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苏州(书香江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书香苏州(书香江苏)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61 3.3折 3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嵘

出版社南京

ISBN9787553305240

出版时间2014-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2934600

上书时间2024-05-28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作为“书香江苏”系列丛书中的一本,陈嵘主编的这本《书香苏州》在编写过程中基本根据“书香江苏”系列丛书确定的体例和要求组织编写,但考虑到点和面的结合,将每一篇的首篇确定为具有“概述”性质的导读;考虑到苏州历史上读书人的故事比较多和苏州“全民阅读”活动的丰富多彩,将“读书篇”分拆为古代和当代两个部分,目的是要通过对古代部分的加强,反映苏州的书香底蕴,通过当代部分的加强,体现苏州“全民阅读”活动的活力、全民参与和与时俱进。

目录
读书篇  崇文冠天下的书香文脉
  两千五百年书香浸润的土地
  阖闾:《孙子兵法》首读者
  言偃:北渡大江去求学
  朱买臣:青山留得读书石
  陆绩:学者清风凝廉石
  张嵊:刚烈如山一书生
  范仲淹:人品事业俱卓绝
  高启:江上不见读书人
  朱纨:为国忘身靖海寇
  张溥:“务为有用”拯国危
  惠士奇:实事求是做学问
著书篇  文采传千古的书香成就
  人文荟萃著述雄冠东南
  兵学圣经:《孙子兵法》
  首开独立系统论文之先河:《文赋》
  书法理论的里程碑:《书谱》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昆曲之圭臬:《南词引正》
  琴学中兴之巨擘:《松弦馆琴谱》
  稻学原来在姑苏:《稻品》
  中国文学史上首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三言》
  中国传染病学奠基之作:《温疫论》
  推文学之变的不朽经典:《七录斋集》
  经世致用的学术巨著:《日知录》
  独树一帜的天文学杰作:《晓庵新法》
  集古代舆地学大成之“海内奇书”:《读史方舆纪要》
  造园法典:《园冶》
  古代诗学史上最具系统性的理论专著:《原诗》
  现存古代最为完整的“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
  古代文学史上自传体小说之翘楚:《浮生六记》
  温病学指南:《温热论》
  发维新改良之先声:《校庐抗议》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孽海花》
藏书篇  藏书胜藏全的书香意识
  享誉海内的苏州藏书
  苏州的私家藏书
  苏州古代学校藏书
  苏州寺院藏书
  苏州公共图书馆
刻书篇  刻书赛积德的书香情怀
  苏州刻书的历史风貌
  精品荟萃的文人刻书
  驰名南北的金阊书业
  崇尚趣味的说部丛书
  独领风骚的唐诗汇刻
  品类丰富的地方文献
  异军突起的精美版画
  琳琅满目的传抄善本
  享誉全国的毛氏汲古阁
  乾嘉书肆二名号
  腾声士林的黄氏士礼居
  嘉道刻书三名家
  经营百年的席氏扫叶山房
实践篇  阅读让苏州更美丽的书香风景
  延续千年书香的当代阅读
  总馆分馆通借还
  公益讲座品“听读”
  千家书店竞风流
  阅读组织传书香
  出版印刷领风骚
  加盟“阅读起跑线”
  晒书淘书乐趣多
  阅读服务无差别
  “书香校园”亮特色
  地名文化作品丰
  村镇阅读蔚成风
  城乡书虫故事多
附录
后记

内容摘要
 书香,使苏州人在精神的逍遥中建构起城市的文化高度,化育为城市的创造力和满城的风雅,最终以独特的书香品格彰显在世人面前。书香,使苏州树立了视读书的高度为文明的高度的认识和境界。书香不仅使苏州人温文尔雅,不骄不躁,也使苏州成为文人士子们向往的精神家园。从历史中走来的书香,而今正通过对“全民阅读”的倡导,在建设“书香城市”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向迈进。
陈嵘主编的这本《书香苏州》是“书香江苏”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分“读书篇”、“著书篇”、“藏书篇”、“刻书篇”、“实践篇”五部分。

