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界(精)/新地文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眼界(精)/新地文丛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4.85 3.0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严家炎|总主编:郭枫

出版社江苏文艺

ISBN9787559428615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30440217

上书时间2024-05-28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文学研究领域的泰斗,严家炎先生算一个。
他以文学事业为一辈子痴情的所在,以一点“傻子”精神坚守着文史研究,坚持着知识分子独立的批判意识,此书中有他的学术观点,亦有他的真情流露,可谓情、理兼备,实属难得。
《眼界(精)》是《新地文丛》严家炎散文部分,主要选录了严家炎先生《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问题》《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等评论文章,以及一部分记述生活的散文。文章大气从容,阐述充满学术气息,字里行间皆是哲思,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严家炎,1933年生,笔名稼兮、严謇。上海人。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8年肄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副博士研究生。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语言文学学科评议员,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丁玲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等。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论文集《知春集》、《求实集》、《论现代小说与文艺思潮》、《世纪的足音》,专著《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金庸小说论稿》,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大纲》,与唐弢共同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编辑《新感觉派小说选》、《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选》(四卷)、《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917—1927)》等十种。《求实集》获北京市首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分获第一、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

目录
一个初冬夜晚的经历
回忆我和柳青的几次见面
心中的丰碑——哭王瑶先生
我所知道的吴小如先生
缅怀樊骏学长
缅怀王富仁教授
悼念杰出的诗人洛夫先生
《微神》:老舍的心象小说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艺术贡献
从《檀香刑》看莫言小说的贡献
试说“中国的奥勃洛莫夫”——从《王蒙自传》谈到倪吾诚形象的典型意义
开拓者的艰难跋涉——论丁玲小说的历史贡献
论王蒙的寓言小说
让人很开眼界的校园小说——谈竹林的《今日出门昨夜归》
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
唐弢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晚清小说——《黄衫客传奇》中译本序
《加拿大的中国基因》序
新体白话的起源、特征及其评价
荒诞又庄严的复仇正剧
闲话小说文体
试说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的总体特征
论“五四”作家的文化背景与知识结构
走出百慕大三角区——谈二十世纪文艺批评的一点教训
一个痴情者的学术回眸

内容摘要
 《眼界(精)》是严家炎先生作为一个文学痴情者,对其生涯的一个回顾,对王瑶先生、樊骏学长、
王富仁教授等师友的缅怀,对莫言、王蒙、老舍等经典作家作品的剖析,他的学问与人生密不可分。
书中不觉间透露出文学史中很难翻到的史料和掌故,这些在他看来都是有“意思”的事儿,实则于读者来说,是有分量和价值的。

精彩内容
 心中的丰碑——哭王瑶先生
王瑶先生走了。他走得这样突然,这样仓促,这样令人心碎。
记得今年11月18日,在苏州大学举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会议的最后一天,我准备返京,向他辞行的时候,他还是那样精力饱满,谈笑风生。他乐呵呵地连着问我:“你真的不去上海,不参加巴金讨论会了?——这么近,多可惜!”那天上午他还在理事会上就现代文学教学问题讲了话。我因为中午就要上火车,也因为那几天着了凉,不能弯腰,行动不便,所以提前离开了会场。想不到那竟然就成为和王瑶先生的最后一面。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的是:在江南那种室内没有暖气的环境里,我作为患过大叶肺炎,有此病痛经验的人,竟没有事先提醒王先生,请他务必注意保暖,防止着凉,警惕老年肺炎的危险。如
今想来,我这个后辈实在没有照顾好王瑶先生,对不起王瑶先生。
王瑶先生是当代杰出的文学史家,在中古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研究、教学方面,都作过重大贡献。他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我国第一部史料丰富、体系完备的现代文学史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奠立了最早的基石。他对鲁
迅研究,巴金研究,以及现代文学许多专题的研究,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1954年至1955年间,他撰写的一篇文章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赏,并因此受到接见。然而,当我1958年秋留校任教,开始和王瑶先生共事时,他却已经因“反右派”运动的余波,被当作学术上的“白旗”,受到人们的批判,并被撤去了全国政协委员和《文艺报》编委的职务。这次错误的批判,使他精神上陷入很大的痛苦。
王先生是“一二·九”时代的地下共产党员,编过《清华周刊》,抗战期间虽与组织失去联系,但仍坚持进步立场,向来自以为思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料一夜之间忽然变成“白旗飘飘”,因而非常想不通。有一次我们两人聊天,他对我说,他有时觉得个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得拿起扑克牌玩“打通关”的游戏,看究竟这样走还是那样走才能走通,用以占卜自己的命运和道路。一个并无封
建迷信思想的现代知识分子,竟然用扑克来占卜,这件事不仅在当时震撼了我的心,也使我此生永远难以忘却。可贵的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王瑶先生也仍然采取实事求
是的态度。面对着批判过他的青年学生,他还是在课堂上讲出了他的看法,并且说:“我并不认为自己写的就是真
理而要坚持,只是恐怕还来不及修正自己的错误。”他也
并没有从此消沉下去。就在受批判不久的1960年代初,王瑶先生准备出了研究鲁迅《野草》的课程,发表了《论〈野草〉》这篇长达三万字的论文。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王瑶先生当时选择《野草》来研究似乎不是没有原因的:在鲁迅19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和探索中,未尝不可以寄寓研究者自己的苦闷和探索;在鲁迅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中,未尝不可以体现研究者本身自我解剖的要求。正是和鲁迅精神的这种深切感应,也许启导着王瑶先生的乐观、
豁达的情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