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前沿大讲堂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7.46
4.7折
¥
5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新望
出版社红旗
ISBN9787505150386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202002521
上书时间2024-05-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1.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为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制造是了解中美贸易战、读懂当代中国的一个非常好的窗口。中国制造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中国制造将迈向怎样的未来?本书延请诸多前沿专家,解析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深入制造业各大细分行业,寻找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探访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国际制造业发展趋势,探讨如何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措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把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专注全社会关注的经济前沿话题,列举大量行业案例,有助于读者开拓未来发展的战略视野,推动可持续发展本书不仅解读了国家宏观经济、实体经济现象,对当前制造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及时、深刻、有针对性的诠释,助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而且列举大量行业案例,分析传统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读者紧跟时代,精准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脉搏,积极探索5G时代的机遇与发展,用互联网的思维思考未来的出路提供有益的指导。
目录
上编:立国之本
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发展之路 张燕生 / 2
中国制造业要占得先机 苏 波 / 9
从存量市场上看中国经济未来 许小年 / 18
未来30 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产业变革的大趋势 黄群慧 贺 俊 / 25
摘掉企业头上的所有制标签 陈清泰 / 43
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与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 刘世锦 / 50
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杨志明 / 69
中编:强国之基
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马晓河 / 88
制造业强国三大基础要素:新型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技术创新体系 干 勇 / 113
推进开放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 隆国强 / 124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朱高峰 / 131
新一轮信息革命与新型工业化 赵昌文 / 142
中国好制造之路 秦 朔 / 152
金融支持我国制造业“爬坡过坎”的目标与路径分析 宗 良 于 璞 / 166
如何评估民营企业的投资价值? 陈志武 / 180
下编:兴国之器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挑战和选择 刘利华 / 188
在全球价值链路径上建设制造强国 刘志彪 / 197
智能制造及其发展生态 张相木 / 212
赋能城市经济生态圈 新 望 曹仰锋 / 219
人工智能+ 制造、出行、物流、商业 吴甘沙 / 228
中国制造供应链进入防守战:国家供应链安全保卫战 林雪萍 / 242
高附加制造:超越追赶的中国制造创新战略 陈 劲 / 256
内容摘要
发达的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并且提出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实体经济摆在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位,而实体经济的基础就是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已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中制智库举办中国制造强国系列论坛和中国制造大讲堂,延请国内经济界、工业界、科技界前沿专家,围绕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战略所提出的基础工程、重点工作、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的现代化等各个方面,结合全球各国“工业化”“再工业化”的经验,共同探讨我国制造业如何尽快重构产业生态,树立“大格局”,实现“大进步”,应对“大挑战”,寻找“大出路”。
