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清宰辅:张廷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清宰辅:张廷玉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5.57 3.1折 49.8 全新

库存4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晟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

ISBN9787577206288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1203256008

上书时间2024-05-27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孙晟:武汉大学历史系硕士,副教授,党史军史专家。长期深入钻研中外战史,涉猎广博,见解独特,更兼文笔流畅、代入自然、不拘一格、自成一体。已出版《再续大明200年:于谦》《持重有谋:徐达》等著作。

目录
\"第一章 桐城文脉 父子宰相 
第一节   东林党争 桐城兴起 
第二节   张英入仕 始终谨慎 
第三节   六尺之巷 家风熏陶 
第二章 进士及第 翰林修编 
第一节   病弱少年 静以修身
第二节   会试回避 痛失佳偶 
第三节   进士出身 奉旨修书 
第三章 随驾扈从  入直中枢 
第一节   天子近侍 北巡蒙古 
第二节   丁忧守孝 回籍休养 
第三节   主政刑部 出巡山东 
第四章 万言万当 不如一默 
第一节   吏部打虎 胤禛瞩目 
第二节   九子夺嫡 处之泰然 
第三节   敏行讷言 君子之风 
第五章 雍正登基  廷玉秉政 
第一节   跻身枢臣 入直军机 
第二节   世宗登基 年隆跋扈 
第三节   进位中书 身兼二部 1
第六章 火耗归公 一体纳粮 
第一节   滥征火耗 民不聊生 
第二节   火耗归公 禁止乱派 
第三节   免税免役 士人特权 
第七章 摊丁入亩 江南始定 
第一节   江南士族 东林势力 
第二节   摊丁入亩 豪强作梗 
第三节   范李之争 张相权衡 
第八章 改土归流 西林入朝 
第一节   荐才西南 改土归流 
第二节   西北狼烟 西林掌兵 
第三节   鄂相入京 廷玉不宁 
第九章 乾隆临朝 张鄂党争 
第一节   苗疆叛乱 党争不断
第二节   鄂氏病逝 张氏退避 
第三节   明史总裁 安心修书 
第十章 风骨之辩 太庙之争
第一节   屡遭弹劾 无心朝政
第二节   爱子离世 无心仕途
第三节   太庙之争 天子震怒 
\"

内容摘要
\"张廷玉历事三朝,居官五十年,被雍正视为股肱之臣。他生前受封勤宣伯,开清代文臣封公侯伯之先例;身后配享太庙,为清代大臣中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汉人。雍正称其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并表示自己与张廷玉“情同契友”。
张廷玉学识卓越,才思敏捷,深受父亲张英影响,一生内敛低调,怀德自重,以“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为箴言,恪尽职守,成为了官场上的“长青树”。雍正去世后,由于乾隆震慑群臣、巩固皇权的需要,暮年的张廷玉在乞休、邀配享、朱荃案等事件中连遭严谴,并受到同为重臣的鄂尔泰牵连,被定为党争魁首,带着遗憾和无奈与世长辞。
本书以大清宰辅张廷玉的生平为主线,在挖掘、解读史料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他的才能与处世哲学,同时也使权臣与皇族、世家与寒门、奸佞与贤良的谋略与抉择,在康雍乾三朝的历史舞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精彩内容
\"年轻的张若霭虽然让出了探花,却得到了皇帝和当时还是宝亲王的弘历的赏识,入直南书房,充任军机章京。乾隆帝继位后,直接把张若霭升任内阁学士,在自己和张廷玉身边伺候。
众所周知,乾隆帝喜欢玩赏各类古玩字画,张若霭精通此道,他与乾隆帝两人年龄相仿,又有共同爱好,自然关系很好。乾隆帝出巡时也喜欢把张若霭带在身边。可就在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的一次出巡过程中,张若霭突然染病身亡。白发人送黑发人,已经七十多岁的张廷玉悲伤不已。乾隆帝也痛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臣子、朋友,于是让张廷玉的次子张若澄入直南书房,继承哥哥的位子,同时方便他在朝中伺候张廷玉。
但此时张廷玉对朝廷已经不再有丝毫留恋,讷亲已成为领班军机大臣,自己又何必在这里当皇帝的眼中钉呢?他只想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多次上书乾隆帝请求退休。
在张廷玉多次乞休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君臣之辩,并以谕旨公之于众。当时张廷玉自称“年力衰迈,实难供职”,乾隆帝为此专门召张廷玉前来御前讨论此事。
两人一见面,乾隆帝就开门见山地问张廷玉:“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张廷玉的抬举,“从祀元臣”这个评价肯定了张廷玉的地位,也点出了张廷玉不能辞职的原因:皇家待你如此恩厚,你岂能倚老卖老,置政务于不顾,只想告老归乡呢?而且乾隆帝使出了撒手锏,也是张廷玉最在意的事情——配享太庙。这句话带着些威胁的意味,可以理解为如果张廷玉坚持要辞职的话,他就不是“从祀元臣”,还能不能配享太庙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张廷玉是修史的历史学家,很清楚历代掌故,血淋淋的前车之鉴让他对退隐之事十分坚定。他假装没有听懂乾隆帝的弦外之音,他此时就只是想退休回家,就回应乾隆帝:“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张廷玉的回答体现了他的文化内涵和说话艺术。张廷玉用了一个“七十悬车”的典故,这个词出自骆宾王的《对策文三道》,“四十强仕,七十悬车,著在格言,存诸甲令”,意思是人到了七十岁就要把乘坐的车子挂起来,不再使用,意味着回乡养老,不再出仕。
张廷玉此时已经七十多岁,于情于理,都可以回乡养老了。
但乾隆帝没有同意张廷玉的说法,他拿出了新的理由:“不然。《易》称见几而作,非所论於国家关休戚、视君臣为一体者。使七十必令悬车,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尽瘁,又何为耶?”这句话还是在抬举张廷玉,一边将他定位为和皇帝君臣一体的重臣,一边把他比喻成了中国士大夫的千古楷模诸葛亮。针对“七十悬车”的典故,乾隆帝也拿出了“八十杖朝”的典故,这个词出自《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意思是说那些披肝沥胆的大臣们八十岁依然可以拄杖出入朝廷,张廷玉身体尚可,怎能轻言退隐?《礼记》自然更有权威性,张廷玉的反驳无效。
但张廷玉没有轻易屈服,他顺着乾隆帝的话,就诸葛亮的话题接着说了下去:“亮受任军旅,臣幸得优游太平,未可同日而语。”张廷玉看似是在捧乾隆帝,说他是太平天子,实际上是在说乾隆帝用典不当。诸葛亮死时才五十四岁,张廷玉已经七十多岁了,不是不想继续效力,实在是自己已力不从心,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了。张廷玉还有个潜台词,就是自己并不是诸葛亮那样的权臣,只是个负责帮朝廷起草文书的宰相,并不是不能被人取代的。更何况此时朝中刘统勋、傅恒等人明明比自己更得宠,何必非要把他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放在中枢继续熬日子呢?\"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