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一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这样教1\2年级卷)
  • 一篇一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这样教1\2年级卷)
  • 一篇一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这样教1\2年级卷)
  • 一篇一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这样教1\2年级卷)
  • 一篇一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这样教1\2年级卷)
  • 一篇一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这样教1\2年级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篇一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这样教1\2年级卷)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1.07 2.8折 39.8 全新

库存1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捷

出版社长江文艺

ISBN9787570211531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1201926806

上书时间2024-05-26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板块丨教学解读

“识字优先”的真相 / 003
既然识字优先,识字单元为什么要前后分离?/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而是深刻的教学变革。/涉及教材篇目:一年级上册识字《对韵歌》《金木水火土》《画》《大小多少》《小书包》《日月明》《升国旗》。

一年级上下册“口语交际”各教什么? / 009
怎么听、说、复述、交流……/教学要点各个击破,教学目标轻松达成。/涉及教材篇目:一年级口语交际《我说你做》《我们做朋友》《用多大声音》《小兔运南瓜》《听故事,讲故事》《请你帮个忙》《打电话》《一起做游戏》。

 口语交际怎么理解?怎么教? / 014
“不会说,说不好”,终至“不会写,写不出,写不好”。/让名存实亡的口语交际,成为实实在在的教学内容,才是这一“公众难题”的解决良方。切莫“越教越不会说” / 021
把话说完美,就是“好好说话”了吗?/如何激活学生思维,主动应对?/涉及教材篇目: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商量》。

“和大人一起读”就是要你快乐! / 025
从“和”的三个词性,探寻“和大人一起读”的教学本初面貌。/涉及教材篇目:和大人一起读《小兔子乖乖》《剪窗花》《小松鼠找花生》《拔萝卜》《谁会飞》《猴子捞月亮》《春节童谣》。

“和大人一起读”,大人一起究竟怎么读? / 029
可以读得“没正经样”,也可以各读各的,或者至少能“装”——阅读不能总是上课的模样!

“教读”课型要教到什么程度? / 032
以教促读,让阅读成为儿童“语文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生的永恒姿态。

“朗读”基础不牢,教学地动山摇 / 039
只有朗读中能够自由、大胆、放松去接触文本,能读得生机勃勃的时候,童年的天然活力才能体现出来。/朗读,是学习语文的终生习惯,是基础中的一块“金砖”。/涉及教材篇目: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棉花姑娘》《端午粽》《彩虹》《要下雨了》《动物王国开大会》《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小壁虎借尾巴》《树和喜鹊》。

“分角色朗读”,到底如何教读? / 044
分角色是为了入情、入境。/第一学段中的“分角色朗读”是可以读出不同层次感、角色感、故事感、情境感的,是“可教”“需教”“教后能读得更好”的。/涉及教材篇目: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上好“第一节语文课” / 048
“课文”究竟是什么?“课文”应该长成什么样?“课文”好不好玩?第一次学习课文,构成了儿童对语文的第一印象,有可能影响一生。/涉及教材篇目:一年级上册《秋天》。

《小蜗牛》的教学解密 / 052
三个“第一”:第一次甩掉拼音的拐杖;第一次图文匹配式阅读;第一次总结式阅读。/让这节课成为阅读课中的关键一课,成为儿童语文学习中最难忘的一课。/涉及教材篇目:一年级上册《小蜗牛》。

课文陡然加长!怎么教啊? / 055
看起来处处好、处处是亮点、处处可教的课文怎么教?/涉及教材篇目: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寒号鸟》《狐狸分奶酪》《雪孩子》《纸船和风筝》《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曹冲称象》《大禹治水》《玲玲的画》《日月潭》。

《一封信》借助设计,实现目标 / 059
设计,能实现自然引导,理性喜欢。教学,就是带着学生一路赏读,最终抵达。/涉及教材篇目:二年级上册《一封信》。

不可“想当然” / 064
了解文本解读的“三不原则”,避免“想当然”的惯性思维作祟。/涉及教材篇目: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

“老面孔”如何教出全新语文味? / 069
按老套路上最稳妥的课,并不符合新教材的要求。/教学要不断升级与变革,教师才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涉及教材篇目: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写作如何起步?写故事才是王道! / 076
“写好句子”不代表就能“写好作文”,而“写好故事”,原本就是或者优于“写好作文”。

“写话”,怎样才像“话”? / 086
好的教学方案构想,配合随时随地的写话实践运用,就能让写话变得顺其自然。顺了,就像“话”了。

写作教学中,学生怎么“模”,怎么“仿”? / 093
理念上重视模仿,教学设计中触及模仿,在写作指导中纳入模仿,在模仿中鼓励创新。模仿,就是为了超越自我做准备。

“模仿”也要趋于高级 / 107
思维参与了,模仿才有效。有思维的教学,才会教出有思想的小孩。/涉及教材篇目: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