精彩内容
从存量市场上看中国经济未来许小年如何看待现在资本市场现状及其与实体经济脱节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我的个人观点是,在资本市场上,我们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在经济学中,路径依赖指的是各种各样的陷阱,比如“凯恩斯流动性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它们导致我们陷入不良循环中,难以突破。目前资本市场的状况,在我看来,无非是新一轮的循环。
十几年前我就跟投资者讲,要看基本面,得到的反映是“看基本面我能赚钱吗?”事实证明,在市场面前学院派的表现超过平均值,但落后于市场的先行者。当然,基于基本面投资还是可以获得超额回报,但短期业绩肯定比不上“快枪手”。有些人往往喜欢看短期业绩,所以基本面投资始终没有在国内市场成为主流,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如果资本市场不能确立基本面投资和价值投资的主流,就必然造成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脱节。不看基本面,资本市场不可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存量市场,企业创新是关键目前,我国的企业基本面正在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尽管这些深刻的变化还没有反映在市场上,但是我认为,这些深刻的变化有可能给资本市场带来缓慢的、长期的改变,帮助我们脱离过去的周期循环。
在中国经济中发生的深刻变化是什么?是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和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资本积累已经基本完成了。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新的模式,不再依靠投资驱动。
在数据的表现上,前30年改革开放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大约是GDP增速的1.5~2倍。过去几年中,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基本和GDP同步,这个趋势反映出中国经济进入了新阶段,不再像过去那样靠增量来维持经济繁荣。现有的市场已经饱和,投资找不到新的市场,中国经济的故事要从工业化阶段、资本积累阶段、增量阶段转向存量阶段延续。因为增量没有了,像过去房地产销售那样的高增长不会再有了。
增量故事基本讲完了。在后工业化阶段要讲存量故事,主题是创新,创新在市场上可以转化存量需求。转到存量之后,其实宏观政策对存量几乎是没有影响的,宏观政策更多的影响在增量,因为宏观政策刺激需求。讲到宏观政策,马上会联想到“三驾马车”,“三驾马车”是增量,消费增长、投资增长、外需增长,对存量几乎没有作用。
影响存量的是什么?是企业层面的创新,这是为什么过去几年,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研究基层、企业、微观上。虽然我对于“寒冬已过”表示怀疑,但是我不怀疑中国的经济前景,正是因为看到了增量放缓甚至消失,转向存量的大背景,我在存量市场上看到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
二、投资可关注这三类公司在存量市场上,在增量已经消失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所以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这种探索,使我感到中国经济的未来是有希望的,由此联想到我们做投资,不妨把关注点从宏观政策转移到微观政策上,转移到企业的创新上;其中,尤其是一级市场,有非常多的投资机会。
在二级市场,由于它的惯性、路径依赖,还是运用传统的投资方法,或许在短期能够获得更高回报。而在一级市场上,我觉得投资者应该意识到,关键性的转变已经开始了。在一级市场上投资,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追概念和“风口”,要立足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研究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得到超额回报是完全有可能的。
很多企业感受到了冬天的寒意,危机促使它们开始探索新的方向和新的商业模式,所以进入冬天不是坏事。穷则思变,这正是创新的动力,这正是新企业涌现出来的大好季节。对于企业来说这个冬天长一点不是坏事,冬天越长,探索和寻求改变的企业越多。
我分享一下这几年在微观层面上看到的一些动向,不敢说是趋势,因为这些企业还是少数,但是我认为这些企业代表未来的方向。
