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午7:我们的生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午7:我们的生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97 4.7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正午故事

出版社台海

ISBN9787516822616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30606120

上书时间2024-05-26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正午创办以来,将近五年,采访一千余次。《正午》第七期,打破传统的栏目区隔,追问自我与他人如何才能相通,在都市传奇和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讲述我们时代的故事。这里,有爱、恨、苦难、孤独、荒谬,也有勇气、坚韧。这是一场自我通往他人的旅行,也是我们共同的生活。
自我:2017,我采访了11个记者——作者范雨素,由于在《正午》发表的文章,突如其来成了名人,很多记者去采访她,她也借此观察记者。媒体人的工作,常常是写别人,这次,他们遭遇到了一位幽默、敏锐的观察者。
春秋:乞丐的歌单——地铁里经常有人背着音箱乞讨,有人做了一个尝试,劝说一名叫利生的乞丐更换他的歌单。利生答应了,后来,又拒绝了。记者黄昕宇记录了这次尝试,并写了一篇记者手记,将这次尝试带来的思考推入更深的层次。
传奇:凶犯追缉二十二年——1995年,徐利在宁波绿洲珠宝行实施持枪抢劫,此案件曾被称为“浙江省第一悬案”。二十二年来,法网在不断收紧,而悬案始终是悬案——直到2017年3月29日。记者李纯几乎把小半个浙江省的警察采访了一遍,过程丰富精彩,令人难忘。
我们:被遗忘的女子图鉴——有这样的一群女性,她们来自过去的时代,曾经做过了不起的事情。这些事情已经逐渐被遗忘,甚至令人难以置信。重新讲述她们的故事,记住她们,也是帮助我们思考今天的生活。
视觉:十八个都柏林人和他们的乔伊斯——摄影师朱英豪去爱尔兰旅行,在都柏林的大街上,他问了十八个路人关于乔伊斯的问题,顺便问了问他们自己的故事。

目录

自我
2017,我采访了十一个记者
尼曼项目和我的记者生涯
我参加了一场名校相亲会
鸡饭情深
我在养老院陪护母亲的七天日记
十八个都柏林人和他们的乔伊斯

春秋
顺德鸟叔二十年的苦与乐
穿云箭上的手工耿
我总恐惧自己不够深刻:记者手记
东北农民彼得洛夫的幸福生活
吴宇清的决定
看守所里的精神病人
海外买房记
乞丐的歌单
跨越阶级和人接触:记者手记
天山摇摆客图卷
下花园没有花园

传奇
真假玉猪龙
王海与十个征婚的女人
凶犯追缉二十二年
明暗之间:记者手记

我们
被遗忘的女子图鉴

内容摘要
《正午》第七期,发掘“名人”不被知晓的另一面,寻找乡野间被忽视的角落,捕捉时代中执拗的低音。这一次,我们潜入社会现实与自我的心灵,以故事重新理解“我们的生活”——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内里却激烈动荡。
从“自我”出发,回忆“尼曼项目和我的记者生涯”;于“春秋”中,听“乞丐的歌单”、看“东北农民彼得洛夫的幸福生活”,捕捉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戏剧一刻,感受时光流逝的力量;于“传奇”中,展现围绕“浙江省第一悬案”追缉凶手的二十二年,看到阳光照耀下,还有晦暗不明的地方;最后,从“自我”回到“我们”,以一幅“被遗忘的女子图鉴”记录我们所处的时代。
这就是我们,一个一个“不彻底的人物”。个人的悲歌,大时代中微小的努力,集聚于此,就是我们共同的生活。

精彩内容
序言
书中的一页金子文_郭玉洁
到这一期,是正午系列的第七本了。虽不是一年一轮,但是“七”这个数字,也足以让人叹息。文化生产,最怕自我重复,创造力和锐气消磨,势不能穿透纸背,浪费你我的时间——一些读者已经如此批评了。
回想正午第一期出版的时候,采用了轻型纸,据说当时中国还少见,但我们都很喜欢,它解放了现代人荒于练习的手臂,在和手机的竞逐中,使纸质阅读变得比较轻易。第一期,也是同事们的厚积之作,许多文章体现了对所谓“非虚构写作”的思考。像纸一样,它是“轻”的,不同于常见的媒体写作,要写得轻盈,角度更巧,行文更快,更好看。轻,也意味着在现实层面之上微微漂浮,漂浮中却离人的心灵更近一步。同时,它当然是重的。毫不犹豫地撞击现实(尤其是那些未被书写的现实),进入混沌无名的生活,在混沌中,雕塑出一个形状。这个形状,是金子一样的生活的内核。
轻如飞鸟,重如金,这种轻与重的结合,成为我们最理想的文风。得承认,这很难。鸟的飞行靠翅膀的高速振荡,雕塑中需要灵巧的手指。轻与重,经常失衡,更常被误解。这和写作技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写作,如何理解我们的生活。
常有人问,你们的文章里为什么要出现第一人称“我”?——这违背了新闻写作“中立、客观”的原则。可是,“我”是谁?“我们”是谁?“我们”通常困于室内,每天最大的运动量来自手指,通常年轻,通常生活苍白,阅历来自书和影像,最大的痛苦是失恋。而写作对象(他们)是谁?我们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有时火车、飞机可达,有时是无法跨越的金钱、地位。我们无法假装这些距离不存在。
如果说写作的左右两端,一端是去除自我的客观写作,一端是自我沉溺(所谓盯着自己的肚脐眼),而我们的写作处于中间,是一场从自我通往他人的旅行,旅程来回往复,在迷惑中折返,鼓足勇气再出发,在误解中深入,省思,最终意识到我们共处在一个大的、歧途丛生的世界中。虽是歧途,在那些交叉点上,藏着你我共通的秘密。
这并非我们的创举。在漫长的文学传统中,我们只是不小心的追随者。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多少都是社恐患者,记者这个行业最大的福利就在于:强迫你去理解他人。而文学提醒你,别忘了自己。
在第七期,我们打破了原来的文体分类,试图再现这样的旅程。从写作者“自我”的故事出发,走向他人,呈现日常生活的“春秋”,都市的“传奇”。书写了他人故事之后,几位记者写了手记,丈量自我和报道对象之间的距离。其中一篇《乞丐的歌单》及手记,在我看来,也是本书中最有趣的文章,它表明了这一旅程有多困难,几乎就是另一次穿墙而过,但它又是多么重要,多么有魅力。它的魅力就在于未完成的、开放的状态。保持试探,保持对话,人与人之间是有可能相互理解的,虽然艰难,但那是可能的。墙倒塌的时刻,就是我们共同的生活。
这一次,让我们回到“生活”。在它沉重的内核中,有爱、恨、苦难、孤独、荒谬……也有勇气、坚韧。那就是书中的一页金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