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衍传(上下)/若水轩文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夏衍传(上下)/若水轩文存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62.45 6.4折 9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坚//陈奇佳

出版社浙江大学

ISBN9787308178198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1201848967

上书时间2024-05-28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夏衍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代文化名人,一生交游广阔,涉猎方面极多,在戏剧、电影、文学、新闻、翻译、统战、外交、出版、收藏乃至隐蔽战线等领域都有很大成就。他的工作尤其对中国现代话剧及电影这两个行业产生了深刻的结构性的影响。陈坚、陈奇佳著的《夏衍传(上下)》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夏衍一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彰显了传主的精神风骨与个性气质。本书并由此展现了近现代中国文艺和思想文化的某些基本面相。

目录
第一章  钱塘之子(1900—1920)
  第一节  时世·家世
  第二节  伴着涛声和潮汐的童年
  第三节  “甲工”时代
第二章  樱花之国的求索(1920—1927)
  第一节  “顽张”和迷惘
  第二节  初涉政治漩流
  第三节  爱的漫游
第三章  步入左翼文坛(1927—1930)
  第一节  绍敦电机公司
  第二节  翻译生涯
  第三节  衔命筹建左联
第四章  为中国戏剧和电影开辟新路径(1930一1934)
  第一节  艺术剧社与左翼剧联
  第二节  从“东方旅社”事件到“九一八”事变
  第三节  “半路出家”
  第四节  影坛的“文化领导权”之争
第五章  高擎文学救亡的火炬(1934—1937)
  第一节  大搜捕的日子
  第二节  重整旗鼓
  第三节  “两个口号”的论战
  第四节  告别“上海屋檐”
第六章  《救亡日报》的风雨岁月(1937—1942)
  第一节  羊城复刊
  第二节  漓江苦守(上)
  第三节  漓江苦守(下)
  第四节  港岛“避难”
第七章  驰驱在雾都重庆(1942—1945)
  第一节  由桂入川
  第二节  剧运支柱
  第三节  时论高手
  第四节  心怀“芳草”
第八章  朝着人民共和国的方向前进(1945—1949)
  第一节  “孤军作战”
  第二节  从南洋到香港
  第三节  迎接胜利
第九章  风浪难平上海滩(1949—1955)
  第一节  文化接管
  第二节  “运交华盖”
  第三节  《武训传》风波
  第四节  潘汉年案
第十章  书生做吏(1955—1966)
  第一节  部长本色是书生
  第二节  风暴将至
  第三节  “文革”前夜
第十一章  “文革”岁月(1966—1977)
  第一节  “洗心革面”
  第二节  身陷囹圄
  第三节  乍暖还寒
第十二章  自反而索,九死无悔(1978—1995)

内容摘要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陈坚、陈奇佳著的《夏衍传(上下)/若水轩文存》以严谨的历史研究和细致的人物传记的写法,叙说了夏衍先生为党为人民奉献的一生。

精彩内容
 第一节时世·家世1900年,照中国传统的纪年法,叫做庚子年,或者是大清光绪二十六年。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倒不是说,这仅仅作为公元纪年中20世纪第一个年头的关系,而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个最让人痛苦、耻辱、绝望的年份。
是年8月,八国联军打着保护驻外使节与传教士的旗号,从天津大沽登陆,一路进逼北京。面对这支不足二万人的乌合之众,清王朝调集了北部中国所有的精锐部队,加上几十万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拳拳民进行阻截,结果却是一败涂地。尊贵的皇太后和皇帝只得西逃西安。首都北京在短短的四十年中,第二次沦人外国侵略军之手。
经此一役,中国各界精英人士形成了普遍的认识:满清政府的存在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最大障碍。因此,“庚子事变”后,清廷虽为苟延残喘作了一些三心二意的改革,但许多人还是“转而向往革命。孙中山主张暴力推翻清朝的活动日益得到同情和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完全可以把1900年作为中国从传统型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的真正起点,虽然这开端是来得太晚了,又伴随着如此沉重、血腥的民族记忆。
在这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公元1900年10月30日(旧历九月八日),浙江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二十七号沈学诗家,第八个孩子呱呱落地了(之前有两个孩子已夭折)。因为是儿子,所以一家人还是高兴的,给这孩子取名叫沈乃熙,字端轩。从名字上看,沈家夫妇对这个新诞生的宁馨儿并未寄予太高的厚望,大约只是希望他日后能做一个读书人家的体面子孙,操行端正,生活美好吧。
沈乃熙出生的时候,杭州城分为仁和、钱塘二县辖制。两县大致以钱塘门、义和坊一带为界。故沈乃熙确切的出生地应为杭州府仁和县。1990年,其孙女沈芸在给笔者的一封信里说:关于爷爷的出生地,他讲应该是出生于浙江仁和。辛亥革命以后才将上城钱塘、下城仁和合并为杭县。去年冬他所捐赠的字画,我去杭州看了一部分,都盖有“仁和沈氏曾藏”的章。
据史载,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因钱氏纳士,乃改钱江县为仁和县”。仁和县建县的时间不算很长,但它的发展及在杭州一带的中心地位一直十分突出。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南奔至杭州一带,见县名“仁和”,就说“此故都城门名也”,“而建都之意遂决”。仁和县此后实际成为了杭州府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明清二代,更被称为“郡首邑”,“首县”。清朝年间,布政司、按察司、巡抚部院、总督部院等政府核心部门,皆设仁和县中。1911年辛亥革命后,取消了仁和县的建制,与钱塘古县合并为杭县。“仁和”从此成了历史名词。但仁和原辖地如下城、上城(部分)、江干等区域,仍为杭州城中较为繁盛的地带。
几百年来,仁和一直精英荟萃,名士巨卿层出不穷。
清代著名诗人厉鹗、龚自珍,便是仁和人氏。龚自珍是清代数得着的大思想家,他和魏源等人一起,在绝大多数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