(一)有完整研发体系的大公司近几年,我一直关注有技术、有产品的大公司,这些大公司已经不再按照传统思路经营,而是在研发和创新上投入,投资这些大公司,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长期来看都可以获得超额回报。后工业化阶段,当投资驱动模式结束,企业靠规模扩张、靠产能扩张循环发展的阶段已经结束时,中国的这些成熟公司未来会怎样?我们应该投资哪些公司?我非常仔细地观察,谁可以成为“中国的丰田”“中国的三星”,如果找准了,应该是可以获得超额回报的。我们在各个行业都能够看到,行业集中度在迅速提高,强者更强。我看好大公司不仅是因为它们是行业重组的受益者,更重要的是,只有这些大公司才具备持续研发投入能力。这些大公司能力和意愿同时具备,并且主动朝这个方向努力,我是非常看好的。
比如华为,美国制裁华为,业务肯定受影响,但华为会因此倒下吗?肯定不会。不仅仅因为华为规模大,而且因为华为已经建立起一套非常有效的研发体系。华为在5G技术上领先不是偶然的,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研发投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向华为学习,特别是一些大型公司。有些公司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研发体系雏形,像这样的公司我们没有理由对它们的发展感到悲观。
不可否认,对大公司而言,推出颠覆式创新的可能性极低。但是世界上创新分两类,一类是颠覆式创新,另一类是改进式创新。改进式创新大部分来自大公司,颠覆式创新来自新型科技公司。这两类创新都对企业效率的提高有着巨大作用。所以这两类创新我们都要关注,不必每天看下一个苹果在什么地方,下一个谷歌在什么地方。我们也要看到丰田、三星这样的公司,它们没有把惊天动地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到市场上,但是通过持续改进、常年的积累,到今天竞争力依然非常强,拥有畅销世界的产品。“中国的丰田”“中国的三星”在什么地方?这是值得投资者关注的。
(二)应用技术强的中小型/初创公司我关注的另一类公司,它们的规模并不太大,属于中小型,甚至是初创公司,但是它们技术领先,并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把技术及时转化成产品。在市场上做投资,不仅仅看技术,还要看产品转化能力,看能不能把技术及时转化成产品,获得商业上的收益。这一方面我们国内已经有一些新星冒出来了。比如大疆,它不仅技术领先,它的创始人也有着非常敏锐的商业眼光,可以把无人机技术转化成商品在市场上销售。海康威视的技术产品,特别是安防产品很好。这些技术领先、产品转化能力强的研发型公司,也值得我们去关注。
大型公司强调研发体系的建立,中小型公司强调研发产品的转换能力。什么是研发体系?研发体系就是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和产品开发,三者兼备,紧密衔接。当然,这样的完整体系只有大型公司才能够建立起来,而中小型公司和初创公司则要强调从应用技术到产品的转变。
(三)管理模式有创新突破的传统公司除了研发和创新型的企业外,还有一类企业非常有意思,它们在持续进行中国企业非常擅长的管理模式创新,比如海底捞。2018年海底捞上市了,这样一个做火锅生意的企业,现在的市值已经达到了千亿元。做火锅生意可以卖出千亿元,火锅可以做成独角兽,原因在什么地方?原因就是它有着独特的创新。
海底捞的创新是什么?看上去是人力资源,其实不是,而是管理体系。“店长师徒制”是海底捞成功的关键。看到海底捞,我眼前一亮,这是传统企业获得成功非常好的案例。上市的时候我对海底捞高管讲:我非常认可你们这样的公司,但是我只有一点不满,就是股票卖得太贵了,上市的时候市盈率60倍,这个我不买,一个做火锅生意的企业市盈率怎么可以为60倍?腾讯市盈率是30多倍,阿里市盈率是40倍,做火锅生意的企业的市盈率居然比科技公司还高,你这个估值怎么估的?我不买的结果是什么,这两天市盈率到了80倍。我必须承认我低估了它,错失了很好的投资机会。
像海底捞这样的公司,非常独特,解决了连锁餐饮业最大的难题,就是扩张。做一两家火锅店很火,这个一点不意外,但是如果能够在上市的时候拥有200家店,开店速度几乎是以翻番的速度往上涨,这就不容易了。店址、店长怎么选择?经过20多年积累摸索,海底捞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自己培养店长的方法。用师徒制方法,店长可以带徒弟,徒弟学成之后可以出去自己开店,徒弟开的店的收益店长可以分享,这就是它非常独特的地方。这样就解决了合格店长缺乏的问题,同时还避免了师徒制的一大弊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师傅总是留一手。海底捞一开始也面临这样的弊端,后来通过把徒弟的店的收益提成给店长的方法,让店长毫无保留地教徒弟。不仅毫无保留,师傅还跟徒弟一块挑选新店址。用这样的方法,火锅店一个接着一个开了起来。
海底捞让我觉得,这才是“病毒式增长”。我们经常讲互联网生态病毒式增长,其实在传统行业照样有,而且它的增长速度比互联网公司增长还快。因为师傅和徒弟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往前冲,使得扩张并没有带来经营效益下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
三、工业互联网的机遇才刚刚开始我还在关注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我认为,以消费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前半段已经走完了。成为BAT这样的企业的机会已经几乎没有了,新的消费互联网公司产生,只不过是和原有的市场领先者争夺存量,最近的美团、拼多多都在争夺存量市场,而不是做增量市场。不是说增量市场不能做,可以继续做,但是难度比以前大得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