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书里没有的宋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教科书里没有的宋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74 4.4折 2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之亮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1122

出版时间2010-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9元

货号1663071

上书时间2024-05-27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宋朝有国号是怎么来的,包公为啥叫包龙图和包待制,“狸猫换太子”事实真相,宋朝有提刑官,苏轼与高俅,苏轼喜欢过的女人,都是谁提拔了蔡京,宋徽宗是怎么死的,名妓李师师下落之谜,宋钦宗的后半生是怎样的……本书的主要写的是一般通俗历史读物、特别是历史教科书里向来欠缺的内容,还特别关注细节、小事,比如宋朝的娱乐、宋朝人如何取名字、宋朝人怎样喝茶等。

作者简介
李之亮,河北省黄骅市人,宋代文学、文献、文化史学者,古文献学教授。已出版著作五十余部。《张舜民诗集校笺》、《安阳集编年笺注》、《王荆公诗注补笺》、《王荆公文集笺注》为作者研究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宋代郡守通考》、《宋代路分长官通考》、《宋代京朝官通考》、《宋史全文》为作者研究宋代史学的代表作;《海录碎事》为作者研究宋代文献的代表作;《周邦彦发夔张炎词选》、《白话宋词三百首》、《唐宋文库》为作者宋代文学普及读物的代表作。其中《宋代郡守通考》(十册)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目前承担的还有《欧阳修集编年笺注》、《司马光集编年笺注》等国家科研项目。《赵宋王朝》是其第一部大型长篇历史小说。

目录
前言
故事人物
  陈桥兵变的主谋究竟是谁
  “金匮之盟”可能“纯属虚构”
  赵匡胤死因真相
  德昭、德芳的非正常死亡
  赵廷美是个倒霉蛋
  宋徽宗是怎么死的
  宋钦宗的后半生
  赵普是个啥人物
  欧阳修两受诬谤始末
  性情怪异的王安石
  奇才苏东坡的快乐人生
  苏轼与高俅
  都是谁提拔了蔡京
  红颜薄命小周后
  花蕊夫人之香消玉殒
  “狸猫换太子”事实真相
  刘后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兖国公主的婚姻凭啥那么惨
  苏轼喜欢过的女人
  名妓李师师下落之谜
典章制度
  宋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宋朝的“圣诞节”
  宋朝的受降礼
  包公为啥叫包龙图和包待制
  北宋的经略安抚使
  宋朝的提刑官
  通判是个什么官
  宋朝独有的祠禄官
百事杂谈
  宋朝有几人“连中三元”
  北宋文字狱第一大案
  是谁挑起了“乌台诗案”
  一桩没人同情的文字狱
  宋朝人起名儿有学问
  宋朝的相扑
  宋朝人最喜欢福建茶
  《水浒传》比《杨家将》更真实

内容摘要
 本书侧重于一般历史读物、特别是历史教科书里向来欠缺的内容:写人物,重点是写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王安石,着重写他的性格和习惯;蔡京和高俅,重点写他们为什么会发迹,读者会看到,正是许多“大忠臣”栽培了他们。历史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由此表现出来。
写事件,重点不是说故事,而是填补空白、揭示真相。比如对宋徽宗、宋钦宗,重点介绍他们成为俘虏后的生活;对赵匡胤之死、金匮之盟等重大事件真相,给出颠覆正史说法的独立见解。
本书还特别关注细节、小事。比如宋朝的娱乐、宋朝人如何取名字、
宋朝人怎样喝茶等。

