或公绵羊。也有性情强悍之意。晋朝时,羯被用来称呼杂胡与胡人。杂胡即小胡、部落胡,因为他们是附属在南匈奴之下的小部落,因此被称为杂胡。匈奴刘渊、刘曜等人也曾被称为羯胡,所以羯不一定是单指石勒部落。此外,在史书中,又称他们为戎羯、胡羯、羯贼、羯胡、羯虏、匈羯等。
五胡乱华,是中华民族一段悲惨的历史。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入侵中国腹地,肆意屠杀。在羯胡人残暴压迫和血腥屠杀下,中原汉人仅余下四百万。造成赤地千里,田地大量荒芜,伴之虎狼野兽成群出现。
残留的汉人为了免于被屠杀,纷纷筑堡自卫和胡人对抗。特别是陈午领导的“乞活军”英勇而悲壮地与羯胡人不断拼杀、抗争。
陈午,乞活军的主帅。振武将军、陈留内史。据史载:“晋永嘉末陈留的乞活帅,石勒曾与陈午相攻于蓬关。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四月戊寅,振武将军陈留内史陈午卒。午临卒戒其众勿事胡。午者乞活帅也。永嘉大乱,中夏残荒。保壁大帅数不盈四十。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午时据浚仪,众可五千余人,率劲悍善战。”乞活军初期的主要矛盾是生存与饥饿之间的矛盾。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吃上饭。随着五胡乱华的深入,乞活军的主要矛盾变成了民族矛盾。在这一阶段,乞活军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以及令人敬佩的爱国情怀。
乞活军的主帅陈午本是石勒部下,后叛之至陈留,死前还留下了“莫要降胡”的命令。当时的广宗、陈留是乞活军两大根据地。乞活军就像狗皮膏药一样缠着羯胡军队,死缠硬打,不屈不挠,给羯胡造成巨大的困扰。
在陈午的乞活军中,冉瞻的儿子冉闵,字永曾,小字棘奴,勇力绝人。十二岁时降石勒,被石虎收养为义子,改名石瞻。在羯赵政权中,冉闵是个异类,既是名义上的石氏,又是汉人,更是乞活军拥护者。在乞活军的帮助下,冉闵败石冲、杀石遵、诛石鉴,躲过无数次暗杀。公元350年,冉闵即位称帝,恢复冉姓,建立冉魏,改元永兴。尽杀石虎后人,颁布“杀胡令”。杀胡令共分为三道条令:第一,“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无论是统治境内还是境外,只要看见有胡人拿着兵器,一律斩杀。这条法令颁发后,汉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拿起武器斩杀胡人。最终,面对汉人强势的反击,胡人无力抵抗,只好北逃。
第二,“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这句话的意思是:跟官府有着相同心思的人留下,不同心思的人任由其离开。那么,官府的心思到底是什么呢?怎样才算跟官府有着相同心思呢?对此,法令中并没有明确说明。
第三,“若有汉人斩杀胡人,可以凭此胡人的项上人头获得奖赏。”这条法令出台后,汉人更是肆无忌惮地屠杀胡人,为死去的同胞报仇。根据史书的记载,该法令仅仅出台了一天,上万名胡人就被斩杀于城中。最终,面对汉人几近疯狂的报复,胡人无力抵抗。在这种情况下,胡人只好撤回草原,向北逃亡。
“杀胡令”拯救了上百万名汉人的性命,使他们免于一难。一时之间,胡人被杀逾二十万,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汉人迎来一段短暂的辉煌期。自此以后,乞活军跟随冉闵南征北战,皆以少胜多,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
公元352年,冉闵败死于慕容恪之手,乞活军大部分为冉闵殉葬,遭受重创。从此乞活军不再有能力成规模地向胡人发起进攻,转而进行骚扰和袭击。直到东晋末年,都还有乞活军的余部在奋力抗击羌胡前秦,前后持续113年。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