写话教学中遭遇“此文”,怎么改? / 112
起步阶段的写话评改,要用培育种子成长的心去对待,还要有工匠精神落实规范。这样,写作的苗子才能茁壮成长。

第二板块丨教学实录

和大人一起读
——爸爸,请你读一读 / 119
秋天 / 129
小兔运南瓜 / 141
听故事,讲故事 / 147
树和喜鹊 / 156
荷叶圆圆 / 165
曹冲称象 / 179
学写留言条 / 188
商量 / 199
长大后做什么 / 209
有趣的一天 / 218
蜘蛛开店 / 226

内容摘要
统编教材不会用,新课不知怎么教,《一篇一篇解读统编:小学语文统编新课这样教》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书。
本书分为教学解读和教学实录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统编教材进行细致解读,涵盖识字、口语、阅读、写作等基础课型,并重点对新课文进行了单篇深入剖析。第二部分精选统编新课教学课例,从设计理念、教学过程到环节解析,立体呈现有趣、有料又有效的范本课堂。

精彩内容
不可“想当然”和青年教师备课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狐狸分奶酪》,发现青年教师的文本解读喜欢“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非常强调要得出一个结论——狐狸是很狡猾的。确实,狐狸凭借自己的伎俩,独吞了奶酪,让熊大和熊二兄弟俩一口都没吃着。
“狐狸狡猾”这样的解读结果看起来绝对正确,实际上是一种简陋的思维定式,通俗说,就叫“想当然”。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狐狸就是狡猾的,所以教学的结局也可以预见——批判狐狸的狡猾,告诫大家不要做像狐狸一样的人。想当然地解读教材,实施教学,将导致最终的无效。教材解读时的“想当然”就足以导致教学陷入陈旧落后,原地踏步的状态——教和没教都差不多。因为即便不教,小孩已经认定狐狸是狡猾的。
结合这一课,我们给出统编教材的文本解读的“三不原则”,避免“想当然”的惯性思维随时随地作祟。
第一个“不”,叫“不简单”。
以此课为例,狐狸真的只是“狡猾”这么简单吗?让我们来看世界各国故事中的狐狸,它们各不一样。法国著名童话《列那狐的故事》中,列那狐在面对狮王的强权、公狼的霸道、雄鸡的弱小无助时,总是能以自己的聪明机警左右逢源。当然,列那狐也有糟糕的一方面,他有时也欺压平民百姓。再看日本童话中的狐狸,日本文化中,“狐”和“狸”是分开的,“狸”经常以头戴金币的形象出现,是招来福气和运气的,如七福狸。宫崎骏著名动漫《百变狸猫》中的狸猫,相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绝非狡猾吧。中国古代故事中的狐狸,倒是有狡猾的坏样子。例如入选教材的《狐假虎威》,选自《战国策?楚策》,最后故事的名字成为成语后,分明解释为: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人,含贬义。又如明清小说《聊斋志异》中的狐狸,成仙也好,做鬼也罢,都有温情、笃定的一面,基本在故事中都具有超越凡人的善良与正义。最古老的古希腊寓言《伊索寓言》中的经典故事《狐狸和乌鸦》,应该是奠定了狐狸狡猾形象的基础吧,欺骗乌鸦得到肉,让小孩记忆犹新。
原来,我们的惯性定势思维,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已经开始了。这样想来,如今,是否更需要改一改呢?
第二个“不”,叫“不应该”。
从教学需要看,文本解读不应该单一化,或者更准确说叫简单化。以此课为例,教师给孩子讲《狐狸分奶酪》的故事,故事是教材,教小孩学语文。如果过早给思维定式,给出不容置疑的定性评价——狡猾的狐狸,这就无异于从此封堵住小孩想象的空间与对狐狸形象的再读创造。如果是这样,好莱坞电影《疯狂动物城》中,你就不会看到可爱的尼克,一只聪明到毋庸置疑的狐狸;一只熟悉动物城里所有的街区,甚至记得郊区的监控死角的狐狸;一只认识车管所的树獭、黑帮老大等三教九流的狐狸;一只知道如何应对记者,教给朱迪说“用你的问题替代记者的问题”的百事通一般的狐狸。
往“唯一答案”上靠拢,就是往“死”里教,真的不应该。这将造成小孩对某一事物终身难以消除的误解,会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影响文化的多元,对小孩个体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言,更是一种严重的杀伤。曾经在美国发生的著名教育案例,我们不应该忘记。一所幼儿园把字母“O”教成了“圆圆的气球”,孩子的母亲公开上诉,最后法院判定幼儿园败诉,理由就是这样的做法是对想象力的严重损伤。可见,教育应该对小孩的想象力、创造力予以百般呵护。文本解读的单调,将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导致小孩在亲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倍感无聊,这有点像在课堂上“慢性中毒”,一旦“毒发”是无药可救的。
