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燕园北大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是燕园北大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92 5.3折 43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费振刚

出版社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96721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3元

货号1201842159

上书时间2024-05-27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费振刚先生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任中文系主任。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编委会委员、秦汉魏晋南北朝分支编写组副主编。
《我是燕园北大人》是关于介绍其生平事迹的专著。本书是《守望》的续编,新收录了费先生在《守望》出版之后七年来的学问心得。

作者简介
费振刚,1935年生于辽宁鞍山,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系主任、北京市文艺学会副会长、 直属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20世纪50年代,发起并组织北大中文系1955级(文学专门化)同学,先后编写两部《中国文学史》。60年代,与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主编曾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特别奖的《中国文学史》(三书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80年代,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的编写,任该卷编委、秦汉分支编写组副主编。20世纪末,主编大型丛书“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共四十余册。本世纪出版《守望——我的北大五十五年》以及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精解》等。另有《全汉赋》《司马相如文选译》,《怀章诗》《涛经类传》《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等著述及论文数十篇。

目录
题记
永远的坚守  不毕业的学生
  我心中的“史迹碑”
  域外访书的惊喜
  令人怀念的十九斋——追念徐通锵先生
  严肃而沉稳的老师——追念吕德申先生
  故人故情——忆温小钰
  “以不变应万变”——一次汇报会的回忆和现在的思考
与同学共勉
  闻一多先生的《楚辞》研究
  辞与赋的区分
  汉赋概说
  《乐府古辞词典》序
  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恒言集》序
  《舞在桥上》序
  在《历代赋学文献辑刊》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年华留韵》序
  喜读《香港赋》老树发新枝
  赋伍班张歌盛世文宗屈宋咏枝江——评颜其麟先生《枝江赋》
  评《云阳赋》
  冬游湛江  喜读《特呈岛赋》
  初读《若水斋赋》
  赋描写角度的演化和长度的调控——二读《若水斋赋》
  善于继承更有创新——三读《若水斋赋》
我眼中的外部世界
  亲历牛仔节——加拿大纪游之一
  外孙女的毕业鉴定——加拿大纪游之二
  四游班芙——加拿大纪游之三
  今年我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春天
附录1:别人眼中的我
  一辈子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的费振刚教授  牟季雨
  平易近人的智者  吴宝三
  道德文章蔼然长者  赵长征
  《守望》读后  马庆洲
  我的北大老师  韦启瑞
  费振刚教授不老的梧院情结  谭永军  李秋荣  邓杨瑞
  费老的风范  李光先
附录2:访谈录
  中国文学的耕耘者——访北京大学费振刚教授  林庆彰  侯美珍
  悠悠岁月——访中文系系主任费振刚教授  张蓉蓉
  从容大气是洛阳——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费振刚  孙钦良
  一史封皮三易色  此中甘苦费君探——费振刚教授《中国文学史》访谈录  方铭  马庆洲
  读最新修订本游编《中国文学史》  顾农
  老树着花无丑枝——修订本《中国文学史》编辑手记  宋红
补遗
  《汉赋辞典》前言
  《汉赋辞典》后记

内容摘要
  费振刚先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成就斐然的1955级学生中的代表性人物、著名的文学史家,26岁时就由周扬亲自点名作为老中青三结合中的青年代表,与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一起主编了影响深远的蓝皮本《中国文学史》,蜚声海内,成就了那个时代的传奇。2010年《守望》出版,该书相当篇幅即是围绕这部文学史所发生的故事,为研究这段学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全书分“一史封皮三易色”、“真理标准讨论中的寻思”、“我心中的典型”、“与同学共勉”四辑,收录费振刚先生记录其北京大学六十余年经历、思考的文章四十余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折射出北京大学中文系半个世纪的沧桑。作者以《守望》名书,是想借以表达其对中文系历史、百年传统和未来的护卫、坚持、期待的心志,以及对那“仿佛是无言之美”的“难忘的岁月”的深深怀念。

精彩内容
 我心中的“史迹碑”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前夕,校园内一座座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图书馆新馆己初具规模,百年校庆讲堂、理科楼群基础工程已经浇灌完成……北大校园的面貌正在改变。面对日新月异变化着的校园,在欣喜之余,我也常常想起一
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景物,这其中有着许多故事,记载着我们的经历,与自己的成长紧密相关,它们在我心中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我是1955年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当时的北大没有现在这样的拥挤,尤其是节假日,校园中更显得格外安静。东操场边的校门——小东门内侧有一排灰砖平房,一个穿堂
门分成两边,一边是当时的北大邮局,一边是一个理发馆,也许是专门为老师安排的,设施比学生宿舍区内的理发馆好一些,价钱也贵一些,但也只二三角钱之差。可不管哪个理发馆比现在的理发馆的服务都要好得多,仅从时间来说,那时理一次发是半小时左右,而现在不到十分钟即可完成。邮局的业务也不像现在那么忙,那时的学生少数人由家里供给生活费,多数人是享受助学金,不用家里寄钱来,学生与邮局的关系只不过是每隔一段时间来邮局买几张邮票而已。因此,这个地方,学生是很少光顾的,也
就更加安静。走出小东门,穿过成府路狭长的街道,就是燕东园,再往东走,就是清华大学的西门。当时我们的许多老师就是经过这条路来给我们上课的。我还记得五十年代时,燕东园传达室外,经常有几辆三轮车(也许早些时候,还有“骆驼祥子”拉的人力车)停在那里,是供老师临时代步用的。游国恩先生给我们讲中国文学史时,身体不好,有几次就是乘坐这样的三轮车来到教室的。燕南园因为在校园内,我们现在每经过这个地方,都会肃然起敬,因为马寅初、冯友兰、王力、魏建功、朱光潜先生曾经生活在这里。同样,我们也不要忘记燕东园,燕东园不仅与燕南园有同样的建筑格局,而且那里也是翦伯赞、杨晦、游国恩、岑麒祥、冯至先生生活过的地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工作过两年,我的住所在东京大学弥生门外,附近有中国人所熟知的上野公园和以杜鹃花闻名的根津神社。漫步在上野公园周边的街道和根津神社内,在路边或店铺前,不时见到有碑立于其旁,碑上的文字,我大致可以了解,是记载在此地发生过什么事件,日本人称其为“史迹碑”,碑文上有我们熟悉的日本著名作家如森鸥外、夏目漱石等人的名字。在根津神社内的一个石条凳边,我依稀记得在石碑上写有夏目漱石休憩之地的碑文。东京大学校园内有一个小湖,东大人称之为“三四郎池”,显然也是与夏目漱石有关系。我们北大小东门外原有一个食品店,平时,特别是夜间还卖小菜和散酒,有两张方桌、几个方凳,应该是许多学者、专家小聚和休息之处,我想如按照日本东京的办法,也可以立块“史迹碑”加以说明。小东门至燕东门当年是一段石板路,我们的老师,名扬海内外的学术巨人,年复一年地从这里走过,走进教室,走进实验室,走进图书馆,用他们的心血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这里不也可以有块“史迹碑”吗? 现在小东门内的平房不见了,门外通往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