侯景少年时横行不羁,乡里人都怕他。长大后,性格勇猛又有强健的体力,善于骑马射箭,因此被选做北镇戍兵,逐渐立有战功。北魏孝昌元年(525),有怀朔镇兵鲜于修礼在定州作乱,攻陷郡县;又有柔玄镇兵吐斤洛周,率领他的同党,进犯幽州、冀州,和鲜于修礼的队伍会合,人马共有十多万。后来鲜于修礼被杀,部队溃散,怀朔镇将葛荣趁机把这些散兵收集起来,进攻并杀掉吐斤洛周,全部领有他们的兵众,人们称他作“葛贼”。孝昌四年(528),北魏孝明帝死去,他的皇后胡氏临朝执政,天柱将军尔朱荣从晋阳起兵攻进京城杀掉胡氏,同时诛灭胡氏的亲属。侯景这时才带领他自己的兵众去拜见尔朱荣,尔朱荣认为侯景人才出众,便把军事交付给侯景。这时正值葛荣大军南下逼近京城,尔朱荣亲自率兵征讨,命令侯景做前锋,进入河内大败葛军,活捉葛荣,侯景以功被提拔做定州刺史、大行台,封濮阳郡公。侯景从此威名大震。
不久,高欢任北魏丞相,又进兵洛阳杀掉尔朱氏,侯景又带上队伍投降高欢,照样受到高欢的重用。侯景性格残忍暴虐,统率军队严肃整齐,但是破敌后掠取到的财宝,全都按级别赏赐给将士,因此将士全都为他效命尽力,凡有攻战多获胜利。
侯景右腿短,骑马射箭都不内行。但他的智谋却很高深。当时,东魏权臣高欢手下有几员猛将,侯景都看不起他们。说他们像野猪一样横冲直撞,没什么了不起的。他对高欢说:“给我三万兵马,我就可以横扫天下!定能过江把萧衍老头绑过来,让他来做我们太平寺的住持。”高欢很赏识侯景的豪言壮语,让他带兵十万,督管河南军政事务。
侯景主政河南后,对高欢说:“如今我握兵在远方,恐怕奸人会玩弄什么诡计,大王要是给我写信,请做些特殊的标志。”因此,高欢每次给侯景写信,总在信末点上细微的记号。无人知道这个小秘密。
梁武帝太清元年(丁卯,547)正月朔(初一),发生日偏食,未被遮尽的太阳像钩一样。当时就有许多人认为,这一年不太吉祥。
正月初八,东魏勃海献武王高欢去世。高欢性格深沉谨细,神情庄严,无人能猜测他的心思。他处理政务灵活机动,料事如神。他统率军队法令严格,处变果断,明察秋毫,谁也不敢冒犯、欺骗他。他任人唯贤,只重才能,不看门第和虚名。高欢平时节俭朴素,他所用的刀、剑、马鞍以及缰绳都没用金银玉器装饰。他年轻时很能饮酒,自从担当大任之后,饮酒便不超过三杯。他了解下属,喜欢人才,对有功勋者和老部下都极力保护、成全;每次俘获到敌国的那些为本国尽忠尽节的大臣,大多不处罚他们。因此,文武百官都乐意被他使用。
高欢死后,他的长子高澄秘不发丧,只有行台左丞陈元康知道。
高澄假借高欢的名义写信,召侯景回来。侯景见信末没有点上细微的记号,即知此信为假。侯景顿起疑心,思之感到恐怖。他想到与高澄的隔阂,心里惴惴不安,不敢回京,怕遭祸灭。
于是,侯景以河南全境之地,投归西魏,颍州刺史司马世云带领全城百姓响应侯景的行动。西魏任命侯景为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公。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东魏、西魏的变迁。
东魏、西魏都是北魏国号的延续,北魏是鲜卑拓跋部所建,又称元魏。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拓跋部落原居于今东北兴安岭一带,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
东晋咸康四年(338),其首领什翼犍称代王,建代国,建立的都城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五胡乱华后,前秦苻氏灭掉了代国,拓跋氏子孙拓跋珪流离到贺兰山一带。
后来,前秦国君苻坚以投鞭断流之势挥军南渡,妄图一举歼灭东晋政权,但是东晋大将桓玄却彻底粉碎了他的美梦,使得志存高远的苻坚不但一败涂地,而且还留下“风声鹤唳”的千古笑柄。
此后,前秦国力大衰,而苻坚的得力助手慕容垂也趁机拥兵自立建立了后燕,前秦国势更微,不久后亡国。此时拓跋珪也借这个良机召集各部族,宣布承袭代王之制,重建代国。同年,拓跋珪回到了代国的故都盛乐,此地在今天的内蒙古中部,在那里,拓跋珪改称魏王,建立北魏。
后燕的国君慕容垂就是他的亲舅舅,而后燕军事实力很是强大。于是拓跋珪与他舅舅结盟,先后灭掉了贺兰山各部族,统一了自己的大后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