第三个“不”,叫“不能丢”。
一篇文本的解读,不能丢三落四。有的时候简单的想法就来源于粗陋的解读。我们读《狐狸分奶酪》这则故事,不能一门心思关注狐狸。没错,狐狸是主角,但是两个配角——熊大与熊二,浑身也都是“戏”啊。
不妨区分开来看一看。首先看狐狸,在几次出场中,都非常可爱。第一次,狐狸一出场就称呼熊大与熊二为“小家伙”,主动提出询问“小家伙们,你们吵什么呀?”。请注意,“小家伙”这一称呼,就带着一种亲切、一种挑逗,一种对可爱的认可。再接着看,狐狸每次说话,都带着“笑”。例如,“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了两半。又如,“小熊,我分得可公平啦!”狐狸笑着说,“你们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其中一次,狐狸还在熊大熊二兄弟的要求下,“仔细查看”,文中写到: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说:“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狐狸把事做绝了,一点都没有露出凶相。当然,你一定会把这视为嘲弄,作为“狡猾”的证据。可对比熊大和熊二在故事中的表现后,请你再冷静思考。
熊大和熊二在故事中的出场,就是以“拌嘴”开始的,之后,凡是兄弟一起说话,都用一种方式——嚷。例如,“你分得不匀!”小哥儿俩嚷着,“那半块大一点儿。”又如,“可是现在没咬过的那半块又大了一点儿!”两只小熊又嚷了起来。还有一次文中直接点明“生气”,如,“你可真会分!”两只小熊生气了,“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想一想吧,要不是兄弟俩这样的斤斤计较,如此着急地争吵,一味各顾各的利益,不肯退让,最终的结局会是那样吗?
当我们完整解读文本,特别是关注故事中的配角时,隐约地感觉到狐狸不能承担全责,谁该为结局“买单”呢?统编教材的文本解读,务必要有全局观,要细致入微。
基于以上的“三不”原则,我们还提供具体的文本解读操作指南,共有三条。
第一条:阅读要广。
准备一篇课文,不能仅进行单篇的文本解读,不要只看这一篇。应该拓宽阅读视野,读相关的多篇,读相关的一类,读相关的一组。将阅读面充分打开,让参考的信息完全进来,将执教的要点凸显出来。就单篇读单篇,就会解读得很孤单,就等于在一个胡同里,抬着一根竹竿走来回。想一想,当你了解了世界各国故事中的“狐狸”后,还会那样武断么?
第二条:方向要正。
语文课,最备受诟病的就是“缺乏语文味”。语文课,最后可能被教成思品课,教成训导课,教成泛滥的煽情课。教语文,教到别人的学科田地中,这是常有的现象。文本解读时,方向就要正,就要朝着语文的方向去读,去解,去设计。例如此案,我们解读一个童话故事时,不应带有一种“教化”的目的,要知道最差的童话就是像“药”一样,总是试图治病救人的童话。这样一个优质童话,解读时就应该让其回归到语文的家园中,注重语言文字,注重语言现象,注重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解读为教学服务,与教学联动。不要把“教学”当作“教训”,不要试图通过教学实现简单、粗暴的教化效果。
第三条:意识要强。
什么意识呢?和语文课有关的四大意识。其一为文体意识。《狐狸分奶酪》是来自匈牙利的民间故事,是一则优秀的童话。童话,就是其文体标识,解读就应该遵循文体的特质,从童话的文体特征入手;教学也应在解读的基础上注重童言的吸收、童心的体悟、童趣的感染,用儿童的视角来解读童话。其二为细节意识。例如前文所说“狐狸的笑”“熊大熊二的嚷”等,这些微小的文学细节,都要在解读时得到重视、放大,因为这些细节都极有助于我们将文本彻底解构,转化为教学设计。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细节是永远值得凝视的,细节是必须直面的,细节是要用心沉入的。其三为形象意识。文本解读,最终留下的应该是一个个活的、完整的、有特质的形象。其实,故事很容易淡忘,但故事中塑造起来的形象会成为永恒的经典。比如,吝啬的严监生举着两根指头的形象;关云长夜读《春秋》的形象;小嘎子摔跤的形象;林黛玉病恹恹、哭哭啼啼的形象……形象,应该在解读中予以关注和积极塑造。在教学中,努力通过设计予以建构,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文学形象,就会成为留存在小孩心中的教学价值。其四为文化意识。《小狐狸分奶酪》取材于匈牙利童话,在文本解读时关注到出处,也就观照到了文化的根性,会很自然地引导我们关注到故事背后的文化传承。其实,这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素养”对解读的要求。通过比较阅读,对比中国童话、欧美童话、日韩童话、希腊童话等,我们会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形象,文化承载是不一样的。于是,解读就成为教师拓宽文化视野的又一路径。教学,让自己也获得成长。教师成长了,教学效果自然也水涨船高。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