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有嚼头(有声书)
  • 上海有嚼头(有声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上海有嚼头(有声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0.07 3.1折 33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畸笔叟

出版社上海文化

ISBN9787553516707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3元

货号30678021

上书时间2024-05-27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上海有嚼头(有声书)》不满足于只写那些海派文化的掌故逸闻、故事传说,而是更注重老上海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作为曾经的上只角居民、老城厢外孙,插过队务过工,又打造了多档电台、电视台知名节目,作者对上海的物理和精神生态有着独特的体验和解读。他的上海话,既非播音腔、朗诵腔、广播腔、表演腔,也不是如今年轻人口中的洋泾浜沪语,而是有书卷气又接地气的生活语言,能让老上海人产生共鸣,新上海人融入上海。

作者简介
畸笔叟,本名郑健。老三届,插过十年队,务过五年工。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1984年起,服务广播电视媒体凡28年。1999年,参与打造沪上知名电视评论栏目《东视广角》。2002年打造沪上首个时尚电视拦目《今日印象》。2008年参与财经电视纪录片《激荡》制作,是两大总策划之一。也是2014年电视沪语谈话栏目《闲话上海滩》的总策划。

目录
嚼嚼风物经
  “上只角”,“上”在哪里
  “老克勒”,只是个传说
  上海的落叶,你果然惹不起啊
  老西门,我要留下你的那些璀璨的街名、弄名和屋名
  三月上坟看娇娇
  天热了,想起“木拖”以及其他
  在乌镇,又见“排门板
  依戴过开普帽么
  坐着敞篷双层巴士游车河
嚼嚼生活经
  廿六号,买米去
  上海人家的揩布都是分三六九等的吗
  上海人家怎么晾衣裳
  屋顶,老早上海人一样照爬不误
  老底子春游带点啥
  开往春天的车厢
  答滴答滴,洒水车来喽
  歇夏,试试有所不为
  我虐失眠千百遍
  你现在怎么“报名
  五十年后,重回宝庆路3号
  我也曾住过“西班牙式小房子
  我的父亲
嚼嚼吃喝经
  六百里夜奔,只为这“独一桌”的淮扬菜
  菜馒头引出三虾面新相识原是老听众
  石浦小吃麦饼筒:包啊包,都包进去
  想起太湖名菜“满台跳
  点菜的窍坎与误区
  劝菜也是“真生活
  我爱油条如初恋
  红烧肉,其实是不上台面的家常菜
  “腌笃鲜”—春荒里的穷开心
  “先吃(不)一碗炒粉
  为啥都是海蜇头而没有海蜇皮
  上海生煎不接受批评
嚼嚼言话经
  “依讲得好!
  上海人的英文语感黝戒好
  “依饭吃过了陇啊
  “撑家当”与“攒家生
  上海话形容面孔难看的44种讲法
  上海人“叫品”中的“阿”字,邪气有名堂
  谈谈与“触祭”有关的上海俚语
  上海话里带“蟹”字的俚语
  上海话里带“花”字的俚语
  上海话里带“冷”字的俚语
  上海话里带“寻”字的俚语
  是开火仓、开伙仓、开火舱还是开伙舱?2s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有关上海题材随笔的有声版,通过作者的文字和沪语朗读,让读者共同来赏析和聆听上海的声音。不只是写那些海派文化的掌故逸闻、故事传说,而是更注重老上海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正是因为海派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很值得反复咀嚼,故名“上海有嚼头”。

精彩内容
不知道为什么,进入21世纪,上海滩的很多久未提及的老名词、老概念再次沉渣泛起,貌似很时髦地又流行起来。
比如,上只角、老克勒等等。
关于老克勒,我会写专文来谈,今天只讲讲“上只角”。
首先,据我了解,“上只角”是一句江湖切口,最早流传于1966年的江湖,江湖上,两路人马狭路相逢,开口第一句问的便是:“侬是哪里(一)只角(里钻出来)咽啊?”而广泛进入市民社会,已是1970年代末。
江湖对切口的处置就是这样,阿姨妈妈都会讲了,江
湖上就不再讲。怕跌身价。
反之,真正住在“上只角”的人,一开始肯定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居然叫“上只角”。后来知道了,也绝不会以此自诩。
而一口一个“上只角”的人,基本不可能是所谓“上只角”的原住民,否则,他会知道,天天将“上只角”挂
在嘴边,是一件极不上台面的事情。
由此推断,“上只角”一词的出现,只能是“下只角”人仰望的结果。
正如前面所说,两路人马狭路相逢,对面来人报了自己来自淮海路,来自徐家汇的人只好悻悻地说:“哼,僚算‘上只角’,稀奇煞了。”而“阿拉屋里住在‘上只角”’这句话,基本也只可能是后来移民到“上只角”的人的卖样弗煞。原住民绝不会这么说。
另外,关于所谓“上只角”的范围,现在也传得太“野豁豁”。
最近有一篇文章说,老上海的“上只角”,是除了南市、闸北、杨浦、普陀以外的所有原来的老市区。
还有的则说,原租界都是“上只角”。
恕我直言,所谓的“上只角”从来没有这么大过。
记得五六年前,我与吾友“陆家掌门”先生,曾经颇为认真地总结过一番上海滩所谓的“上只角”,并共同编成顺口溜。
如果我没记错,顺口溜是这样的:“卢湾北,静安南,长宁两条线,徐汇一大片。”长宁的主要在愚园路和新华路。而所滑“徐汇一大片”,也只限于原新乐、湖南、天平三个街道,且还不是这三个街道的全部。
最想讲一讲的,只有两点。
首先,黄浦区从来不是所谓的“上只角”。
说点我个人见闻。
四十年前,我还在厂里做生活。车间里一位姑娘谈恋爱了,小姐妹们纷纷问她,男友住哪里。那时,地段确实重要到成为择偶标准之一。她说在黄浦区呀。大家马上劝她,黄浦区么,名声好听呀,大楼房子,里厢墨墨暗的呀
。老大一个层面,只有两头两个厕所,屋里还是要用马桶的呀。
注意,这可不是少数人的见解,而是一种共识哦。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