精彩内容
 “腹有诗书气自华”,北宋诗人苏轼的意思是一
个人即使粗布裹体,但因饱读诗书,精神气质也会变得华贵优雅。
一座城市,如果城乡居民无论贵贱,都能热爱读书,那么这座城市的气质,定会变得高贵而优雅。
一座城市的居民将读书作为城市的精神,两千五百年时间里书香浸润他们的锦绣家园,那么,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也必然大放光彩。
这座城市,就是苏州。
话说春秋时的吴国,包括吴王,全国都是战士。
但自从吴王阖闾以后,吴都就有了读书的历史记载。先是阖阊亲自阅读齐国人孙武的军事著作,公开传达了吴国王室重视读书的信息。阖闾的叔叔季札,封地在延陵,贵族按理也要住在都城,他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吴国王室成员。他出使鲁国,观赏乐舞时的评论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高度文化修养,展示的也是吴国贵族的文化修养,让中原诸侯对吴国人的品德和素养有了新的了解。即使到了吴亡国前夕,有个叫申叔仪的大夫,在和鲁国大夫宴会时,唱起了吴歌,委婉地希望借粮以度荒年,也显示了吴国官员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而在这烽火连天的年代,虞山之麓一个平民青年言偃,不是热衷军功,却是负笈渡江北上,投身孔子门下。他在鲁国武城为地方长官时,就注意普及礼乐教育。他的教育理念是,老百姓也应该接受教育。他回到吴地,躬行教育,并且深入到海边乡村,将读书学习普及到普通百姓。
无分城乡、也不分社会地位贵贱的读书传统,在吴国时形成,并传了下来。
固然,华堂人家,提倡的是诗礼传家,因此家族里人才辈出。以三国时吴郡大族陆家来讲,无论陆康,还是他的儿子陆绩,及其侄子陆逊,陆逊之子陆抗,陆抗之子陆机、陆云,几代人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不读书怎会如此?又如清晚期的常熟翁家,翁心存是大学士,其父是管教育的学正,长子翁同书是进士,四子翁同稣是状元,翁同书之子翁
曾源也是状元,常熟翁
家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望族,背后支撑这个家庭的,也
是读书。苏州一般能衣食无忧的人家,大多数的家风都是读书。“养不教,父之过”,成了苏州人的共识。苏州人见了面,谈到彼此孩子,不是关心孩子会不会赚钱,而是谈关于孩子读书的情况,以谈钱论金为俗,以谈孩子读书为荣,这是苏州不成文的民俗。
苏州城是苏州地区读书的中心,各个县城是分中心。苏州人范仲淹成长岁月颇为坎坷,他回到家乡苏州来做地方官,其中一
项重要工作是办学。范仲淹办的苏州府学,是当时苏州最大、最好、规制最
高的建筑。同时,苏州还有吴、长洲、元和三个附郭县,这三个县的县学,也办在苏州城里,加上书院,苏州城的学校数量,可列全国城市最多之列。
此外苏州有许多义庄等慈善机构提供资助,行业协会集资办学,也为贫苦孩子读书提供了帮助。大量的少年儿童甚至青年,在家庭、祠堂、私塾、书院乃至苏州的府学、县学里读书,以致苏州城里学子如云。一个城市学生多,必然会对市民的价值观
和气质有正面的影响。许多优秀的学子,后来进入中央政府,走向全国,也
将苏州的重教育、好读书之风带到了各地。
至于农村,也是到处书声琅琅。一方面是苏州农村普遍有这个需求,农村人只要有能力,也会尽可能让孩子上学。另一方面,每一个镇都有从事教育的场所,甚至大量的村也有私塾。大量底层知识分子在农村从事教育,他们中许多是相当优秀的教师。比如明末清初昆山秀才朱柏庐,他在农村从事教育,编了数十本教材,其中《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影响很大,今天看来许多格言也有积极意义。因此,普遍的教育、浓厚的读书之风,让苏州村里、乡里(或镇上)出秀才、举人甚至进士,都不是稀奇的事,甚至状元、榜眼、探花,也有不少出在农村地区。比如明正统间23岁中状元的苏州人施槃,就是太湖中东山岛(当时尚未连陆)上的金塔村人。清末榜眼
重要思想家冯桂芬,出身苏州农村,小时生活贫困,他高中后,不是以做官为乐,而是牵挂农民的困苦。翻开苏州各乡镇志书,读书、教育、出人才的记载,历代不绝,甚至一些镇也有文昌庙,可见文风昌盛。
苏州人读书,可从经国、济世、养性三个方面来观照。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