精彩内容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这件事没有多少人不知道。所有宋代像样儿的史书几乎用同样的词语记载了赵匡胤的这次兵变,大概意思是说,赵匡胤事先毫不知情,一切都是手下人干的。事实真的如此吗?
故事的权威版本大概是这样: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北临契丹的镇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河北定州)前线两大军事重镇同时传来消息,说契丹将要大举南侵,盘踞在河东地区的北汉小朝廷也被裹挟着发兵南下,非要和后周拼个鱼死网破不可,真
够吓人的。朝廷连夜召集紧急会议研究对策,最后决定由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挂帅北上,迎击来犯之敌。
事不宜迟,第二天一大早儿,赵匡胤便先派出担任殿前副都点检的老
将慕容延钊率前锋北上。初三,赵匡胤亲自率领的主力大军浩浩荡荡出了爱景门,行军四十里,到达了汴京往北的第一个大兵站——陈桥驿。
这天傍晚,先是略通天文的军士苗训“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久相磨荡,指谓太祖亲吏宋城楚昭辅曰:‘此天命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造起声势。什么叫“日下复有一日”?其实这只是一种日晕现象,但从苗训嘴里说出来味儿就变了:底下那个大太阳就要吞掉上面那个小太阳了!这番议论迅速在军士当中传播开来。接着是军士们“相与聚谋”,要拥立赵匡胤为天子,为首的赵普、赵光义、李处耘、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商议之后,于次日凌晨冲进赵匡胤休息的军帐,不容分说,便将一领黄袍披到了“醉卧,初不省”的赵匡胤身上,逼迫他必须答应众将士的要求做个新朝天子。赵匡胤“被逼无奈”,只得向众人提出了交换条件:“小皇帝和太后都曾是我侍奉之人,公卿大臣都曾是我的同僚同辈,满城的百姓都是无辜黎民,你们不许乱杀一人。否则这个皇帝我宁可不做!”众人心照不宣地答应了他的条件,于是大军开回汴京城,上演了一出政权更迭的历史大戏。
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笔记,对陈桥兵变的前期准备工作都没有作具体的交代,让人看起来很像是事先无组织无预谋的突发事件。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说:“春正月辛丑朔,镇、定二州言契丹入侵,北汉兵自土门东下,与契丹合。周帝命太祖领宿卫诸将御之。太祖自殿前都虞候再迁都点检,掌军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数从世宗征伐,洊立大功,人望固已归之。于是主少国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议。”按这种说法,赵匡胤的兵变完全是出于朝廷内外那些“服其恩威”的铁哥们儿策划,他本人根本就不知道,糊里糊涂被人挟持当了皇帝。鬼才相信!
《长编》接下来的说法就漏了馅儿:“慕容延钊将前军先发。时都下喧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庭晏然不知。”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也有类似的说法。说柴宗训这个皇帝年纪太小,而赵匡胤却是英武而有器量,将士归心。北征前夕,京师传言
:“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富室或携家逃匿,宫内却一点不知。
“太祖惧,密以告家人曰:‘外间汹汹若此,将如何?’太祖姊面如铁色,方在厨,引面杖逐太祖击之,曰:‘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乃来家内恐怖妇女,何为耶?’太祖默然出。”好家伙,满城人都晓得天下要
换姓易主了,内廷大臣们还被蒙在鼓里呢!这两段话很明显地透露给人们一个信息:兵变的准备工作其实早就做得滴水不漏了。
关于这一点,还可以找出不少证据。比如宋人王明清的《挥麈后录》引《五季泛闻录》说:“太祖仕周,受命北伐,以杜太后而下寄于封禅寺。抵陈桥推戴,韩通闻乱,亟走寺中访寻,欲加害焉。主僧守能者以身蔽之,遂免。”如果赵匡胤真没打算搞政变,为什么预先要把家属藏在寺庙里?
既然如此,那么所谓契丹大举入侵、北汉发兵南下的说法,肯定是赵匡胤和他的同谋者为政变所做的铺垫无疑,是彻头彻尾的谣言。甚至连慕容延钊率兵先发,都是赵匡胤等人预先谋划好的,因为慕容延钊是个忠于周王室、敢于并且有能力和赵匡胤抗衡的后周老将,不把他打发出汴京,局面就很可能失控。果不其然,赵匡胤回到汴京后,没有受到任何有效的抵抗,只杀了一个不怕死的韩通,便顺顺当当地当上了皇帝,至于“北上抗击契丹”的“头等大事”,自然也就没有人再提了。
可见,陈桥兵变肯定是个阴谋无疑,而背后的主谋当然就是赵匡胤本人。大概宋朝的史家也觉得这种从孤儿寡母手里夺取天下的手段不很光彩,因而为尊者讳,变着法儿要说得好听点儿。
其实,在夺取政权这种事情上,有几次是不耍阴谋、光明正大的?而且,如果我们抛开道德的评判,在所有的朝代更迭中,黎民百姓受害最轻最少的,就是宋代。
P3-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